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特發(fā)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IIP)中病理表現(xiàn)為普通型間質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的一種類型,是IIP中最常見的一種,其主要病理特征包括肺泡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及基底膜的損害,伴有嗜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的炎癥,以及肺泡Ⅱ型上皮細胞與成纖維細胞的增生,膠原沉積。IPF確切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但IPF早期炎性細胞募集到肺組織主要是通過細胞粘附分子產(chǎn)生的,因此粘附分子在IPF形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CD31(即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PECAM-1)和CD54(即intercelluar adhesion mole- cule-1, ICAM-1)均屬于粘附分子中的免疫球蛋白家族。本文旨在了解博萊霉素致大鼠肺纖維化模型中CD31和CD54的表達情況,探討它們與肺纖維化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 材料與方法:選取體重230±10g的清潔級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由河北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48只,隨機分為兩組:博萊霉素(bleomycin, BLM)組與生理鹽水(normal sodium, NS)組,每組均為24只大鼠,每組再按第3、7、14、28天時間段隨機分為四個小組,各小組均為6只SD大鼠。兩組動物均在無菌條件下操作,用10%水合氯醛(40mg/kg)腹腔注射麻醉,作頸正中切口,充分暴露氣管,經(jīng)環(huán)狀軟骨下氣管間隙穿刺向氣管內緩慢注入藥液(模型組注入含BLMA5 5mg/Kg的生理鹽水,而生理鹽水組注入單純的生理鹽水)0.2ml~0.3ml,將大鼠直立并輕輕旋轉動物,使藥液在肺內分布充分、均勻。兩組動物在造模后第3、7、14、28天處死,左肺用2.5ml×3次生理鹽水做支氣管肺泡灌洗(回收率80%),離心,行細胞計數(shù)。將右肺浸泡于10%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做常規(guī)石蠟切片,HE染色觀察肺泡炎癥,Masson染色觀察肺內膠原,并按Maeyama方法進行病理分級,觀察肺泡炎和肺纖維化的動態(tài)變化。免疫組化法觀察CD31、CD54在肺內的表達并與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總數(shù)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采用SPSS 11.5版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結果: 1大鼠肺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生理鹽水組各時期大鼠肺組織肉眼觀粉紅色,表面光滑,彈性較好;鏡下未見明顯變化。博萊霉素組各時期大鼠肺組織肉眼觀顏色逐漸變白,出現(xiàn)出血點、淤斑,表面凹凸不平,彈性逐漸減低,硬度增加;鏡下可見肺泡炎、肺纖維化程度都明顯重于對照組,肺泡炎、肺纖維化第3、7、14、28天差異顯著(P0.05),第7天肺泡炎程度最重,第28天肺纖維化程度最重。 2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BALF中細胞總數(shù)(109/L)博萊霉素組與生理鹽水組比較明顯增多(P0.001),7天時博萊霉素組細胞數(shù)最多為49.02±5.79,然后細胞數(shù)逐漸減少,但28天時細胞總數(shù)為15.45±2.80,但與28天生理鹽水組(5.10±1.44)比較仍高(P0.001)。細胞分類中,博萊霉素組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例較生理鹽水組升高(P0.001),巨噬細胞比例相應降低(P0.001)。 3 CD31在生理鹽水組支氣管肺組織內皮細胞表達呈陽性,造模后3天表達明顯減少,第7天最低,然后逐漸增多,但與生理鹽水組比較仍低。3天、7天、14天、28天各時間點博萊霉素組平均灰度值均較鹽水組明顯升高(P0.05),其平均灰度值與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數(shù)呈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r=0.862,P=0.006;r=0.922,P=0.001。 4 CD54在生理鹽水組支氣管肺組織表達呈弱陽性,博萊霉素組支氣管肺組織表達均成陽性,表達分布廣泛于肺泡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肺泡巨噬細胞、支氣管上皮細胞,在造模后第七天達到高峰,然后逐漸下降,但仍高于生理鹽水組。3天、7天、14天、28天各時間點博萊霉素組平均灰度值均較生理鹽水組明顯減低(P0.05)。其平均灰度值與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數(shù)呈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r=-0.832,P=0.010;r=-0.863,P=0.006。 結論: 1本實驗成功的建立了博萊霉素誘導的大鼠肺纖維化模型,此模型穩(wěn)定性和預見性好、成功率高、操作簡單,是目前肺纖維化研究較好的模型之一。 2 BLM致大鼠肺纖維化組織中存在CD31的表達減少,CD31表達減少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促進大量的白細胞滲出及導致內皮細胞損傷、凋亡,參與了肺泡炎及隨后的纖維化形成。 3 BLM致大鼠肺纖維化組織中存在CD54的表達上調,表達上調的CD54促使炎性細胞在肺內聚集,參與了肺泡炎及隨后的肺纖維化形成。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56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賢明,王曾禮;STAT_1對實驗性肺纖維化大鼠肺組織炎癥的調控作用[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3期
2 王海濤;嚴志q;周永列;邱蓮女;潘曉華;胡志斌;許林海;錢文偉;;血小板內皮細胞粘附分子-1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研究[J];醫(yī)藥導報;2007年11期
3 茹永新,張華梅,劉津華,楊敬平;博萊霉素肺損傷和纖維化超微病理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5年05期
4 杜悅,吳玉斌,蔡栩栩,韓玉昆;內毒素致新生大鼠肺組織PECAM-1,t-PA,PAI-1表達的改變及其意義[J];中華兒科雜志;2004年09期
5 范賢明,李振華,侯顯明,于潤江;博萊霉素致大鼠肺纖維化過程中肺泡巨噬細胞STAT_1的活化和蛋白表達的研究[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年01期
6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學檢測技術規(guī)范(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年07期
7 范賢明,劉春濤,湛曉勤,熊瑛,馮玉麟,王曾禮;轉錄活化蛋白1反義寡核苷酸對肺成纖維細胞增殖及分泌羥脯氨酸的影響[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5年10期
8 孟筱堅,林茂芳,張潔;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及臨床意義[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2年03期
9 王文軍;郭燕妮;朱晨;曾鳴;李晶;范賢明;;STAT1反義寡核苷酸霧化吸入對肺纖維化大鼠肺組織STAT1、ICAM-1及PDGF-A表達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9年08期
10 張素玲,薛辛東;高氧致新生鼠肺PECAM-1 mRNA及蛋白質表達動態(tài)改變的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5年07期
本文編號:
27140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huxijib/271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