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I評價小腦亞型多系統(tǒng)萎縮的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2-22 04:49
目的 應用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技術研究MSA-C患者腦組織損害情況,探討其在橋腦-小腦系統(tǒng)、黑質紋狀體投射系統(tǒng)、大腦半球各區(qū)參數變化能否反映微觀結構改變,是否有臨床應用價值:探討DTI的FA彩圖及彩色編碼張量圖的應用價值,是否較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MRI)優(yōu)越。 方法 采用美國GE公司3.0T Signa HDX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對15例MSA-C型患者、15例健康志愿者進行常規(guī)MRI及DTI掃描,分別測量橋腦、小腦中腳、小腦半球白質、小腦蚓部、尾狀核頭、殼核、蒼白球、丘腦、前扣帶回、后扣帶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額葉、頂葉白質區(qū)的平均彌散系數(mean diffusivity MD)值、部分各向異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比較MSA-C型組和正常對照組14個興趣區(qū)2個DTI參數值差異。將15例MSA-C患者根據常規(guī)MRI橋腦T2WI序列“十字征”分期分為MSA-C型橋腦“十字征”0期組(即常規(guī)MRI陰性)、MSA-C型“十字征”I期組、MSA-C型“十字征”Ⅴ期組;觀察各期MS...
【文章頁數】: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資料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檢查方法及參數
2.3 DTI數據分析
2.4 MSA-C患者彩色FA圖及方向性彩色編碼圖分組
2.5 統(tǒng)計學處理
第三章 結果
3.1 MSA-C型組、正常對照組組內對稱部位參數值的比較
3.2 MSA-C型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FA值、MD值變化的部位
3.3 不同分期MSA-C型組患者彩色FA圖及方向性彩色編碼圖的比較
第四章 討論
4.1 多系統(tǒng)萎縮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的應用價值
4.2 DTI技術的優(yōu)點及測值參數選擇
4.3 各感興趣區(qū)FA值、MD值變化對MSA-C型診斷價值
4.4 DTI彩色FA圖及彩色編碼張量圖技術在MSA-C型的應用價值
4.5 不足及展望
第五章 結論
附圖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1H-MRS在鑒別多系統(tǒng)萎縮與帕金森病中的價值[J]. 吳武林,王小宜,婁明武,廖偉華,周高峰,熊曾.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11(02)
[2]多系統(tǒng)萎縮研究進展[J]. 陳先文.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11(01)
[3]擴散加權成像在鑒別多系統(tǒng)萎縮與帕金森病中的價值[J]. 吳武林,王小宜,婁明武,廖偉華.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9(06)
[4]DTI纖維追蹤法定量分析90名正常國人腦白質老化[J]. 陳宇,吳明祥,徐堅民,馮敢生,孫國平,龔靜山,李瑩,張景中,朱進.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9(03)
[5]磁敏感加權成像鑒別多系統(tǒng)萎縮與特發(fā)性帕金森病的初步研究[J]. 馮逢,有慧,胡凌,王含,鄭福玲,金征宇,崔麗英.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7(06)
[6]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用于多系統(tǒng)萎縮患者黑質紋狀體投射的初步研究[J]. 陸菁菁,王含,馮逢,付海鴻,金征宇,崔麗英.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6(07)
[7]小腦及小腦中腳表觀擴散系數值在鑒別多系統(tǒng)萎縮與帕金森病中的價值[J]. 吳武林,王小宜,婁明武,郝長勝,廖偉華,周高峰.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0 (11)
本文編號:3723484
【文章頁數】: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資料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檢查方法及參數
2.3 DTI數據分析
2.4 MSA-C患者彩色FA圖及方向性彩色編碼圖分組
2.5 統(tǒng)計學處理
第三章 結果
3.1 MSA-C型組、正常對照組組內對稱部位參數值的比較
3.2 MSA-C型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FA值、MD值變化的部位
3.3 不同分期MSA-C型組患者彩色FA圖及方向性彩色編碼圖的比較
第四章 討論
4.1 多系統(tǒng)萎縮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的應用價值
4.2 DTI技術的優(yōu)點及測值參數選擇
4.3 各感興趣區(qū)FA值、MD值變化對MSA-C型診斷價值
4.4 DTI彩色FA圖及彩色編碼張量圖技術在MSA-C型的應用價值
4.5 不足及展望
第五章 結論
附圖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1H-MRS在鑒別多系統(tǒng)萎縮與帕金森病中的價值[J]. 吳武林,王小宜,婁明武,廖偉華,周高峰,熊曾.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11(02)
[2]多系統(tǒng)萎縮研究進展[J]. 陳先文.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11(01)
[3]擴散加權成像在鑒別多系統(tǒng)萎縮與帕金森病中的價值[J]. 吳武林,王小宜,婁明武,廖偉華.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9(06)
[4]DTI纖維追蹤法定量分析90名正常國人腦白質老化[J]. 陳宇,吳明祥,徐堅民,馮敢生,孫國平,龔靜山,李瑩,張景中,朱進.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9(03)
[5]磁敏感加權成像鑒別多系統(tǒng)萎縮與特發(fā)性帕金森病的初步研究[J]. 馮逢,有慧,胡凌,王含,鄭福玲,金征宇,崔麗英.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7(06)
[6]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用于多系統(tǒng)萎縮患者黑質紋狀體投射的初步研究[J]. 陸菁菁,王含,馮逢,付海鴻,金征宇,崔麗英.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6(07)
[7]小腦及小腦中腳表觀擴散系數值在鑒別多系統(tǒng)萎縮與帕金森病中的價值[J]. 吳武林,王小宜,婁明武,郝長勝,廖偉華,周高峰.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0 (11)
本文編號:37234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37234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