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相關因子在卵巢癌中的表達及其與淋巴結轉移相關性研究
本文選題:卵巢癌 切入點:癌抗原 出處:《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年2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癌抗原125、人附睪上皮分泌蛋白及糖類抗原199在卵巢癌中的表達及其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方法將103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分為試驗組65例(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和對照組38例(無淋巴結轉移)。檢測2組患者的血清癌抗原125、人附睪上皮分泌蛋白及糖類抗原199表達水平,并分析淋巴結轉移與其相關性。根據(jù)貝葉斯定理分析血清癌抗原125、人附睪上皮分泌蛋白及糖類抗原199診斷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特異性及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下面積。結果對照組的血清癌抗原125、人附睪上皮分泌蛋白及糖類抗原199中位數(shù)分別為223.3 k U·L-1,82.0 pmol·L-1和10.9 U·m L-1;試驗組分別為891.0 k U·L-1,238.0 pmol·L-1和16.3 U·m L-1,試驗組的上述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癌抗原125判斷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為73.85%,特異性為73.68%,ROC曲線下面積為0.77;人附睪上皮分泌蛋白判斷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為80.00%,特異性為60.53%,ROC曲線下面積為0.69;糖類抗原199判斷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為64.62%,特異性為57.89%,ROC曲線下面積為0.65。結論癌抗原125、人附睪上皮分泌蛋白及糖類抗原199可作為卵巢癌淋巴結轉移的血清標志物。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arcinoantigen 125, human epididymal epithelial secretory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in ovarian cancer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Methods 103 patients with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trial group (n = 65)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group (n = 65). The levels of serum carcinoantigen 125, human epididymal epithelial secretory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were detected in 38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e sensitivity of serum carcinoantigen 125, human epididymal epithelial secretory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in the diagno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median values of serum carcinoantigen 125, human epididymal epithelial secretory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223.3 KU 路L -1 and 10.9 U 路m -1, respectively, and thos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891.0 k U 路L -1 and 238.0 pmol 路L -1, respectively. 16.3 U 路ml -1, the above indexes in the tri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sensitivity of carcinoantigen 125 in judg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73.85, the specificity was 73.68 and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was 0.77, and the sensitivity of human epididymal epithelial secretory protein in judg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80.00. The specificity is 60.53 and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is 0.69; the sensitivity of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to determine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64.62; the specificity is 57.8910;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is 0.65.Conclusion Cancer antigen 125, human epididymal epithelial secretory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n be used as ovarian cancer lymphoid. A serum marker for the metastases of the cadaver.
【作者單位】: 廈門市第二醫(yī)院婦產(chǎn)科;
【基金】:福建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JA12145)
【分類號】:R737.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程繼文;李力;陳軍;姚德生;張潔清;;卵巢癌腹后腔淋巴結微轉移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珠,陳志明;宮頸癌Ⅰ,Ⅱ期的淋巴結轉移及治療與預后的關系——附45例臨床病例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4年23期
2 王耀鵬;朱曉峰;王洲;;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過度表達與臨床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0年10期
3 姜紅光,裴素麗,喬思杰;淋巴結轉移情況不同的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病理預后因素對比分析——介紹體視學參數(shù)在乳腺浸潤性導管癌預后中的應用[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2年02期
4 晏昱婧;羅智勇;汪潔;夏耘;吳亞群;;多病灶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年24期
5 蔡恒毅;郭貴海;;肝素酶與惡性腫瘤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評價[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年01期
6 彭小萍;李孟達;王驊;;外陰癌淋巴結轉移的有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1996年03期
7 付玉蘭,黃惠玲,韓軍;宮頸癌術后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分析[J];陜西腫瘤醫(yī)學;2000年03期
8 潘鐵成;鄭智;李軍;湯應雄;潘友民;魏翔;陳濤;張霓;;肺鱗癌、腺癌腫瘤大小與淋巴結轉移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肺癌雜志;2006年03期
9 張遜;David I. Watson;Justin R. Bessell;;食管腺癌淋巴結轉移與腫瘤侵及食管壁深度的關系[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6年05期
10 詹彥平;呂新玲;葉爾布拉提;周志梅;韓慶偉;牛波;;微淋巴管密度與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綜述;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一飛;田大宇;;影響進展期胃癌No.14淋巴結轉移因素的分析[A];第9屆全國胃癌學術會議暨第二屆陽光長城腫瘤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4年
2 張玉晶;Oh JL;Whitman G;Iyengar P;Yu TK;Tereffe W;Woodward W;Perkins G;Buchholz TA;Strom EA.;;局部進展期乳腺癌臨床顯見的內乳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和局部控制[A];中華醫(y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六屆二次暨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放療專業(yè)委員會二屆二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付玉蘭;黃惠玲;韓軍;;宮頸癌術后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分析[A];中國抗癌協(xié)會婦科腫瘤專業(yè)委員會第七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4 李端樹;張凌;渠寧;嵇慶海;;中央?yún)^(qū)淋巴結轉移比例及陽性數(shù)目對于側頸淋巴結轉移預測作用的研究[A];2014第六屆全國甲狀腺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4年
5 張遜;David I Watson;Justin R Bessell;;食管腺癌淋巴結轉移與腫瘤侵及食管壁深度的關系和對生存率的影響[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葉建華;葉再元;屠世良;;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分析[A];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二屆老年病專業(yè)委員會第一次年會學術論文集[C];2007年
7 石峰;秦昂;;~(125)I粒子治療惡性淋巴結轉移瘤臨床觀察[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核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8 葉建華;葉再元;屠世良;;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分析[A];2008年浙江省肛腸外科學術年會暨繼續(xù)教育培訓班資料匯編[C];2008年
9 李福根;許紹發(fā);劉志東;;淋巴結轉移與肺癌預后關系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次全國胸心血管外科學術會議論文集(胸外科分冊)[C];2006年
10 任宇鵬;徐惠綿;;胃癌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及其與生物學行為關系的研究[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健康時報特約記者 程守勤;3分鐘識別淋巴結轉移[N];健康時報;2007年
2 衣曉峰 李華虹;根治胃癌須把握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3 衣曉峰 孫理;我省專家揭示胃癌演進過程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N];黑龍江經(jīng)濟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雪梅;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發(fā)生及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2 張何源;淋巴結轉移情況對胰腺癌預后的影響[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2年
3 陳允清;賁門癌各組淋巴結轉移與預后的臨床病理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3年
4 汪振亮;直腸癌淋巴結轉移樣式與復發(fā)轉移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陳冰;惡性卵巢性索間質腫瘤臨床病例回顧性分析及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探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劉一飛;影響進展期胃癌No.14淋巴結轉移因素的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4年
7 崔力;局部注射~(32)P-膠體治療肺癌淺表淋巴結轉移[D];吉林大學;2005年
8 劉超;胸段食管鱗癌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鄭州大學;2013年
9 邵卉;大腸癌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相關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梁月祥;胃癌第14v組淋巴結轉移及清掃對患者生存預后的影響[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3247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632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