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陰活動性肺結核抗結核治療后的多層螺旋CT追蹤研究
本文選題:肺結核 切入點:螺旋CT 出處:《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2年02期
【摘要】:目的:探討菌陰活動性肺結核抗結核治療前后CT征象的改變。材料與方法:搜集38例菌陰活動性肺結核,觀察治療前、治療6個月及12個月后的CT征象改變,并隨機抽取38例菌陽活動性肺結核對比觀察。結果:菌陰活動性肺結核CT活動性征象中小HT中心結節(jié)、樹芽征、小葉間隔增厚、肺實變、支氣管壁增厚、毛玻璃影、厚壁空洞治療前的檢出率分別為86.84%、52.63%、34.21%、34.21%、68.42%、78.95%和28.95%,治療12個月后檢出率為15.79%、0.0、2.63%、42.11%、0。5.26低兩者之間有顯著性差異00.00人菌陽活動性肺結核的樹芽征及厚壁空洞征象檢出率均高于菌陰肺結核組,兩者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菌陰活動性肺結核與菌陽活動性肺結核相比CT靜態(tài)表現(xiàn)與動態(tài)演變均有一定特征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CT signs before and after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in 38 cases of active bacteria-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CT signs before treatmen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Ct signs of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small and medium HT central nodule, tree bud sign, lobular septal thickening, pulmonary consolidation, bronchial wall thickening, glass-hair shadow. The detectable rate of thick wall cavity before treatment was 86.84 / 52.63 and 34.21 / 34.21, 78.95% and 28.95%, respectively. After 12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detection rate was 15.790.02.633.11% 0.5.26.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detection rate of tree bud sign and thick wall cavity sign of positive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of 00.00 peopl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tatic and dynamic changes of CT in comparison with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bacilli negative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作者單位】: 廣州市胸科醫(yī)院放射科;廣州醫(yī)學院;
【基金】:廣東省科技廳科技基礎條件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09B060700093)
【分類號】:R5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會霞;顧明秀;;防止肺結核患者丟失,及時轉(zhuǎn)診肺結核或可疑肺結核患者的管理措施[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2 林雪梅;周建英;;肺結核合并糖尿病59例臨床觀察[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1年09期
3 張日東;鐘倩紅;陳世浩;;廣東省佛山市348例肺結核患者耐藥情況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1年08期
4 孫紅;;肺結核并發(fā)自發(fā)性氣胸106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年24期
5 朱琦;孫學智;曾潔;;76例肺癌合并肺結核臨床特點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年08期
6 劉遠波;;肺結核患者體內(nèi)細胞因子水平測定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年21期
7 冀澍雨;王曉虹;李桂琴;劉瑾;曹凱;王巖;;肺結核合并妊娠12例治療情況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1年07期
8 陳紅瑛;;糖尿病肺結核32例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1年07期
9 屈紅軍;;老年肺結核診斷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年18期
10 陸學桂;王玉文;;老年肺結核合并肺癌24例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卓衛(wèi);高翠南;馬舜英;吳金瑤;黃娥林;;不同“跨區(qū)域轉(zhuǎn)診”模式對流動人口肺結核患者中斷治療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王心靜;程小星;曹志紅;蔣靜;楊秉芬;劉艷華;;肺結核患者單核細胞趨化蛋白的檢測分析[A];2010年中國防癆協(xié)會臨床/基礎專業(yè)學術大會匯編[C];2010年
3 陳秀萍;劉蓉;崔建麗;關艷敏;邢麗華;劉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35例調(diào)查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杜娟;董亞瓊;鄧冰;唐筑靈;何燕;;肺結核患者血漿內(nèi)皮素1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的臨床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賈本智;方繼承;;肺結核患者血清鋅水平檢測和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6 李峻;李衛(wèi)彬;劉小秋;李雪;張慧;姜世聞;;433例流動人口肺結核患者心理和社會支持需求的調(diào)查分析[A];中國防癆協(xié)會結核病控制專業(yè)委員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王昕儒;;二三九廠職工糖尿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胸部X線表現(xiàn)及其分析[A];第二十六屆航天醫(yī)學年會暨第九屆航天護理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8 留曉靜;梅嫣紅;毛牽弟;;肺結核患者出院后實施網(wǎng)絡交流的體會[A];第四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感染科醫(y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y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蘇菲菲;楊守峰;戴建義;趙曉云;蔣賢高;寧洪葉;崔小亞;;血型播散性肺結核120例臨床分析[A];第四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感染科醫(y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y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張貽瑞;白麗瓊;龔德華;彭國慶;徐博;唐益;譚振;張傳芳;;肺結核門診輔助診療按病例付費對病人發(fā)現(xiàn)與治療的影響[A];2011年中國防癆協(xié)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喀什地區(qū)肺科醫(yī)院 劉振江;喀什地區(qū)貧困農(nóng)牧民肺結核患者住院醫(yī)療費救助工作成效顯著[N];喀什日報(漢);2009年
2 張偉;肺結核患者用品如何消毒[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3 河北省石家莊市疾病控制中心 張青劍;“321管理模式”強化肺結核患者系統(tǒng)管理[N];健康報;2010年
4 通訊員 李云;去年新增4800名肺結核患者[N];北京日報;2011年
5 記者 孫剛 實習生 陳宇;上海肺結核疫情全國最低[N];解放日報;2011年
6 記者 陳青;流動人口患肺結核可獲補助[N];文匯報;2011年
7 主任記者 葉青;沉迷網(wǎng)游減肥過度都易患肺結核[N];沈陽日報;2011年
8 北京朝陽醫(yī)院感染和臨床微生物科 曹彬 巫琳 谷麗;一位肺結核患者的轉(zhuǎn)診經(jīng)歷[N];健康報;2011年
9 吳登梅;妊娠期肺結核患者如何用藥[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3年
10 記者 方芳;去年新增肺結核患者近五千免費治療覆蓋全部常住人口[N];北京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義;IFN-γ、IL-17等細胞因子在肺結核診斷和療效評價中作用及機制的研究[D];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2011年
2 羅茂紅;2型糖尿病并發(fā)肺結核病流行病學特征和危險因素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5年
3 劉洋;環(huán)磷酸腺苷反應元件結合蛋白對IFN-γ轉(zhuǎn)錄分泌的調(diào)節(jié)[D];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2008年
4 吳雪瓊;活動性結核病血清標志物的鑒定及診斷模型的建立[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9年
5 張璐;崇明島2003~2005年結核病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6 張敏英;2型糖尿病并發(fā)肺結核的危險因素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6年
7 周成超;山東省流動人口肺結核病人求醫(yī)行為及治療管理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侯萬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在結核病防治體系中的作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9 高琪樂;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影響脊柱結核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相關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昌琳;不同督導方式對肺結核患者治療的影響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2 李杰;流動人口肺結核患者治療成功影響因素分析[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年
3 李秋燕;山東省肺結核患者疾病經(jīng)濟負擔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蔡靜;肺結核患者就診臨床表現(xiàn)特征及變化情況調(diào)查分析[D];青島大學;2012年
5 孟繁楊;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對肺結核的臨床診斷價值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6 劉武勝;肺結核患者血清IL-6和IL-10的動態(tài)變化及臨床意義[D];南昌大學;2010年
7 張麗欣;肺結核患者痰上清液及血清中相關細胞因子的變化及臨床意義[D];廣州醫(yī)學院;2010年
8 王倪;新發(fā)涂陽肺結核患者延誤水平與影響因素的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年
9 梁清濤;肺結核患者氧化/抗氧化失衡的初步研究[D];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2006年
10 張繼萍;肺結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分析[D];蘇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784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huxijib/167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