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對肝臟病變診斷的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3-30 17:03
【摘要】:第一部分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肝硬化診斷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討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肝硬化診斷中的價值。材料和方法:將臨床病理證實肝硬化的患者20例(38歲~75歲,平均年齡52.4歲)和健康對照組26例(15歲~70歲,平均年齡48.5歲)納入本研究。肝硬化組和健康對照組均行肝臟常規(guī)MRI及DTI檢查,并進行圖像后處理,分別獲取肝臟的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icient, ADC)圖、各向異性分數(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圖,測量平均肝臟表觀擴散系數(ADC)值和各向異性分數(FA)值。用兩樣本t檢驗比較肝硬化組和健康對照組表觀擴散系數(ADC)值與各向異性分數(FA)值,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所有的統(tǒng)計分析由SPSS17.0軟件完成。結果:肝硬化組與健康對照組相比,ADC值顯著減低、FA值顯著升高,肝硬化組和健康對照組ADC值分別為(1.308±0.188)×10-3mm2/s,(1.515±0.134)×10-3mm2/s,P0.001;FA值分別為0.044±0.124,0.259±0.067,P=0.010。結論:肝臟DTI聯(lián)合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序列可獲得更加豐富的信息,有助于肝硬化病變的診斷。 第二部分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肝臟局灶性病變診斷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討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肝臟局灶性病變診斷中的價值。材料和方法:將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行肝臟MR掃描,并得到臨床病理證實的48例患者和健康對照組20例納入本研究。其中肝癌患者15例(39歲~70歲,平均年齡55.9歲);肝轉移瘤患者7例(49歲~77歲,平均年齡63歲);肝血管瘤患者14例(42歲~59歲,平均年齡48歲);肝囊腫患者12例(40歲~76歲,平均年齡58.3歲);健康對照組20例,15-70歲(平均47.8歲)。68例均行肝臟常規(guī)MRI及DTI檢查,并進行圖像后處理,分別獲取肝臟的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icient,ADC)圖、各向異性分數(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圖,測量平均肝臟表觀擴散系數(ADC)值和各向異性分數(FA)值。用兩樣本t檢驗比較兩組間表觀擴散系數(ADC)與各向異性分數(FA),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所有的統(tǒng)計分析由SPSS17.0軟件完成。結果:肝癌組、肝轉移瘤組、肝血管瘤組、肝囊腫組、惡性組(肝癌組加肝轉移瘤組)、良性組(肝血管瘤組加肝囊腫組)ADC值分別為(1.395±0.097)×10-3mm2/s, (1.404±0.034)×10-3mm2/s,(2.379±0.523)×10-3mm2/s,(3.645±0.298)×10-3mm2/s,(1.398±0.081)×10-3mm2/s,(2.963±0.778)×10-3mm2/s:FA值分別為0.211±0.031,0.238±0.044,0.256±0.049,0.139±0.045,0.219±0.037,0.203±0.077。肝癌組和肝轉移瘤組ADC值、FA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816);肝血管瘤組和肝囊腫組ADC值、FA值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1、P=0.002);惡性組ADC值比良性組ADC值低(P0.001);惡性組良性組FA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469)。結論:肝臟DTI聯(lián)合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序列可獲得更加豐富的信息,有助于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圖文】:
健康組和肝硬化組的FA值箱狀圖
健康組和肝硬化組的ADC值箱狀圖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445.2
【圖文】:
健康組和肝硬化組的FA值箱狀圖
健康組和肝硬化組的ADC值箱狀圖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44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秀香;高思佳;;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脊髓型頸椎病中的研究進展[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年03期
2 張懷\,
本文編號:26078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6078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