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放療前后的評價及指導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1-03-30 10:48
目的: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放射治療療效評價中的意義。方法:選取25例乳腺癌根治術后頸部、鎖骨下、鎖骨上窩及(或)腋窩區(qū)淋巴結復發(fā)的患者,經(jīng)超聲引導下穿刺病理證實。全部行放射治療,放療療程結束后一個月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復查。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放療前、后淋巴結大小、形態(tài)、縱橫比、邊界、皮髓質(zhì)結構、淋巴結內(nèi)部及周邊血流信號密度分級、動脈血流收縮期峰值流速、動脈頻譜阻力指數(shù),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25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聲共檢測出63顆局部復發(fā)淋巴結,其中頸部5例12顆、鎖骨上窩4例7顆、鎖骨下3例8顆、腋窩13例36顆,均行超聲引導下穿刺病理確診。結果顯示,A組(Ⅱ期及以前12例患者)平均復發(fā)時間35.7±8.9月,B組(Ⅲ期及以上13例患者)平均復發(fā)時間22.1±7.3月,差異有顯著性(P<0.05)。超聲結果顯示,放療后復發(fā)淋巴結28顆縮小,35顆消失;放療前,二維超聲顯示淋巴結邊界不清、模糊,回聲明顯減低,皮髓質(zhì)結構消失,不均勻,平均大。2.07±0.48)×(1.01±0.35)cm;放療后淋巴結邊界較之前清晰,回聲增強,不均勻,皮髓質(zhì)結構...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綜述
1 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淋巴結復發(fā)的相關因素
2 首發(fā)乳腺癌治療方法的選擇與局部淋巴結復發(fā)率的關系
3 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方法
3.1 超聲(ultra- sound,US)檢查
3.2 X 線檢查
3.3 CT 檢查
3.4 核磁共振成像(MRI)的應用
3.5 核素對淋巴結的顯像
3.6 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體層掃描(PET)
4 乳腺癌局部復發(fā)的放射治療
參考文獻
引言
資料和方法
1 一般資料
1.1 患者資料
2 儀器和方法
2.1 儀器
2.2 超聲檢查方法
2.3 放療前、后超聲觀察指標:分別于放療前及放療結束一個月進行超聲觀察
2.4 放射治療
2.5 乳腺癌 TNM 分期標準
2.6 乳腺癌根治術后
2.7 統(tǒng)計學分析
3 結果
3.1 患者首次乳腺癌臨床分期與局部淋巴結復發(fā)出現(xiàn)時間
3.2 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放射治療前、后的分布、數(shù)量
3.3 放療前、后乳腺癌局部復發(fā)淋巴結二維超聲大小、縱橫比、回聲及邊界改變
3.4 放療前、后乳腺癌局部復發(fā)淋巴結的彩色多普勒超聲特點
3.5 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頻譜多普勒超聲特點
4 討論
4.1 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出現(xiàn)時間與乳腺癌首發(fā)病理分期的關系
4.2 淋巴結復發(fā)部位和特點
4.3 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價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放療前后變化的意義
結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簡介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乳腺癌預后因素研究新進展[J]. 白杰,吳萬敏,呂時來. 臨床外科雜志. 2007(06)
[2]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的危險因素探討[J]. 韋建寶,韋忠恒,陳山榮,浦澗,嚴浩然,盧冠銘. 右江醫(yī)學. 2007(01)
[3]影響乳腺癌預后的病理及生物學指標分析[J]. 耿翠芝,張軍華,陳治,范忠林,楊會釵,王小玲,王士杰.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06(07)
[4]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分析[J]. 周小寧,張燦珍.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05(05)
[5]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解剖術(附169例分析)[J]. 邵永勝,張應天,彭開勤,劉文,趙建國. 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 2005(04)
[6]乳腺癌腋下淋巴結CT測定與病理對照[J]. 葉兆祥,肖建宇,鮑潤賢,宋秀宇,陶鑫,李潤田. 中國腫瘤臨床. 2004(22)
[7]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臨床診斷及其意義[J]. 徐文通,李榮,衛(wèi)勃,李哲學. 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4(05)
[8]B超檢查預測乳腺癌腋淋巴結轉移的價值[J]. 蘇新良,吳凱南. 重慶醫(yī)學. 2004(02)
[9]前哨淋巴結示蹤技術在乳腺癌中的應用[J]. 吳萍,楊勇,歐敬民,姜宏華,杜雋銘,朱健. 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3(S1)
[10]乳腺癌的現(xiàn)狀和遠景[J]. 張嘉慶,王殊,喬新民. 中華外科雜志. 2002(03)
本文編號:3109381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綜述
1 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淋巴結復發(fā)的相關因素
2 首發(fā)乳腺癌治療方法的選擇與局部淋巴結復發(fā)率的關系
3 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方法
3.1 超聲(ultra- sound,US)檢查
3.2 X 線檢查
3.3 CT 檢查
3.4 核磁共振成像(MRI)的應用
3.5 核素對淋巴結的顯像
3.6 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體層掃描(PET)
4 乳腺癌局部復發(fā)的放射治療
參考文獻
引言
資料和方法
1 一般資料
1.1 患者資料
2 儀器和方法
2.1 儀器
2.2 超聲檢查方法
2.3 放療前、后超聲觀察指標:分別于放療前及放療結束一個月進行超聲觀察
2.4 放射治療
2.5 乳腺癌 TNM 分期標準
2.6 乳腺癌根治術后
2.7 統(tǒng)計學分析
3 結果
3.1 患者首次乳腺癌臨床分期與局部淋巴結復發(fā)出現(xiàn)時間
3.2 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放射治療前、后的分布、數(shù)量
3.3 放療前、后乳腺癌局部復發(fā)淋巴結二維超聲大小、縱橫比、回聲及邊界改變
3.4 放療前、后乳腺癌局部復發(fā)淋巴結的彩色多普勒超聲特點
3.5 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頻譜多普勒超聲特點
4 討論
4.1 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出現(xiàn)時間與乳腺癌首發(fā)病理分期的關系
4.2 淋巴結復發(fā)部位和特點
4.3 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價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淋巴結放療前后變化的意義
結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簡介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乳腺癌預后因素研究新進展[J]. 白杰,吳萬敏,呂時來. 臨床外科雜志. 2007(06)
[2]乳腺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的危險因素探討[J]. 韋建寶,韋忠恒,陳山榮,浦澗,嚴浩然,盧冠銘. 右江醫(yī)學. 2007(01)
[3]影響乳腺癌預后的病理及生物學指標分析[J]. 耿翠芝,張軍華,陳治,范忠林,楊會釵,王小玲,王士杰.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06(07)
[4]早期乳腺癌腋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分析[J]. 周小寧,張燦珍. 臨床腫瘤學雜志. 2005(05)
[5]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解剖術(附169例分析)[J]. 邵永勝,張應天,彭開勤,劉文,趙建國. 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 2005(04)
[6]乳腺癌腋下淋巴結CT測定與病理對照[J]. 葉兆祥,肖建宇,鮑潤賢,宋秀宇,陶鑫,李潤田. 中國腫瘤臨床. 2004(22)
[7]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臨床診斷及其意義[J]. 徐文通,李榮,衛(wèi)勃,李哲學. 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4(05)
[8]B超檢查預測乳腺癌腋淋巴結轉移的價值[J]. 蘇新良,吳凱南. 重慶醫(yī)學. 2004(02)
[9]前哨淋巴結示蹤技術在乳腺癌中的應用[J]. 吳萍,楊勇,歐敬民,姜宏華,杜雋銘,朱健. 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3(S1)
[10]乳腺癌的現(xiàn)狀和遠景[J]. 張嘉慶,王殊,喬新民. 中華外科雜志. 2002(03)
本文編號:31093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31093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