基于Mimox工具分析幽門螺桿菌Lpp20蛋白模擬表位
本文關鍵詞:基于Mimox工具分析幽門螺桿菌Lpp20蛋白模擬表位
【摘要】:目的利用Mimox軟件分析幽門螺桿菌Lpp20蛋白模擬表位的性質(zhì)。方法將源于噬菌體隨機肽庫篩選技術獲得的6個Lpp20模擬表位輸入Mimox網(wǎng)站,參數(shù)設為默認值,進行模擬表位的比對,尋找其共同序列并分析其性質(zhì)。結果從ClustalW界面比對結果看,氨基酸D、A、S、G、L在模擬表位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通過統(tǒng)計學的方法推導出的共同序列為-[-W][PST][LDE]H[SDE][DM]ASG-[LT][YFW][-R]-,第2位置氨基酸W(50%),第7位置氨基酸D(67%),第8位置氨基酸A(50%),第9位置氨基酸S(50%),第12位置氨基酸L(50%)的出現(xiàn)頻率較高。通過JalView界面推導出的共同序列為-WPLHSDASG-LYR-,保守性上第6位置S(分值6)、第7位置D(分值5)、第12位置L(分值5)比較高;特異性上第6位置S(分值2.067 059)、第12位置L(分值2.529 612)、第10位置G(分值1.805 491 4)、第3位置P(分值1.761 471 6)比較高;共同性上第7位置D(66%)、第8位置A(50%)、第9位置S(50%)、第10位置G(66%)比較高。結論結合噬菌體篩選技術和生物信息學Mimox工具對抗原模擬表位進行分析并獲得較全面的表位信息,為進一步確定抗原表位及研制新型表位疫苗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南方醫(yī)科大學生物技術學院生物治療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070119)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S2011010006070) 國家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201212121100) 廣東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1212111040)
【分類號】:R392
【正文快照】: 噬菌體隨機肽庫技術現(xiàn)已成為表位研究的一個操作簡便、高通量和低成本的實用性平臺。以單克隆抗體為靶標,通常能獲得大量模擬表位(mimotope),通過比對模擬表位與抗原原始序列及其結構,往往能預測并確定相應的表位或得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1-3]。盡管手工可以完成模擬表位與抗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崔志剛;劉剛;潘進勇;路浩軍;張立新;;MUC1模擬表位肽治療表達人MUC1 T739荷瘤小鼠的實驗研究[J];免疫學雜志;2012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胤晟;林丹丹;雷蕾;胡博;王仲娟;劉海燕;;快速高效構建小鼠體內(nèi)成像腫瘤模型的方法學平臺[J];免疫學雜志;2013年04期
2 何建川;邵陽;;Ii-Key/前列腺特異性抗原CD4~+T細胞表位肽融合疫苗的制備及對PBMC的增殖影響的實驗研究[J];免疫學雜志;2013年10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崔志剛;宋波;張立新;路浩軍;李春海;;MUC1黏蛋白模擬表位的篩選和鑒定[J];免疫學雜志;2006年02期
2 崔志剛;宋波;張立新;路浩軍;李春海;;穩(wěn)定表達人MUC1小鼠膀胱癌細胞株和荷瘤鼠模型的建立[J];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06年07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寧云山;李妍;羅軍;董文其;李明;;幽門螺桿菌Lpp20抗原的原核表達及其臨床應用[J];廣東醫(yī)學;2007年08期
2 羅海波,鄭山根,朱平,富寧;大腸桿菌脂多糖2630模擬位的研究[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4年06期
3 陳白虹,郝文波,徐偉文,李明,李中齊,富寧;細胞間黏附因子1(Ⅰ區(qū))模擬肽的篩選及初步鑒定[J];廣東醫(yī)學;2001年08期
4 羅海波;拮抗或模擬細胞因子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的研究現(xiàn)狀[J];國外醫(yī)學.預防.診斷.治療用生物制品分冊;2002年03期
5 路又可,楊毅軍,朱人敏,王年吉;利用脲酶活性殺滅幽門螺桿菌的研究[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1996年01期
6 史久華;有希望的幽門螺桿菌菌苗[J];國外醫(yī)學.預防.診斷.治療用生物制品分冊;1997年01期
7 潘春生,王玉梅;幽門螺桿菌研究進展[J];航空航天醫(yī)藥;1998年02期
8 范凱,陳學奎,秦敏,周富昌,涂小萍,雒小玲,楊宗新,楊國友;幽門螺桿菌尿素酶的純化和鑒定[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1999年04期
9 楊新海,金笑一,楊圣輝,潘秀英,王申五,林文玉;基因克隆和擴增口腔幽門螺桿菌[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1999年06期
10 全國幽門螺桿菌科研協(xié)作組,張萬岱!510515廣州,蕭樹東,胡伏蓮,胡品津,徐智民;幽門螺桿菌若干問題的共識意見[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百歲;姚雪華;趙國強;;幽門螺桿菌CagA綠色熒光蛋白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07年
2 葉嗣穎;李耿;田擁軍;張正茂;崔斌;宋啟發(fā);熊萍;;幽門螺桿菌對甲硝唑耐藥性及多重相關基因DNA和氨基酸序列分析[A];第6次全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3 邵偉;劉成國;楊更發(fā);沈永芳;楊寧敏;許國強;徐誠富;厲有名;;幽門螺桿菌分離培養(yǎng)基的質(zhì)量研究[A];2006華東地區(qū)消化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浙江省分冊)[C];2006年
4 龐智;蕭樹東;;幽門螺桿菌27kDa外膜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達[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07年
5 李晶;閆笑梅;孟凡亮;郭風華;趙飛;張建中;李寧;湯波;;幽門螺桿菌轉基因動物模型的建立和初步評價[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07年
6 龍敏;;幽門螺桿菌新的疫苗候選抗原NAP蛋白的克隆、表達和功能鑒定[A];2006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7 龐智;蕭樹東;;重組幽門螺桿菌27kDa外膜蛋白的純化及特性鑒定[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07年
8 龔芳紅;賀松;張德純;劉明方;郭亞楠;;幽門螺桿菌熱休克蛋白A在乳酸乳球菌中的表達及免疫學活性分析[A];重慶微生物學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寧磊;王保寧;趙雅靜;陳翠萍;劉德培;;幽門螺桿菌致人胃病的小鼠模型研究[A];中國實驗動物學會青年科技協(xié)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1年
10 王毅超;鄒全明;;幽門螺桿菌能微球疫苗免疫保護實驗及免疫保護機理初探[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錢錚;人體內(nèi)病菌演化,內(nèi)藏遠古人類遷徙歷程[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2 清華;世界多肽藥物的研發(fā)概況[N];中藥報;2001年
3 欣華;肝螺桿菌基因組破譯成功[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3年
4 張宇;開發(fā)可以吃的疫苗[N];無錫日報;2010年
5 ;日本科學家找到引發(fā)胃癌的元兇[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2年
6 記者 何德功;能夠誘發(fā)胃癌[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7 許晴波;動脈粥樣硬化病因是感染[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8 孫明河 通訊員 侯玉峰;可用于治療人胃潰瘍首頭克隆牛誕生[N];科技日報;2003年
9 本報記者 劉艷芳;益生菌改善消化系統(tǒng)功能非浪得虛名使用益生菌須以安全有效為首要考慮[N];中國食品報;2009年
10 邵建國;端粒酶研究路漫漫[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邵春紅;幽門螺桿菌響應環(huán)境脅迫的蛋白質(zhì)組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文維延;脂多糖交叉表位模擬肽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0年
3 鄭山根;LPS多表位模擬肽及抗原性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yī)大學;2003年
4 陳曉華;拮抗幽門螺桿菌益生菌的篩選及其干預機制的研究[D];江南大學;2011年
5 曲偉;幽門螺桿菌在NO壓力下的巰基亞硝基化修飾及蛋白質(zhì)組反應特征[D];山東大學;2009年
6 康巧珍;幽門螺桿菌中性白細胞激活蛋白基因克隆表達及免疫評價[D];鄭州大學;2005年
7 劉艷君;天然免疫分子人TLR-2配基模肽及其特性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8 丁紅雷;幽門螺桿菌CagT及CagM蛋白的生物學性質(zhì)及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9 陳益國;金葡菌肽聚糖模擬肽疫苗候選保護性作用的初步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江紅;幽門螺桿菌空泡毒素基因分段克隆、表達和活性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志杰;幽門螺桿菌Lpp20核酸疫苗的構建及其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D];南華大學;2007年
2 邵春紅;幽門螺桿菌適應性蛋白的初步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3 王寧;表達幽門螺桿菌鞭毛粘附素的重組大腸桿菌ghost型疫苗的制備及鑒定[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4 劉淼;幽門螺桿菌vacA基因毒性片段與hpaA基因的原核表達及初步應用[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3年
5 吳小茜;幽門螺桿菌oipA DNA疫苗的免疫保護作用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夏曉燕;幽門螺桿菌鞭毛基因的克隆和表達[D];鄭州大學;2003年
7 張紹蘭;幽門螺桿菌重組VacA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初步應用[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5年
8 曹群奮;幽門螺桿菌的培養(yǎng)鑒定及其基因分型方法學的建立[D];浙江大學;2007年
9 楊永利;幽門螺桿菌鞭毛基因PCR-RFLP分析及致病性研究[D];鄭州大學;2002年
10 茅海燕;babA2基因在幽門螺桿菌臨床菌株中的分布及babA2基因重組質(zhì)粒的構建[D];浙江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14414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1144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