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宮頸上皮內瘤變錐切術后的相關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0-08 14:03
【摘要】:研究背景 宮頸癌(cervical carcinoma)的發(fā)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第2位,我國每年宮頸癌的新發(fā)病例約占世界宮頸癌新發(fā)病例總數的1/3。因此,宮頸癌是嚴重威脅我國婦女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的研究發(fā)現,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與宮頸癌密切相關的一組癌前病變(包括CIN Ⅰ級、Ⅱ級和Ⅲ級)。目前對CINⅡ/Ⅲ者常用的治療方式為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和冷刀錐切術,在國外,激光環(huán)切術也較常見。CIN患者經宮頸錐切術治療后,發(fā)展為宮頸浸潤癌的幾率將明顯降低,但仍顯著高于普通人群。為此,深入認識CIN錐切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的高危因素,以便于對這類患者進行更安全、高效的隨訪,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研究發(fā)現,CIN錐切術后的病灶殘留或復發(fā)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其中包括流行病學、細胞學、組織病理學、病毒學等方面。因此,單因素、小樣本的獨立研究難以得到影響CIN錐切術后殘留、復發(fā)原因的科研結論。Meta分析是對具備特定條件的、同課題的諸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的一類統(tǒng)計方法,可以彌補獨立研究的缺陷。Meta分析以現有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制定嚴格的納入及排除標準,而后對納入的文獻資料進行二次分析,其特點是可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研究結果的一致性進行評價,對效應指標進行更客觀全面的評價。 本研究全面檢索了研究目的為:CIN錐切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相關因素的文獻,根據納入及排除標準篩選相關文獻,應用Meta分析的方法對所納入文獻進行二次分析,得出了CIN錐切術后發(fā)生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的危險因素,以期更好的指導CIN錐切術后的隨訪和治療,提高CIN患者的治愈率,減少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最終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病率。 研究目的 探討CIN錐切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的相關因素,評估年齡》50歲、切緣陽性、病變累及腺體、術前人乳頭瘤病毒(HR-HPV)高負荷、術后持續(xù)HR-HPV感染、絕經、HIV感染、吸煙等與CIN錐切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的相關性。 研究方法 檢索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Pubmed、中國知網、萬方數據文摘庫收錄的關于CIN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相關因素的中、英文文獻。中文檢索詞: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錐切術,殘留,復發(fā),相關因素。英文對照詞: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conization,residues, recurrence, relevant factors。研究設計類型為病例對照研究或隊列研究,根據所制定的納入標準以及排除標準對所檢索的文獻進行篩選,文獻納入標準: 1.研究對象為進行了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loop electr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或冷刀環(huán)形切除術(cold knife conization,CKC)的/CIN患者,研究設計為病例對照研究或隊列研究,按照是否殘留或復發(fā)分組,比較兩組間研究因素的暴露率;或者按照研究因素分組,比較不同分組條件下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率的差別; 2.錐切術前有明確的病理診斷為CINⅡ/Ⅲ。 3.對于殘留和復發(fā)有明確的定義。殘留:術后半年內,細胞學異常且組織學證實的病變?yōu)闅埩。復發(fā):術后半年內細胞學檢查為陰性,半年后才發(fā)生的經組織學證實的病變?yōu)閺桶l(fā)。 4.要求有完善的隨訪方案,至少錐切術后隨訪時間1年或1年以上。 5.資料完整,有不同分組的例數,以及殘留或復發(fā)的例數。 6.以年齡≥50歲做為考察年齡因素的分界線。 7.因文獻中報道的術前HPV負荷截斷點不同(在100-1000RLU/PC之間),本研究將這一定量變量設為定性變量(術前HPV取值:高、低),將術前HPV負荷截斷點在100-1000RLU/PC之間的文獻全部納入分析。 8.持續(xù)HR-HPV感染主要指術后6個月的持續(xù)HR-HPV感染。 9.文獻發(fā)表的年限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研究開展的時間不限,原始文獻病例數大小不限。 文獻剔除標準:原始數據不完整、臨床資料不完整、失訪率高或非同一人群的隨訪資料。 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后,文獻由2名評價員進行獨立的資料提取并進行核對,意見不一致時由第3名評價員進行評價。從符合標準的文獻中提取宮頸錐切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與年齡、絕經、切緣陽性CIN累及腺體術前HR-HPV負荷量、術后持續(xù)HR-HPV感染、HIV感染情況、吸煙等相關性的信息,提取信息后再進行研究,對關于CINⅡ/Ⅲ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高危因素的臨床研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本文采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RevMan5.0軟件。二分類變量用OR值及其95%CI表示。首先分析各納入研究間的統(tǒng)計學異質性(α=0.1),若各研究之間結果無顯著異質性,則采用Mantel-Haenzel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合并,計算合并后的總OR值。若結果間存在異質性,則采用校正后的Mantel-Haenzel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數據合并,計算合并后的總OR值。軟件對各組數據進行Meta分析,得出年齡≥50歲組與年齡50歲組、宮頸錐切術后切緣陽性組與切緣陰性組、腺體受累組與腺體未受累組、錐切前高HR-HPV負荷量組與低HR-HPV負荷量組、錐切術后持續(xù)HR-HPV感染組與錐切術后HR-HPV陰性組、HIV陽性組與HIV陰性組、吸煙組與不吸煙組、絕經組與未絕經組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錐切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的風險比較的森林圖。 結果 根據制定的納入標準以及排除標準,檢索到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章15篇,其中5篇中文文獻,10篇英文文獻,總病例數2721例,Meta分析結果顯示: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相關因素為: 1.年齡150歲:年齡≥50歲和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異質性檢驗P=0.13,表明各研究之間不存在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合并效應量OR為3.67,95%CI2.44~5.5,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年齡≥50歲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明顯高于年齡50歲。 2.切緣陽性:10項研究報道了切緣陽性與否和宮頸錐切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異質性檢驗P=0.26,表明各研究之間不存在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合并效應量OR為4.43,95%CI3.425.75,P0.001,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切緣陽性組宮頸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明顯高于切緣陰性組。 3.宮頸管腺體受累:5項研究報道了腺體受累與否和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異質性檢驗P=0.03,表明各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合并效應量OR為4.54,95%CI2.22~9.30,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宮頸管腺體受累組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明顯高于腺體未受累組。 4.宮頸錐切術前HR-HPV負荷量:因文獻中報道的術前HR-HPV負荷截斷點不同(在100-1000RLU/PC之間),本研究將這一變量設為定性變量(術前HR-HPV取值:高、低),將術前HPV負荷截斷點在100-1000RLU/PC之間的文獻全部納入分析。6項研究報道了宮頸錐切前HR-HPV負荷量和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異質性檢驗P=0.27,表明各研究之間不存在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合并效應量OR為6.51,95%CI4.329.81,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錐切術前高HR-HPV負荷量組宮頸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明顯高于低HR-HPV負荷量組。 5.錐切術后持續(xù)HR-HPV感染情況:HR-HPV DNA的檢測陽性標準為:將3個含有1ng/L HPV16DNA陽性標準檢測到發(fā)光值的均值作為閾值(cut-off, CO),然后將標本的發(fā)光值(relative light unit,RLU)與CO相除,RLU/CO比值1,結果為陽性。4項研究報道了錐切術后HR-HPV感染情況和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異質性檢驗P=0.75,表明各研究之間不存在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合并效應量OR為33.39,95%CI16.86~66.14,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錐切后HR-HPV持續(xù)陽性組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明顯高于HR-HPV陰性組。 6.HIV感染:2項研究報道了HIV感染情況和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異質性檢驗P=0.38,表明各研究之間不存在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合并效應量OR為5.60,95%CI3.10~10.11,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HIV陽性組錐切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率明顯高于HIV陰性組。 7.吸煙:2項研究報道了吸煙和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異質性檢驗P=0.80,表明各研究之間不存在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合并效應量OR為1.37,95%CI0.75~2.51,P=0.30,吸煙組錐切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率與不吸煙組之間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絕經:2項研究報道了絕經和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異質性檢驗P=0.37,表明各研究之間不存在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合并效應量OR為2.32,95%CI1.35~3.99,P=0.002,絕經組錐切術后病灶殘留或復發(fā)率高于未絕經組。結論 1、年齡≥50歲、絕經、切緣陽性、腺體累及、術前HR-HPV高負荷、術后持續(xù)HR-HPV陽性以及HIV感染是宮頸上皮內瘤變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的危險因素。 2、吸煙尚未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是宮頸上皮內瘤變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的危險因素。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37.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立杰;楊琳;劉妹;;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高度宮頸上皮內瘤變治療中的臨床意義[J];當代醫(yī)學;2010年13期

2 陽霞;錢德英;;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錐切術后殘留/復發(fā)相關危險因素[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1年01期

3 阿依米拉·艾山;古麗巴努·穆海麥提;瑪依努爾·尼亞孜;;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評價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錐切術療效的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年04期

4 劉哲穎;史惠蓉;;宮頸上皮內瘤變錐切術后病變殘留或復發(fā)的原因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2年02期

5 王歡華;陳麗;黃玲;吳利玲;陳梅;黃湘源;;重型宮頸上皮內瘤變LEEP術后殘留和復發(fā)的隨訪[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年06期

6 屈秀芬;;宮頸上皮內瘤變錐切術后復發(fā)的相關因素研究[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2年11期

7 吳海靜;張國楠;;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錐切術后的處理和隨訪[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年07期

8 吳成;王美玲;董穎;呂濤;畢蕙;趙健;李克敏;廖秦平;;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后切緣狀態(tài)350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年03期

9 向安玲;董曉靜;龔元杰;;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與冷刀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年05期

10 賀紅梅;才秋敏;趙長燕;陳超超;趙立斌;;高危型HPV檢測在宮頸病變中的意義[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3年02期

,

本文編號:225703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25703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f41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