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宮頸癌作為十分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的長期感染密不可分。最新研究表明,維生素D缺乏及高危型HPV持續(xù)感染與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維生素D最早被發(fā)現可以維持體內血清鈣離子水平穩(wěn)定還可以維持身體骨骼結構穩(wěn)定。近些年的大量研究顯示出了維生素D還可能與腫瘤的生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維生素D通過與其受體(vitamin D receptor,VDR)結合可調節(jié)基因轉錄,抑制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分化,因此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有望成為抗癌新藥。人體內的各個組織細胞中都發(fā)現有VDR的存在,在腫瘤細胞中也同樣存在,維生素D主要是通過激活核受體VDR來發(fā)揮其在體內的生物學作用。目前報道顯示宮頸癌患者血清中維生素D的水平顯著降低,但是在宮頸癌組織中VDR的表達呈升高趨勢,提示維生素D及其受體參與宮頸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復雜分子機制。雖然大量體外實驗結果表明,維生素D可誘導VDR表達增加并抑制內皮細胞新生血管的形成,但在人宮頸癌組織中關于內皮細胞表達VDR的研究目前還未見相關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檢測正常宮頸組織及宮頸惡性病變組織中VEGF的表達和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分析其與宮頸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探討宮頸癌組織中VEGF的表達和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與HPV16感染的相關性,以期了解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在宮頸腫瘤發(fā)生中的作用,為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在宮頸癌治療的臨床應用提供實驗依據。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唐山市工人醫(yī)院門診活檢或住院手術切除的宮頸組織標本共計87例。宮頸鱗癌患者病理標本40例為病例組(CSCC),其中無淋巴結轉移24例,有淋巴結轉移16例,臨床分期Ⅰ期19例,Ⅱ期21例,病理分級高中分化21例,低分化19例。子宮良性病變(如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等)行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的正常宮頸組織(經過宮頸液基細胞學及HPV檢測均無異常)47例為對照組(Control)。所收集標本均經本院病理科醫(yī)師證實,且取材前患者均無放、化療或免疫治療史。臨床分期使用FIGO(2009年)分期,病理類型及分級遵WHO標準。對ⅠA~ⅡA期患者采用根治性手術治療,手術方式采用次廣泛或廣泛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對部分ⅠB2和ⅡA2~ⅡB期患者進行輔助放療,同步放化療等治療;颊叩囊话闱闆r信息通過查閱患者電子病例收集。血清標本應用化學發(fā)光法方法檢測25-(OH)D水平,HE染色不同宮頸組別標本,免疫組化染色檢測VEGF在不同組別宮頸組織中的表達,用CD31標記腫瘤微血管,計算MVD,免疫雙熒光染色共定位方法檢測宮頸鱗癌組織中VDR和CD31的共表達情況,分析CD31+細胞源VDR在宮頸鱗癌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分析宮頸鱗癌組織中CD31+細胞源VDR表達與VEGF表達的相關性。試劑盒檢測宮頸組織中高危型HPV感染類型,采用卡方檢驗分析宮頸鱗癌組織中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和VEGF的表達與HPV16的關系。結果1統(tǒng)計結果表明:對照組和CSCC組患者在年齡、初潮年齡、月經周期、經期天數、懷孕次數、流產次數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對照組和CSCC組患者的血清25-(OH)D均值分別是32.83±6.77ng/ml和21.06±7.69ng/ml。兩組比較,CSCC組血清25-(OH)D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免疫組化結果顯示:VEGF在對照組及CSCC組均有表達,VEGF在CSCC組的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5.53%vs.77.50%,χ2=23.35,P0.05)。4與對照組相比,VDR的表達和MVD計數在CSCC組中顯著增多(VDR:41.30±5.31%vs.24.57±2.10%,P0.05;MVD:52.17±5.87 vs.16.48±3.72,P0.05),但是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顯著減少(17.40±4.24%VS.54.95±2.44%,P0.05)。5 CSCC組中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與VEGF表達呈負相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4249,P0.01)。6 CSCC患者臨床病理參數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CSCC組中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與病理分級(χ2=4.912,P=0.027)和淋巴結轉移有關(χ2=6.667,P=0.010)。7 HPV16陽性的CSCC組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較陰性組顯著減少(16.11±4.01 vs.19.26±4.76,t=2.256,P=0.0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PV16陽性的CSCC組VEGF的表達與HPV16陰性組相比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15,P=0.045)。結論1宮頸鱗癌患者血清25-(OH)D表達水平顯著降低。2宮頸鱗癌組織中VEGF及VDR的表達顯著升高,而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顯著減少。3宮頸鱗癌組織中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與病理分級和淋巴結轉移相關。4宮頸鱗癌組織中CD31+細胞源VDR的表達與VEGF的表達呈負相關。
【學位授予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737.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仲秋;;《FIGO 2015婦癌報告》解讀連載一——宮頸癌診治指南解讀[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5年11期
2 張鳳;邢麗娜;馬艷偉;劉曉;王明坤;宋士剛;陳敏;;1,25-二羥基維生素D_3對鼠宮頸癌免疫作用的研究[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年01期
3 呂向華;;TCT、HPV-DNA及陰道鏡聯(lián)合檢測在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篩查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4年18期
4 莫小亮;羅殿中;;2012年美國宮頸癌篩查新指南解讀[J];腫瘤防治研究;2014年02期
5 楊波;曹云桂;楊鳳云;顧萍;朱梅娟;甘曉衛(wèi);;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血清25(OH)D水平與宮頸癌發(fā)生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4年04期
6 包安裕;李艷;;維生素D抗癌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年23期
7 伍靚;吳奇;李晶;羅譽川;黃靈堅;曹聰明;;COX-2、VEGF及MVD在宮頸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8 鄭敏;劉強;;維生素D及維生素D受體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3年21期
9 趙娟;楊奕梅;李瓊珠;;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宮頸癌的相關性[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3年08期
10 劉毅;蘇俊;;細胞DNA倍體分析與TCT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早期篩查中的臨床對比[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3年17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敏利;VEGF和Ki67在宮頸鱗癌組織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延安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
27756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77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