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盆腔器官脫垂(pelvic floor prolapse,POP)是中老年婦女的常見病疾之一,中重度POP可以嚴重影響女性生活質量并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臨床上亟需有效的治療方法。盆底重建手術是治療中重度POP最重要的手術方式。傳統(tǒng)POP修復術式主要是在已經受損或有異常膠原生成的薄弱盆底組織(筋膜、結締組織及韌帶)上進行手術修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組織缺陷的疾病本質,術后復發(fā)率高,因此臨床上亟需更為安全穩(wěn)定的修補材料(作為盆底薄弱組織的有效替代)來改進手術方式,從而提高POP手術治療的效果。 近年來,生物組織工程技術發(fā)展十分迅速,生物工程組織替代材料作為薄弱或受損盆底的支持物可更好的用于盆底正常解剖結構的重建,達到恢復盆底正常支持功能的目的。聚丙烯網片(polypropylene mesh,PM)作為一種合成網片在盆底重建手術中應用較為廣泛,但易發(fā)生感染、攣縮、排異、慢性疼痛、性交困難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在植入體內后可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促進Th1細胞(免疫排斥)向Th2細胞(免疫耐受)及M1型巨噬細胞(促炎癥和細胞毒性)向M2型巨噬細胞(抗炎和組織修復)的轉變。豬脫細胞后的膀胱基質(urinary bladder matrix,UBM)屬于ECM的一種,來源便捷,生產成本較低,是目前生物材料研究范疇的熱點之一,其缺點是植入體內后降解較快。來源于骨髓的間充質干細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屬于多能干細胞的一種,來源豐富且具有多向分化潛能,是組織工程常用的種子細胞之一。BMSCs作為一種修復干細胞,在一定的生物微環(huán)境中可分化為具有與周圍組織相似的功能細胞,參與到受損部位的組織修復。同時,BMSCs在體內外表現出顯著的抗炎癥和免疫抑制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聯合物理與化學的方法制備豬脫細胞UBM,并采用全骨髓貼壁法分離、培養(yǎng)大鼠BMSCs,利用組織工程學的原理將培養(yǎng)的BMSCs接種于UBM-PM支架上,構建了BMSCs-UBM-PM復合網片。同時,觀察BMSCs-UBM-PM植入大鼠腹部皮下后引起的組織病理學變化、炎癥反應、免疫耐受情況,并行力學性能檢測,探討其用作盆底修復和重建候選替代材料的可行性。 一、實驗方法 1、豬脫細胞UBM的制備 本研究對豬膀胱采用去污劑洗滌、攪拌、酶消化法進行脫細胞處理,制備UBM。掃描電鏡觀察凍干UBM形態(tài)。取UBM標本常規(guī)石蠟切片后行HE及DAPI染色觀察脫細胞效果,堿水解法測定UBM標本中羥脯氨酸的含量,分子生物學方法測定UBM標本中的DNA濃度。 2、大鼠BMSCs的分離、鑒定其在UBM上的生長及增殖研究 采用全骨髓貼壁法分離、培養(yǎng)大鼠BMSCs,腺病毒(攜帶有GFP基因片段)感染SD大鼠BMSCs。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表面分子CD29、 CD44、CD31、CD45,成脂、成骨、成軟骨誘導試劑盒檢測BMSCs向脂肪細胞、成骨細胞、軟骨細胞分化。CCK-8細胞增殖實驗、掃描電鏡觀察BMSCs在UBM上的生長、增殖情況。 3、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脫細胞膀胱基質-聚丙烯復合網片在大鼠體內的實驗研究 SD大鼠隨機分為4組,每組20只,根據預植入材料的不同,分別命名為BMSCs-UBM-PM組(PM夾于負載有BMSCs的雙層UBM之間)、UBM-PM組(PM夾于未負載BMSCs的雙層UBM之間)、PM組(單純PM)和假手術(sham-operated,S)組。手術后第1、2、4、6周分批處死大鼠,取材行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組化染色、免疫熒光染色和力學測試。 二、實驗結果 1.經脫細胞處理后的膀胱未見明顯的細胞成分殘留,可見均質狀態(tài)的基質和呈網絡樣結構改變膠原纖維。凍干后的UBM干燥、質地堅韌,抗張力強度高,延展性下降。掃描電鏡下可見膠原纖維排列整齊、均勻,紋理較粗,呈條索狀改變。脫細胞前UBM中的平均羥脯氨酸含量為2.45μg/mg,脫細胞后UBM中的平均羥脯氨酸含量為2.34μg/mg,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UBM中的平均DNA濃度由脫細胞前的443.71μg/ml降為脫細胞后的4.32μ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全骨髓貼壁法分離、培養(yǎng)SD大鼠BMSCs,24h觀察發(fā)現細胞部分貼壁,48h觀察發(fā)現貼壁細胞分裂增殖,呈梭形或多邊形,細胞傳代3次形態(tài)上無較大改變。BMSCs表達CD29的陽性率為98.74%、CD44的陽性率為95.43%、CD31的陽性率為2.03%、CD45的陽性率為1.14%。成脂、成骨、成軟骨誘導BMSCs后油紅O、茜素紅及阿利新藍染色均呈陽性,腺病毒(攜帶有GFP基因片段)能成功感染BMSCs。CCK-8細胞增殖實驗提示BMSCs在UBM上生長良好,增殖能力較強。掃描電鏡下見BMSCs在UBM上呈梭形或多邊形生長。 3.BMSCs-UBM-PM組炎癥細胞浸潤少且膠原纖維、新生血管較多。免疫熒光示BMSCs可在體內至少存活6周,部分可分化為平滑肌細胞。免疫組化結果提示BMSCs-UBM-PM在各周的CXCR3(Th1細胞表面標志)陽性比例均低于其他各組,而PM在各周的CXCR3陽性比例均高于其他各組。UBM-PM的CXCR3陽性比例介于兩者之間。BMSCs-UBM-PM和UBM-PM的CCR4(Th2細胞表面標志)陽性比例在第2周達到最高,而PM的CCR4陽性比例在各周均處于較低水平。力學測試顯示,BMSCs-UBM-PM組最大負荷(kN)為0.31±0.08,最大張力(mm/mm)為0.62±0.19,楊氏模數(MPa)為43.36±11.83,均顯著高于其他組測試結果。 三、主要結論 1.聯合物理與化學的方法進行脫細胞處理,制備的UBM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膠原蛋白丟失較少,消毒、凍干后易于儲存,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組織工程、盆底修復和替代用生物支架材料。 2.全骨髓貼壁法分離、培養(yǎng)所得的SD大鼠BMSCs純度高,活性好,體外擴增能力強,可作為組織工程用的種子細胞。 3. BMSCs-UBM-聚丙烯復合網片與傳統(tǒng)的聚丙烯補片相比,植入大鼠體內后引起的炎癥反應弱,可誘導移植耐受,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較強的組織張力,因此該復合網片可作為修復和重建盆底組織理想的候選替代材料。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11.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榮;吳氫凱;羅來敏;;絲蛋白涂層輕質聚丙烯網片對兔腹壁疝模型組織學反應的影響[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2年03期
2 李琦;王建六;;生物源性補片在女性盆底重建外科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3年02期
3 魯琦;張云鶴;王淑珍;郭淑麗;劉崇東;張震宇;;腹腔鏡下廣泛子宮頸切除術治療早期子宮頸鱗狀細胞癌的初步研究[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3年04期
4 Bao-Hua Ji;Bo Huo;;Probing the mechanosensitivity in cell adhesion and migration: Experiments and modeling[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3年04期
5 邢昕;呂蓉;李素萍;劉忠;;體外分離培養(yǎng)人源性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及其鑒定[J];中國輸血雜志;2013年08期
6 陳國寶;呂永鋼;張小梅;董單娟;郭盼;楊力;;用于組織工程的去細胞化基質材料研究進展[J];功能材料;2013年21期
7 陳俊佶;趙強;;心肌再生——從實質到間質[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3年05期
8 李寶恒;宋巖峰;;盆腔器官脫垂手術后復發(fā)的處理[J];婦產與遺傳(電子版);2013年03期
9 吳卓;趙文婧;劉玲瓏;吳麗情;陳維平;;骨髓源性間充質干細胞三維微環(huán)境復合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10 曾毅;楊洪偉;姚偉;;膠原纖維對肥大細胞力學環(huán)境的影響及其與針刺效應的相關性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程明秀;趙宗江;田晨;;骨髓基質細胞的不同培養(yǎng)方法[A];第十一次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實驗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3年
2 張可華;袁寶珠;;治療性干細胞產品相關的風險因素[A];2012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二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2年
3 Qinjun Zhao;Hongying Ren;Zhongchao Han;;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munomodulatory capability and clinical potential in immune diseases[A];第十四屆全國腫瘤生物治療大會論文集[C];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伏廣;Ⅰ聚丙烯酸(鈉鹽)調控碳酸鈣結晶機制及其復合材料的制備 Ⅱ再生絲素蛋白修飾聚丙烯補片及其應用的初步探索[D];復旦大學;2008年
2 李偉;人臍帶間質干細胞通過巨噬細胞參與修復腎缺血再灌注損傷研究[D];江蘇大學;2013年
3 楊磊;TNF-α和IFN-γ及含有五種細胞因子的奶牛乳汁對奶牛乳腺纖維化影響的研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3年
4 朱天琦;GDNF和NT-3雙基因誘導BMSCs分化為神經樣細胞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5 羅曉;不同來源細胞外基質外科補片的生物學性質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6 茍麗娟;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誘導分化為軟骨細胞過程中microRNA作用機制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7 陳書連;1、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對小鼠異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的作用研究 2、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自體移植的臨床研究及相關預后因素[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8 關劍;胰腺癌間充質干細胞樣腫瘤相關纖維母細胞功能研究及維甲酸對腫瘤相關纖維母細胞抑制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9 楊舟鑫;CD106是具有強免疫調節(jié)功能的胎盤絨毛膜間充質干細胞的標志[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10 付蘇;脂肪來源基質血管成分細胞與脂肪顆粒共移植后的生物學轉歸[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榮;絲蛋白涂層聚丙烯網片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學性能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2 孫瑞;人工骨膜修復兔橈骨大段骨缺損的實驗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3 曲戈;IL-24基因修飾的間充質干細胞向肺癌靶向遷移的體外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4 陳明;骨髓單個核細胞在腦缺血大鼠腦內受損區(qū)域的定向分化[D];鄭州大學;2013年
5 徐揚陽;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脂肪干細胞分化的影響[D];鄭州大學;2013年
6 肖京;復方中藥軟膏在豬斷層皮創(chuàng)面愈合中作用的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7 楊穎珂;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腦出血大鼠血腫周圍凋亡及P75NTR、TrkA表達的影響[D];鄭州大學;2013年
8 楊聰
本文編號:22895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28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