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肱骨近端形態(tài)在MSCT多平面重組下的測量及差異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21 21:06
目的: 通過MSCT多平面重組圖像對中國人肱骨近端解剖學數(shù)據(jù)進行測量和統(tǒng)計分析,并與國內其他研究和國外相關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為肱骨近端假體的設計和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術提供參考。方法選取60名志愿者的120例肱骨近端CT二維圖像,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多平面重組,對頸干角(NSA)、肱骨頭扭轉角(RA)、肱骨頭曲率半徑(ROC)關節(jié)面直徑(ASD)等參數(shù)進行測量,在形態(tài)學上為國人肱骨近端假體的設計提供依據(jù)。結果總頸干角為(128.43±6.24)°,其中男性為(127.76±6.62)°,女性為(129.02±5.76)°;總肱骨頭扭轉角為(24.13±12.23)°,其中男性為(27.48±11.74)°,女性為(21.20±11.91)°;冠狀位肱骨頭曲率半徑(2.20±0.30)cm,其中男性為(2.33±0.31)cm,女性為(2.09±0.23)cm;軸位肱骨頭曲率半徑(2.08±0.24)cm,其中男性為(2.19±0.28)cm,女性為(1.98±0.19)cm;冠狀位關節(jié)面直徑(4.23±0.37)cm,其中男性為(4.34±0.45)cm,女性為(4.13±0.29)cm;軸位關節(jié)面直徑(3.98±0.32)cm,其中男性為(4.19±0.38)cm,女性為(3.79±0.21)cm。其中ASD、ROC、RA測量值的男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與國外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有差異,RA測量值左右側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國人男女肱骨近端形態(tài)存在差異,且與外國人肱骨近端形態(tài)存在顯著性差異。研究國人肱骨近端形態(tài)學參數(shù)比單純應用國外數(shù)據(jù)能更好地指導國內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術的術前準備以及術中操作,并對國人肱骨近端假體的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學位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R816.8
【部分圖文】:
MSCT原始視圖:患者軸位視圖以黃色直線截取肱骨圖像,排除肱骨內旋、外旋對獲得準確
MSCT原始視圖:患者矢狀位圖像以黃色直線截取肱骨圖像,排除肱骨屈、伸對獲得準確冠
MSCT原始視圖:患者矢狀位圖像以黃色直線截取肱骨圖像,排除肱骨屈、伸對獲得準確軸
本文編號:2823990
【學位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R816.8
【部分圖文】:
MSCT原始視圖:患者軸位視圖以黃色直線截取肱骨圖像,排除肱骨內旋、外旋對獲得準確
MSCT原始視圖:患者矢狀位圖像以黃色直線截取肱骨圖像,排除肱骨屈、伸對獲得準確冠
MSCT原始視圖:患者矢狀位圖像以黃色直線截取肱骨圖像,排除肱骨屈、伸對獲得準確軸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松濤;陳文鈞;;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術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07年02期
2 李東霞;楊艷芳;;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圍手術期護理[J];廣州醫(yī)藥;2008年05期
3 嚴立;廖蘇平;周必光;;肱骨頭解剖學觀察和臨床學探討[J];華中醫(yī)學雜志;2008年04期
4 譚章勇;張少成;胡萬坤;黃常盛;朱紅偉;;影響人工肱骨頭置換后肩關節(jié)功能的因素:22例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年48期
5 ;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后:假體松動診斷的“金標準”及其若干影響因素[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年13期
6 潘昭勛;楊曉明;孫超;;肱骨頭扭轉角度測量與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年39期
7 段滿生,蔣電明,舒勇,黃山虎;國人正常肱骨頭形態(tài)學與假體設計的相關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年Z2期
8 唐康來,李起鴻,楊柳;人工肩關節(jié)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年14期
9 段滿生,蔣電明,舒勇,韓智敏;肱骨近段髓腔CT測量與假體柄設計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4年01期
10 葉林根,黃海華,周富根,汪偉,蔣國華,俞光榮,張凱;肩胛骨骨折內固定的應用解剖[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4年05期
本文編號:28239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8239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