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合并病原學陽性肺部感染患者的臨床分析
本文關鍵詞:80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合并病原學陽性肺部感染患者的臨床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病原學 肺部 感染
【摘要】:目的:分析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近3年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住院患者合并病原學陽性的肺部感染病原學、實驗室指標及相關危險因素。方法:收集在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住院的有明確病原學的80例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為病例觀察組,對照組則為同期住院的80例SLE非感染患者,按1:1比例從同期住院的SLE非感染患者中分層隨機抽取,保證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相匹配。分別收集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臨床資料、相關并發(fā)癥、實驗室指標及死亡原因、相關治療、病原學等項目。結果:1、80例SLE合并病原學陽性肺部感染患者中,死亡病例19例,占病例觀察組23.75%,占同期住院所有SLE合并感染2.4%。細菌感染為主,以革蘭氏陰性菌多見且易合并二重真菌感染,以醫(yī)院獲得性感染占多數,致死率高達63.2%。2、潑尼松累積量≥1.0g、潑尼松每日用量≥50mg的患者易更合并感染。病例觀察組高熱較對照組多見,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白/淋巴細胞計數比值、24小時尿蛋白、血乳酸脫氫酶、C反應蛋白、血沉較對照組明顯升高,其中升高較為顯著為C反應蛋白(7.9倍)、白/淋巴細胞計數比值(1.5倍)、血乳酸脫氫酶(1.5倍)。對照組淋巴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白蛋白、補體C3較病例組高。其中病例觀察組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值、中性粒細胞計數、血乳酸脫氫酶、C反應蛋白較正常值升高發(fā)生率較對照組高。3、病例觀察組血白細胞計數、SLEDAI與中性粒細胞計數呈正相關,中性粒細胞計數分別與血乳酸脫氫酶、C反應蛋白呈正相關,SLEDAI與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呈負相關,對照組中則無上述相關關系。4、病例觀察組抗SS-A抗體陽性率明顯較對照組低,提示可能為SLE患者易發(fā)生感染危險因素之一。5、應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可明顯改善SLE合并感染患者預后。病例觀察組好轉、死亡兩個亞組,組內比較分析顯示狼瘡受累器官數≥公可能是影響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預后不良因素之一。組間比較是否應用免疫抑制劑、低蛋白血癥差異存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二者可能為增加SLE患者感染幾率原因之一;比較單用激素治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SLE患者繼發(fā)感染時,病原菌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且以院內感染多見。2、SLE患者發(fā)病1年內易發(fā)生肺部感染。3、免疫抑制劑應用可能為SLE患者繼發(fā)感染的危險因素。4、SLE患者繼發(fā)肺部感染同時合并多臟器受累,預后相對較差。
【關鍵詞】: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病原學 肺部 感染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93.241;R563.1
【目錄】:
- 個人簡歷3-5
- 中英文縮略詞5-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2
- 資料與方法12-14
- 結果14-24
- 討論24-34
- 結論34-35
- 參考文獻35-40
- 附錄140-41
- 附錄241-42
- 附錄342-44
- 綜述44-61
- 參考文獻53-61
- 致謝6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保鳳,陳思紅;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的臨床應用[J];安徽醫(yī)藥;2005年08期
2 徐剛,劉美琳,余開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醫(yī)院感染的調查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年04期
3 安媛,李茹,栗占國;C反應蛋白在鑒別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活動與合并感染中的意義[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5年05期
4 梁淑慧;李翠;劉志輝;朱海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血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和補體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0年01期
5 鄭莉;王忠明;林輝;;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患者合并感染臨床分析[J];華西醫(yī)學;2007年01期
6 翟永志;楊光;張志強;劉剛;;不明原因發(fā)熱229例病因診斷[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年24期
7 姚青;沈振寧;;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胸部病變的臨床及CT表現[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2年11期
8 張曉慧;張卓莉;;C反應蛋白與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相關性[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tài)反應雜志;2014年01期
9 侯淑鳳;;糖皮質激素的臨床合理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年21期
10 盧洪洲,胡越凱,李廣明,張繼明,盧清,施光峰,龐茂銀,尹有寬,潘孝彰,翁心華;原因不明發(fā)熱142例病因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5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曹建銀;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腎臟損害臨床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董菲;110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死亡原因及死亡相關危險因素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5401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huxijib/540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