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B在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中的鑒別診斷意義及預后評估
發(fā)布時間:2018-11-07 09:50
【摘要】: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指生長在卵巢的惡性腫瘤,其中90%-95%為原發(fā)性惡性腫瘤,其他5%-10%為轉移性惡性腫瘤。卵巢癌是易于轉移而廣泛擴散的惡性腫瘤,且發(fā)病早期缺少典型癥狀和陽性體征,70%-80%的病人被確診時已為晚期。因此,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因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術后5年存活的概率平均在30%左右。所以,對于卵巢癌最有意義的治療原則是: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早在1865年,國外學者Trousseau就首次把腫瘤敘述為血栓性疾病,提出癌癥患者無論是否合并炎癥,其機體內部均存在著易發(fā)生凝血的高凝狀態(tài)這一觀點。在多年的研究與證實后,如今學者們普遍認為惡性腫瘤患者體內常伴有血液高度粘稠及易發(fā)生凝血的狀態(tài)。纖維蛋白原被認為是除了紅細胞以外致使血粘度升高的首要因素。近年來有關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與卵巢癌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多,有國外學者認為大約有40%的卵巢癌患者術前伴有高纖維蛋白原血癥(hyper-fibrinogenemia),然而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表明血漿FIB增高與卵巢癌臨床因素關系的研究結論尚存在分歧。在卵巢癌繁多的組織學類型中,上皮性惡性腫瘤(Epithelial ovarian malignant tumor)是其最為常見的一種,所占比例高達90%左右,臨床上通常稱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0C),所以本文就術前血漿FIB水平在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中的鑒別診斷意義及預后評估方面進行探討。目的:通過分析術前血漿FIB水平與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各臨床因素的關系,探討FIB水平在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中的鑒別診斷意義并評估對其預后的影響。材料和方法:1、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間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因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治療的患者共78例,選取隨訪到的且臨床資料完整的60例作為實驗組(E0C組)。于2016年12月結束隨訪,隨訪時間為術后1個月-60個月。其中30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50.00%(30/60)。選取同時期入院治療的卵巢上皮性良性腫瘤患者60例作為對照組,對比并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術前血漿FIB水平以及實驗組術前FIB水平與術前血清CA125水平、各臨床因素及術后復發(fā)的關系。2、本研究將FlB4g/L定義為增高;血清CA125檢測閾值為35U/ml,超過此值為增高;以腹腔積液200mI定義為腹水。3、術前FIB水平與術前CA125水平、病理類型、組織學分級、FIGO(國際婦產(chǎn)科學聯(lián)合會)手術-病理分期、殘余癌灶、腹水的關系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果:(1)卵巢上皮性腫瘤年齡比較: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病人患病平均年齡為46.03±13.30歲,范圍17-74歲;卵巢上皮性良性腫瘤病人患病平均年齡為50.10± 13.02歲,范圍21-75歲;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880.05)。(2)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的術前血漿FIB水平增高者所占比例明顯大于良性腫瘤者,有統(tǒng)計學差異,且差異顯著。(3)60例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中,術前CA12535U/ml者有51例,其中FIB增高者25例,占49.02%;CA125≤35U/ml者有9例,其中僅有1例FIB增高,占11.11%。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術前FIB與CA125水平有相同的增高趨勢。(4)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早期(Ⅰ期+Ⅱ期)患者25例,其中術前FIB增高者6例,占24.00%;晚期(Ⅲ期+Ⅳ期)患者35例,其中術前FIB升高者20例,占57.14%。兩組統(tǒng)計學結果有差異,且差異顯著。提示: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晚期患者術前FIB多呈高水平表達。(5)在48例中-低分化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中,術前血漿FIB升高者為24例,占50.00%;12例高分化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中,術前血漿FIB升高者有2例,占16.67%。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低分化患者中術前FIB水平增高者所占比例相對較高。(6)60例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中,不伴有腹水者30例,其中FIB升高者9例,占30.00%;伴有腹水者30例,其中FIB升高者17例,占56.67%。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伴有腹水的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中,術前FIB增高者所占比例較大。(7)對60例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實行隨訪,隨訪時間為術后1個月至60個月。術前FIB升高者26例,其中有18例復發(fā),復發(fā)概率為69.23%;術前FIB正常者34例,其中有12例復發(fā),復發(fā)概率為35.29%。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術前FIB呈高水平表達的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復發(fā)率明顯更高。結論: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的術前FIB水平增高比例明顯大于良性腫瘤患者,表明術前FIB水平對鑒別卵巢上皮性腫瘤的良、惡性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在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中,術前FIB水平增高常出現(xiàn)在CA125高水平表達、期別較晚、分化較低、伴有腹水的患者,表明FIB水平隨患者病情進展而增高。術前FIB水平增高者術后復發(fā)率明顯更高,提示對卵巢上皮性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評估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7.31
,
本文編號:2315982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7.31
,
本文編號:23159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31598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