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與經直腸腔內超聲對直腸癌術前分期的診斷價值
發(fā)布時間:2019-12-04 13:20
【摘要】:目的 準確的直腸癌術前分期與治療方案和預后密切相關,本研究擬探討磁共振(MRI)和經直腸腔內超聲(TRUS)對直腸癌患者術前分期的診斷價值。 方法 回顧性分析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3年8月-2013年12月67例直腸癌患者,患者術前行MRI和TRUS檢查,檢查后分別單獨依據MRI和TRUS對直腸癌進行影像學T分期和N分期,所有患者在1周內按TME行直腸癌根治術,將影像學分期與術后病理分期結果對比,所得數據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處理。 結果 1.直腸癌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齡21~80歲,平均55.91±12.74歲;3例行Miles式,余64例均行Dixon式;低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12例,高分化腺癌2例,粘液腺癌1例,管狀腺癌41例,乳頭狀腺癌2例,絨毛狀腺癌3例,印戒細胞癌1例。 2.MRI對直腸癌浸潤深度T分期的判斷準確率為55.2%(37/67)(與病理結果一致性Kappa檢驗分析,Kappa=0.343), TRUS為74.6%(Kappa=0.619),兩者T分期的準確率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X2=5.538,P=0.0190.05)。 3.MRI對N分期的判斷的總準確率為71.6%(與病理結果一致性Kappa檢驗分析,Kappa=0.543),敏感性100%,特異性62.5%,TRUS總準確率為61.2%(Kappa=0.222),敏感性44.4%,特異性77.5%。兩者N分期的準確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X2=1.639,P=0.2)。 結論 TRUS在評估直腸癌局部浸潤深度上更具有優(yōu)越性,且與MRI有統(tǒng)計學差異,MRI在診斷直腸癌淋巴結轉移方面比TRUS更準確,二者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且兩者準確率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圖文】:
腫瘤內及腫瘤周邊迂曲紊亂的血流信號,可測出動脈頻譜多為低速低阻型。腔內超聲可據此來判斷腫瘤浸潤的深度和范圍,如圖2。根據病理TNM分期定義,超聲分期方案為5期:0期(uTO):腫瘤病變僅局限于炥膜表層,炥膜下層強回聲帶完整,此期為非侵蝕性的原位癌;1期(uTl):腫瘤病變僅局限于黏膜層或和炥膜下層,黏膜下層強回聲帶中斷或缺失;2期(uT2):腫瘤病變侵潤腸壁肌層,,相應的低回聲肌層增厚,外層的強回聲界面尚完整;3期(uT3):腫瘤病變侵潤團膜層達腸壁周圍脂肪組織,外層的強回聲界面缺失;4期(uT4):腫瘤病變侵潤直腸鄰近器官組織。II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445.2;R445.1;R735.37
本文編號:2569627
【圖文】:
腫瘤內及腫瘤周邊迂曲紊亂的血流信號,可測出動脈頻譜多為低速低阻型。腔內超聲可據此來判斷腫瘤浸潤的深度和范圍,如圖2。根據病理TNM分期定義,超聲分期方案為5期:0期(uTO):腫瘤病變僅局限于炥膜表層,炥膜下層強回聲帶完整,此期為非侵蝕性的原位癌;1期(uTl):腫瘤病變僅局限于黏膜層或和炥膜下層,黏膜下層強回聲帶中斷或缺失;2期(uT2):腫瘤病變侵潤腸壁肌層,,相應的低回聲肌層增厚,外層的強回聲界面尚完整;3期(uT3):腫瘤病變侵潤團膜層達腸壁周圍脂肪組織,外層的強回聲界面缺失;4期(uT4):腫瘤病變侵潤直腸鄰近器官組織。II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445.2;R445.1;R735.3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萬德森;;結直腸癌流行趨勢及其對策[J];癌癥;2009年09期
2 白莉;陳雷;楊國志;曾維新;;MRI檢查在直腸癌臨床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年24期
3 汪曉東;鄧磊;呂東昊;李耀華;高命;李立;;結直腸癌患者術前SAA、CRP、CEA和CA19-9水平的臨床診斷價值[J];四川醫(yī)學;2009年03期
本文編號:256962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5696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