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黑斑息肉綜合征伴腸套疊超聲表現(xiàn)1例
[Abstract]:Female, 15 years old. Main complaint: no obvious inducement to burst left epigastric pain for 3 days, accompanied by nausea and vomiting for 1 day, aggravated for 3 hours. Physical examination: acute painful facial, buccal and labial macula with a diameter of 2 to 5 mm, not higher than skin and mucous membrane (Fig. 1A). Flat abdomen, tough abdominal wall, total abdominal tenderness, mainly left side, no rebound pain, left abdomen palpable mass, slightly hard. Family history: the patient's father had black spots around his lips and buccal mucosa, and his father's uncle had similar black spots on his face.
【作者單位】: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超聲科;
【分類號】:R445.1;R5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馬艷紅;盧軍峰;;黑斑息肉綜合征并腸套疊超聲表現(xiàn)1例[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5年09期
2 楊斌;雷靜;楊亞英;;黑斑息肉病合并腸套疊1例[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年09期
3 戴益琛;宋于剛;肖冰;謝軍培;曾偉;;黑斑息肉綜合征臨床病理研究52例[J];武警醫(yī)學;2008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琳;劉健;;腸黑斑息肉綜合征伴腸套疊超聲表現(xiàn)1例[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7年07期
2 何靜波;夏清蓉;段星星;李皓;;腹部超聲在兒童結腸息肉的診斷價值[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7年02期
3 馮蓮崧;植金興;;比較分析小兒腸套疊采用超聲與腹部X線片診斷臨床價值[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年15期
4 張杰;劉凌萍;楊芳;張?zhí)柦q;陳文娟;;小兒繼發(fā)性腸套疊的超聲特征[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16年02期
5 康素海;程廣河;李改蘭;趙喜榮;張世華;安愛群;吳鐵鷹;康連春;;黑斑-胃腸道息肉綜合征息肉惡變途徑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5年19期
6 楊浩;張正中;牟韻竹;陳星;楊萍;劉一平;;Peutz-Jeghers綜合征11例臨床表現(xiàn)與遺傳特征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5年02期
7 王永蓮;王連友;;Peutz-Jeghers綜合征1例[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2年10期
8 黃暢熹;蔡瑜;;Peutz-Jeghers綜合征9例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2年04期
9 曹強堅;李威;;黑斑息肉綜合征臨床診治進展[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年11期
10 劉金霞;周平;;Peutz-Jeghers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胃腸病學;2011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牛衛(wèi)東;付桂芹;孫安華;劉軍永;;黑斑息肉綜合征三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及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09年04期
2 戴益琛;宋于剛;肖冰;張亞歷;智發(fā)朝;姜泊;周殿元;;黑斑息肉綜合征臨床分類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3 潘衛(wèi)東,秦明偉,趙榮國,陸菁菁,梁繼祥;黑斑息肉病臨床診斷和影像檢查意義[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5年05期
4 陳江,謝勇,周小江,呂農華,徐萍,黃德強,王崇文;大腸腺瘤癌變過程中COX-2和iNOS的變化及相互關系[J];中國腫瘤臨床;2004年20期
5 陳學清,周殿元;大腸癌組織發(fā)生的de novo學說[J];中華消化雜志;2004年10期
6 張衛(wèi),孟榮貴,傅傳剛,于恩達,喻德洪;黑斑息肉綜合征27例的診治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2年06期
7 田伯樂,張肇達,胡偉明,韓方海;Peutz-Jeghers綜合征的診治(附11例報告)[J];四川醫(yī)學;2002年01期
8 康生朝,王宏;Peutz-Jeghers綜合征12例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0年06期
9 戴益琛,陳文柳,戴祿壽,郭世春,高飛;大腸腺瘤970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1999年01期
10 馮福才,戴益琛,張月彩,,周殿元;大腸腺瘤287例隨訪觀察[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9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賀松其;黑斑息肉綜合征2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3年02期
2 劉赤巖;史河水;朱肖凱;;黑斑息肉綜合征[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年23期
3 張洪英;范瀟倩;;彩超診斷黑斑息肉綜合征繼發(fā)腸梗阻1例[J];臨床醫(yī)藥實踐雜志;2008年S2期
4 劉暢;于忠和;李楓;;黑斑息肉綜合征1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年09期
5 于丹;徐秀英;;黑斑息肉綜合征24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年04期
6 潘銓;龔漢石;;黑斑息肉綜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J];天津醫(yī)藥腫瘤學附刊;1979年04期
7 楊廣運;;黑斑息肉綜合征同家屬二例報告[J];鐵道醫(yī)學;1984年02期
8 高濟憲,楊魁春,孟繁農,董劍強;黑斑息肉綜合征(三例報告)[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87年05期
9 吳寶安,馬濤,許建衡,陳潮文,肖文成;7倒黑斑息肉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J];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10 彭翠香;黑斑息肉綜合征的宣傳教育(附1例報道)[J];黑龍江護理雜志;200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戴益琛;;黑斑息肉綜合征腫瘤相關基因初步篩選[A];中華醫(yī)學會第12次全國內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符林梅;黃詠東;;黑斑息肉綜合征2例[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四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2年
3 符林梅;黃詠東;;黑斑息肉綜合征2例[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四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2年
4 趙培偉;周詩瓊;樂鑫;姚興鳳;梅紅;張文;何學蓮;;黑斑息肉綜合征的臨床特點及基因檢測[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2012年
5 戴益琛;;黑斑息肉綜合征家系調查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2次全國內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6 羅艷紅;游潔玉;劉莉;趙紅梅;歐陽紅娟;陳衛(wèi)堅;;單氣囊小腸鏡診斷和治療兒童黑斑息肉綜合征的價值研究[A];第十屆全國兒童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4年
7 劉丹;郭洪;許雪青;于妍妍;白云;;中國漢族Peutz-Jeghers綜合征患者STK11的兩個新突變[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遺傳學進步推動中國西部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中國遺傳學會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聶松義 通訊員李華虹 方若冰;遺傳性黑斑息肉竟致腸管節(jié)節(jié)套[N];健康報;2009年
2 聶松義 李華虹 方若冰;黑斑息肉引發(fā)腸套疊 急診手術解除腸梗阻[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衛(wèi);黑斑息肉綜合征臨床診治與相關基因表達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2 戴益琛;黑斑息肉綜合征臨床診治及相關病理基因篩選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楊國強;黑斑息肉綜合征一例并文獻復習[D];蘭州大學;2015年
2 王偉;黑斑息肉綜合征3例報道并文獻復習[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王瀟;Peutz-Jeghers綜合征3例報道及臨床分析[D];浙江大學;2011年
4 曹強堅;黑斑息肉綜合征臨床研究及文獻復習[D];汕頭大學;2011年
5 謝娜娜;全基因外顯子組測序尋找黑斑息肉綜合征患者相關的胚系突變[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39054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39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