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地區(qū)孕婦妊娠高血壓與早產關聯性及人群歸因危險度的Meta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1-23 11:16
目的系統(tǒng)評價中國大陸地區(qū)孕婦妊娠高血壓與早產的關聯性。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數據庫,搜集2007年1月~2019年3月我國大陸地區(qū)發(fā)表的孕婦妊娠高血壓與早產相關危險因素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Stata 12.0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48個研究,包括571 271例研究對象,其中早產組43 276例,足月對照組527 995例。早產組中3 446例患有妊娠高血壓,患病率為7.96%;足月對照組中14 099例患妊娠高血壓,患病率為2.67%。Meta分析結果顯示:妊娠高血壓與早產有相關性[OR=3.27,95%CI(2.64,4.05),P<0.001]。綜合人群歸因危險度為13.0%。針對不同研究類型進行亞組分析,結果未發(fā)生變化。結論當前證據顯示,妊娠高血壓與早產相關,這提示應對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的孕婦加強管理和干預,并監(jiān)督其積極治療,預防早產的發(fā)生。
【文章來源】: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 2020,20(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8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國際妊娠期高血壓研究學會分類、診斷和管理指南(2018)》解讀[J]. 吳琳琳,周欣,牛建民.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8(07)
[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新生兒早產和體重的關系分析[J]. 張靜芬.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8(16)
[3]蘭州地區(qū)極早產兒相關危險因素的出生隊列研究[J]. 李靜,毛寶宏,丁仲軍,王燕俠,裴建贏,王晶晶,李亞梅. 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 2017(09)
[4]晚期早產的高危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對新生兒預后影響的研究[J]. 劉亞萍,孟海霞.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2017(03)
[5]母親既往生育史對早產兒發(fā)生的影響[J]. 王文第,王劍,張春花,陳亞. 中國婦幼保健. 2017(04)
[6]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相關危險因素及新生兒結局的臨床分析[J]. 杜書華,劉照平,楊莉,陳娟,卞小玉,陳德忠,劉佳,曹云濤. 中國婦幼保健. 2017(02)
[7]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妊娠患者早產的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分析[J]. 詹鐘平,楊穎,詹雁峰,陳冬瑩. 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 2016(06)
[8]我院近10年早產危險因素改變的回顧性研究[J]. 胡彥,李嵐,黃文珍,劉彤. 海南醫(yī)學. 2016(20)
[9]母親不良孕產史對早產發(fā)生的影響[J]. 王文第,陳亞,張春花,王劍,王燕俠. 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 2016(09)
[10]孕期增重與早產關聯的流行病學分析[J]. 張丹丹,談迪心,王斌,蔡曉楠,周愛芬,張斌,李媛媛,夏瑋,許奕華.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6 (07)
碩士論文
[1]早產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D]. 蔣秀.鄭州大學 2014
[2]241例早產相關因素及早產兒結局病例分析[D]. 原孟.大連醫(yī)科大學 2014
[3]早產268例臨床分析[D]. 徐燕.蘇州大學 2011
[4]220例產科病例的早產危險因素分析[D]. 李文紅.吉林大學 2009
[5]早產及其預后相關因素分析[D]. 朱軼.重慶醫(yī)科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13766
【文章來源】: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 2020,20(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8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國際妊娠期高血壓研究學會分類、診斷和管理指南(2018)》解讀[J]. 吳琳琳,周欣,牛建民.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8(07)
[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新生兒早產和體重的關系分析[J]. 張靜芬.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8(16)
[3]蘭州地區(qū)極早產兒相關危險因素的出生隊列研究[J]. 李靜,毛寶宏,丁仲軍,王燕俠,裴建贏,王晶晶,李亞梅. 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 2017(09)
[4]晚期早產的高危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對新生兒預后影響的研究[J]. 劉亞萍,孟海霞.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2017(03)
[5]母親既往生育史對早產兒發(fā)生的影響[J]. 王文第,王劍,張春花,陳亞. 中國婦幼保健. 2017(04)
[6]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相關危險因素及新生兒結局的臨床分析[J]. 杜書華,劉照平,楊莉,陳娟,卞小玉,陳德忠,劉佳,曹云濤. 中國婦幼保健. 2017(02)
[7]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妊娠患者早產的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分析[J]. 詹鐘平,楊穎,詹雁峰,陳冬瑩. 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 2016(06)
[8]我院近10年早產危險因素改變的回顧性研究[J]. 胡彥,李嵐,黃文珍,劉彤. 海南醫(yī)學. 2016(20)
[9]母親不良孕產史對早產發(fā)生的影響[J]. 王文第,陳亞,張春花,王劍,王燕俠. 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 2016(09)
[10]孕期增重與早產關聯的流行病學分析[J]. 張丹丹,談迪心,王斌,蔡曉楠,周愛芬,張斌,李媛媛,夏瑋,許奕華.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6 (07)
碩士論文
[1]早產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D]. 蔣秀.鄭州大學 2014
[2]241例早產相關因素及早產兒結局病例分析[D]. 原孟.大連醫(yī)科大學 2014
[3]早產268例臨床分析[D]. 徐燕.蘇州大學 2011
[4]220例產科病例的早產危險因素分析[D]. 李文紅.吉林大學 2009
[5]早產及其預后相關因素分析[D]. 朱軼.重慶醫(yī)科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1376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35137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