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斜矢狀位斷層及MRI影像解剖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3-29 02:36
【摘要】: 第一部分:國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MR應用影像解剖學研究 研究背景: 面神經的神經解剖和影像學表現(xiàn)較為復雜,而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由于其位置重疊,結構細小,走行曲折,更是人體最復雜的解剖區(qū)域之一。目前我國耳顯微外科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有關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因此在鼓乳段面神經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后及手術適應癥、手術時機選擇、手術效果評價等方面的認識還未完全統(tǒng)一。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或手段良好地顯示該段面神經的走行及形態(tài),一直是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的目標。 普通X線對面神經檢查十分有限,隨著醫(yī)學影像技術的發(fā)展,對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影像學檢查及顯示技術有了長足進展。尤其是近年來,采用先進的CT及MR技術進行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研究,為臨床提供有參考價值的影像解剖學信息,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CT和MR對于面神經病變的診斷各有優(yōu)勢和不足。CT對骨質結構顯示較好,薄層高分辨率顳骨CT掃描可以清晰地顯示面神經管顳骨內段。隨著螺旋CT的應用,其三維重建技術使良好顯示耳部細微結構成為可能,特別是多層螺旋CT曲面重建技術(curved-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在這方面顯示出了明顯的技術優(yōu)勢。CPR技術可以沿著“興趣曲線”顯示曲面結構,利用多層面CT掃描及其后處理技術,可以完整地顯示雙側顳骨內面神經管的結構,為研究面神經管的影像解剖特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方法,所獲影像可對面神經管進行詳細的形態(tài)觀察和解剖測量,是迄今為止研究面神經管影像解剖特征的最佳方法。但是CPR技術是利用計算機特殊軟件將原始軸面數據在不同層面重新排列、組合為新的層面圖像,亦即把走行曲折的面神經管拉直伸展開后,展示在一幅平面圖像上,其圖像質量不如直接掃描的圖像真實,且與實際面神經管的解剖形態(tài)亦有差別,是“虛擬”面神經管解剖形態(tài)結構。不僅如此,CPR技術還高度依賴于描繪者的技術水平及其所繪曲線的準確性,不準確的定位線可以導致興趣結構的曲線偏移,從而造成圖像的偏差。由于CT具有對骨質結構顯像好的特點,故其所獲影像是面神經骨管的影像而并非面神經良好顯示的影像,因而無法觀察面神經的真實狀況。由于MRI具有非侵襲性、多平面直接成像、高清的組織分辨率及無骨骼偽影等特點,可以直接觀察面神經的影像,因而日益成為面神經疾病的重要影像學檢查方法。 但是目前有關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MR成像的文獻報道較少,未見較為詳盡、完整的有關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MR成像研究的文獻報道。本研究應用先進的3.0T MR設備,進行國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斜矢狀位MR掃描成像研究,以期獲取能良好顯示鼓乳段面神經全程的MR斜矢狀位掃描基線,并觀測所獲面神經的MR斜矢狀位影像學形態(tài)和相關技術參數,分析其影像解剖學表現(xiàn)特征,以探討國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最佳MR斜矢狀位成像方法,從而為臨床面神經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治療、手術及預后等提供可靠參考。 目的: 1、探討國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MR斜矢狀位掃描的最佳掃描平面及掃描基線。 2、探討國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MR斜矢狀位掃描影像的解剖學形態(tài)特征。 3、對國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MR斜矢狀位掃描影像進行解剖觀察和測量。 方法: 1、標本來源 選擇經福爾馬林固定的成人無明顯顱底病變的顳骨標本20例(40側),其中男11例,女9例。所有標本均來源于青島大學醫(y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 2、掃描參數及方法 2.1掃描參數 應用GE 3.0T MR掃描機,頭部線圈,采用穩(wěn)態(tài)采集的快速成像序列(Fast Image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掃描參數如下:重復時間(TR:ms):4.4,回波時間(TE:ms):Min,翻轉角(FA,Flip Angle):55,掃描野(FOV):20帶寬(Bandwidth):62.50,層厚1.6mm,矩陣:320×320,激勵次數:2,每層位置數:30。 2.2掃描方法 所有標本均先行MR常規(guī)軸位掃描,在軸位掃描圖像中選取耳蝸、水平半規(guī)管顯示較為清晰、完整的層面為軸位基礎層面。在軸位基礎層面上,以膝狀神經節(jié)和水平半規(guī)管為標志,與正中矢狀軸斜矢狀成角確定斜矢狀位掃描基線,再將已確定的斜矢狀平面內傾適當角度進行MR掃描。比較不同掃描基線和內傾角度所獲取的鼓乳段面神經影像,選取鼓乳段面神經全程顯示最完整、連續(xù)的影像,記錄該影像所對應的掃描基線和內傾角。 3、測量方法 采用3D-FIESTA序列采集圖像數據,利用磁共振機上相應軟件直接測量我們所確定的每側鼓乳段面神經斜矢狀最佳掃描平面的掃描基線與正中矢狀軸之間的“夾角”,斜矢狀掃描平面的“內傾角”以及各段面神經的長度、直徑及各種相關技術參數等指標的測量,所有數據均連續(xù)測量三次,取平均值。 4、統(tǒng)計學處理 測量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獲取各指標的均數及正常范圍。對左、右兩側斜矢狀位掃描相關角度的測量結果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明確左、右兩側所獲結果統(tǒng)計學有無顯著性意義。 結果: 1、20例(40側耳)顳骨標本鼓乳段面神經MR斜矢狀位掃描均得到良好顯示,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全程完整影像,其形態(tài)及走行連續(xù)。鼓室段、錐段、乳突段等各段面神經顯示清晰,可以進行細致解剖觀測。 2、我們分別測量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全程顯示最佳的MR斜矢狀位掃描平面其掃描基線與正中矢狀軸所成夾角角度,斜矢狀平面內傾角的角度,以確定每側的最佳斜矢狀位掃描平面,并在該平面上進行鼓乳段面神經相關長度和徑線的測量,均得到滿意結果。 結論: 1、MR斜矢狀位掃描可良好顯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全程影像。 2、本研究測得20例(40側)顳骨標本鼓乳段面神經的MR斜矢狀位最佳掃描平面的掃描基線與正中矢狀軸所成夾角角度為24.54°±4.59°,斜矢狀位掃描平面內傾角角度為5.97°±2.32°,且左、右側測量結果統(tǒng)計學無顯著性意義。 3、本研究中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相關徑線測量結果和大體解剖及文獻報道結果基本符合,可以為臨床面神經疾病的診斷、治療、手術及預后等提供影像解剖學參考。 第二部分:國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斜矢狀位斷層解剖學研究 研究背景: 顳骨結構體積微小、位置重疊,方向各異,是人體最復雜的解剖區(qū)域之一。長期以來,該區(qū)域一直是臨床應用解剖學和醫(yī)學影像學領域中的研究熱點。近年來,先進的MR設備及圖像后處理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能進行薄層掃描、多平面重建和三維成像,從而為展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復雜結構提供了良好工具。但是要正確識別和分析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MR影像,尚需借助于相應的薄層斷面標本進行詳盡的相關解剖定位和對比、鑒別研究。 近年來,斷層解剖學研究繼常規(guī)軸位、冠狀位、矢狀位之外,又提出第“四維”的概念,即斜矢狀位。但有關斜矢狀位斷層解剖研究的報道較少,未見國內外關于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斜矢狀位薄層斷面解剖研究,國內僅見段菊如,王韶玉等對成人顳骨標本面神經顳骨內段的橫斷面斷層圖像和CT圖像進行對比,以探討面神經及其周圍結構在高分辨率CT上的定位,為面神經顳骨內段病變及耳科其他病變的影像診斷及手術治療提供解剖學依據。未見有關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斜矢狀位斷層圖像與斜矢狀位MR掃描圖像進行對比的研究。 本研究先應用先進的3.0T MR設備對所有顳骨標本先行斜矢狀位掃描成像,獲取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全程顯示良好的影像,記錄每側的掃描基線和內傾角度,然后應用先進的冷凍數控銑削技術,采用和MR斜矢狀位掃描相同的基線和角度,對20例顳骨標本進行斜矢狀位薄層連續(xù)切片,層厚0.4mm,數碼相機攝影,計算機保存數據,最后將所獲斷層圖像與同一標本相應層面的MR圖像進行對比、觀察,以獲取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更為詳盡的信息,進一步驗證MR斜矢狀位掃描成像的可行性及所獲最佳掃描基線和角度的準確性,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MR成像提供斷層解剖學基礎和依據,從而為臨床面神經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治療以及手術提供可靠參考。 目的: 1、將所有標本先經3.0T MR掃描機進行斜矢狀位掃描,獲取層厚為1.6mm的鼓乳段面神經全程顯示良好的MR斜矢狀位圖像。 2、應用先進的冷凍銑削技術獲取層厚為0.4mm的與MR斜矢狀位掃描成像相同基線和內傾角度條件下的顳骨標本鼓乳段面神經的斜矢狀位薄層斷面解剖數據。 3、將斜矢狀位斷層圖像和同一標本相對應的MR圖像分別進行對照研究,以期獲得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準確、詳盡的解剖信息,并進一步驗證MR斜矢狀位掃描成像的可行性和實用性,從而為鼓乳段面神經的MR影像學研究提供斷層解剖學基礎。 方法: 1、標本來源 選擇經福爾馬林固定的成人無明顯顱底病變的顳骨標本20例(40側),其中男11例,女9例。標本均來源于青島大學醫(y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 2、MR掃描方法 2.1掃描參數 應用GE 3.0T MR掃描機,頭部線圈,采用穩(wěn)態(tài)采集的快速成像序列(Fast Image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掃描參數如下:重復時間(TR:ms):4.4,回波時間(TE:ms):Min,翻轉角(FA,Flip Angle):55,掃描野(FOV):20帶寬(Bandwidth):62.50,層厚1.6mm,矩陣:320×320,激勵次數:2,每層位置數:30。 2.2掃描方法 所有標本均先行MR常規(guī)軸位掃描,在軸位掃描圖像中選取耳蝸、水平半規(guī)管顯示較為清晰、完整的層面為軸位基礎層面,在軸位基礎層面上,以膝狀神經節(jié)和水平半規(guī)管為標志,與正中矢狀軸斜矢狀成角確定斜矢狀位掃描基線,再將已確定的斜矢狀平面內傾適當角度進行MR掃描。比較不同掃描基線和內傾角度所獲取的鼓乳段面神經影像,選取鼓乳段面神經全程顯示最完整、連續(xù)的影像,記錄該影像所對應的掃描基線和內傾角,以備斷層解剖之用。 3、冷凍數控銑削 3.1冷凍、包埋和固定 將經MR掃描后的標本放入低溫冷凍室內,經過-20℃,-30℃,-40℃依次冷凍兩天,然后采用不銹鋼包埋箱包埋,標本固定角度及位置與該標本MR斜矢狀位掃描基線位置及角度均相同。固定定位桿,填充3%藍色明膠溶液至距離包埋箱底7cm處,并冷凍至使其凝固變硬。24h后,將標本用自制固定架固定定位,放入包埋容器中,依次向包埋箱內加入第二、三、四層明膠,其間隔時間為24h。 3.2數控銑削 在恒溫-15℃銑削室內,把標本塊放在銑削精度為0.001mm SKC500型數控機床的工作臺上,固定標本塊后,調整銑床Z軸每次進給距離為0.4mm,主軸轉速900次/分,X軸方向上每轉進給距離為0.4mm。每執(zhí)行完一層,銑頭停在X軸的最大負端,此時帶有計數器、比例尺和比色卡的采集框走到合適的位置,此時根據情況對標本面進行適當的技術處理準備照相。 3.3斷面圖像的采集與保存 使用Canon EOS 20D相機,820萬像素,加裝遮光罩,調整鏡頭前緣距離標本斷面垂直距離95cm。當銑床執(zhí)行完一個完整程序后,銑頭停留在X軸的最大負端,通過Canon Utilities EOS Capture軟件控制相機,采集圖像數據,圖像采集結束后,備份原始數據。 4、解剖斷層與MR圖像的對照研究 將應用冷凍數控銑削技術獲得的顳骨標本的0.4 mm薄層斜矢狀位連續(xù)斷層解剖圖像在Photoshop上進行相應處理,使處理后圖像的色彩、對比度、清晰度及背景都達到最佳水平,最后保存。觀察鼓乳段面神經的斷面解剖結構特征,并將其與相應的MR斜矢狀位掃描圖像層面進行對比研究,以觀察其一致性。 結果: 1、應用先進的冷凍數控銑削技術,采用與MR斜矢狀位掃描成像相同基線和內傾角度條件進行連續(xù)切片,所獲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斜矢狀位連續(xù)薄層斷面圖像清晰,易于觀察。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形態(tài)及走行得到良好顯示。 2、將斜矢狀位斷層圖像和同一標本相對應的MR圖像分別進行對照研究,結果表明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斜矢狀位連續(xù)薄層斷面圖像和相應層面的MR圖像結構對應良好。 結論: 1、應用冷凍數控銑削技術對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進行斜矢狀位連續(xù)薄層斷面解剖研究結果表明MR斜矢狀位掃描成像方法有效、可行,亦說明我們通過MR斜矢狀位掃描獲取的有關斜矢狀位的掃描基線及角度準確、可靠。 2、通過斷層圖像與MR圖像的對比研究可獲取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詳盡解剖信息,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MR成像提供斷層解剖學基礎和依據,從而為臨床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研究提供可靠參考。 第三部分:正常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MR斜矢狀位應用影像解剖學觀測 研究背景: 面神經是人體內居于顱底骨管中最長的神經,且走行曲折,為了良好地顯示其走行,多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討。研究顳骨內面神經行程及其與周圍結構的毗鄰關系對顳骨內病變所致的面神經損傷及相關面神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如此,臨床上面神經手術各種術式的選擇以及耳科某些手術的成功進行都需要對面神經的行程及毗鄰關系有清晰的了解和定位。因此熟悉面神經的正常與變異,對避免造成耳科及顱底等手術時的意外損害亦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 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均不能充分顯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影像。因此,面神經曾一度是影像檢查的盲區(qū)。隨著醫(yī)學影像技術的發(fā)展,顳骨內段面神經的影像學檢查及顯示技術有了長足進展。磁共振(MR)檢查憑借其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和任意方向掃描成像等優(yōu)勢,日益成為面神經的重要影像學檢查方法。面神經MR的常規(guī)掃描層面有軸位、冠狀位及矢狀位。軸位MR掃描只能在同一掃描層面顯示膝狀神經節(jié)段及面神經鼓室段。冠狀位MR掃描僅可顯示面神經乳突段的全程。因而常規(guī)的MR軸位、冠狀位及正中矢狀位掃描均不能使面神經鼓室段和乳突段顯示最佳,導致難以全面、直觀地觀察面神經的行程、毗鄰及管徑大小的改變等,不利于發(fā)現(xiàn)該段面神經早期及微小的病變。 近年來,應用CT及MPR技術可以觀察到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骨管的完整形態(tài),但該方法無法反映面神經的真實狀況。有文獻報道斜矢狀位掃描可同層顯示膝狀神經節(jié)段、鼓室段、乳突段并且可以充分顯示面神經與前庭、耳蝸、半規(guī)管的關系。Theodora Dailiana等曾提出斜矢狀位MR掃描的設想,但未詳盡描述。張曉宏等報道應用1.5T MR技術得到3側尸頭標本和15側健康人的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影像,但是例數較少且掃描層厚為3mm,所獲圖像質量欠佳而且未對掃描條件作詳細描述。目前尚未見國內外關于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MR成像的較為詳盡、全面的報道。我們通過20例顳骨標本的MR斜矢狀位掃描成像和斜矢狀位斷層解剖研究,亦認為斜矢狀位更有利于觀察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真實走行。 本研究中我們應用先進的3.0T MR掃描設備,探討正常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MR斜矢狀位掃描的最佳掃描基線和角度,觀察其斜矢狀位影像形態(tài)學表現(xiàn)和解剖特征,并進行相關的解剖測量,從而為臨床面神經疾病的影像學檢查提供可靠參考,為臨床面神經疾病的診斷、治療及手術提供可靠的影像學依據。 目的: 1、對正常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進行MR斜矢狀位掃描成像,獲取正常人MR斜矢狀位掃描的最佳掃描基線、角度和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完整、連續(xù)的影像。 2、對所獲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斜矢狀位MR影像進行形態(tài)觀察和解剖測量,獲取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斜矢狀位MR詳細的影像解剖學數據,以期為臨床面神經的影像學研究提供參考,為面神經疾病的診斷、治療及手術提供解剖學數據標準和參考。 3、將本組測量所得結果與顳骨標本MR斜矢狀位掃描成像所獲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進一步驗證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MR斜矢狀位成像的臨床可行性和實用性。 方法: 1、實驗對象 50例(100側耳)無任何耳部疾患的成年志愿者,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45.3歲。所有志愿者均來源于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門診就診者,經專業(yè)醫(yī)師嚴格查體及篩選。 2、MR檢查方法 2.1掃描參數 應用GE 3.0T MR掃描機,頭部線圈,采用穩(wěn)態(tài)采集的快速成像序列(Fast Image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掃描參數如下:重復時間(TR:ms):4.4,回波時間(TE:ms):Min,翻轉角(FA,Flip Angle):55,掃描野(FOV):20帶寬(Bandwidth):62.50,層厚1.6mm,矩陣:320×320,激勵次數:2,每層位置數:30 2.2掃描方法 所有標本均先行MR常規(guī)軸位掃描,在軸位掃描圖像中選取耳蝸、水平半規(guī)管顯示較為清晰、完整的層面為軸位基礎層面,在軸位基礎層面上,以膝狀神經節(jié)和水平半規(guī)管為標志,與正中矢狀軸斜矢狀成角確定斜矢狀位掃描基線,再將已確定的斜矢狀平面內傾適當角度進行MR掃描。比較不同掃描基線和內傾角度所獲取的鼓乳段面神經影像,選取鼓乳段面神經全程顯示最完整、連續(xù)的影像,記錄該影像所對應的掃描基線和內傾角。 3、測量方法 采用3D-FIESTA序列采集圖像數據,利用磁共振機上相應軟件直接測量我們所確定的每側鼓乳段面神經斜矢狀位最佳掃描平面的掃描基線與正中矢狀軸之間的“夾角”,斜矢狀掃描平面的“內傾角”以及各段面神經的長度、直徑及各種相關技術參數等指標的測量和統(tǒng)計,所有數據均連續(xù)測量三次,取平均值。 4、統(tǒng)計學處理 實驗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得出各指標的均數及正常范圍。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對顳骨標本組和正常人組測量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明確有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意義。 結果: 1、50例(100側耳)正常人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全程均得到良好顯示。從MR斜矢狀位掃描影像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形態(tài)和走行,鼓室段、錐段、乳突段等各段面神經顯示清晰,與顳骨標本的斜矢狀位MR掃描成像結果及斜矢狀位斷層解剖觀察結果一致。 2、我們分別測量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全程顯示最佳的MR斜矢狀位掃描平面其掃描基線與正中矢狀軸所成夾角角度,斜矢狀平面內傾角角度,以確定每側的最佳斜矢狀位掃描平面。在該平面上進行鼓乳段面神經相關長度和徑線的測量,將所獲結果與顳骨標本組MR斜矢狀位掃描成像測量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均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意義。 結論: 1、MR斜矢狀位掃描是觀察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的有效影像學檢查方法,可以得到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全程的完整影像。該結論與顳骨標本組及斷層解剖研究結果一致。 2、本研究測得50例正常人(100側耳)的MR斜矢狀位最佳掃描平面的掃描基線與正中矢狀軸所成夾角角度為23.67°±5.46°,斜矢狀位掃描平面內傾角角度為6.15°±3.30°,該結果與顳骨標本組測量結果統(tǒng)計學無顯著性意義,說明我們所選取的掃描基線和掃描平面準確、可靠。 3、在MR斜矢狀位掃描圖像上可以對顳骨內鼓乳段面神經全程進行細致形態(tài)學觀察和解剖測量,測量結果和顳骨標本組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可以為臨床面神經影像學檢查提供有力的解剖學參考。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R764;R44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明國,張紹祥,劉正津,譚立文;顳骨及其鄰近區(qū)塑化薄層斷面解剖學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2 張曉宏,劉筠,巫北海,李鵬,祁吉;面神經、前庭蝸神經的MRI:薄層斷層影像解剖學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3 梅楨峰,孫敬武,葉非常,王明善,劉認華;中耳手術相關面神經管的解剖觀測[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年11期

4 汪建華,盧仁根,胡碧波,李幼華,曾辛力;多層螺旋CT面神經管曲面重建圖像的解剖與臨床應用[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3年11期

5 朱俊德;黃筑新;;顳骨內面神經管的解剖測量及其臨床意義[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7年02期

6 寧文德,白少華,董季平;面神經管多層螺旋CT曲面重建的測量[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年10期

7 宋光義;劉俊華;趙光明;韓丹;廖承德;江超武;;多層螺旋CT面神經管曲面重建與解剖對照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年12期

8 石會蘭;張云亭;蘇大同;齊桐;;多層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顯示面神經管的應用價值[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9 張淑香,何凡,王燕ib;顳骨內面神經解剖及測量[J];天津醫(yī)藥;2002年11期

10 徐金操;郭夢和;張宏征;李永賀;;中耳手術避免面神經損傷的相關解剖學數據測量[J];中國臨床康復;2006年04期

,

本文編號:260530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60530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5cd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