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斑點追蹤成像技術評價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心肌功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measur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 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with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 (EF) by 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ing imaging (3D-STI).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non-obstructive HCM in study group and 30 healthy volunteers in control group were examined by conventional 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and 3D-STI. The left ventricular septal end diastolic thickness (IVST), 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diastolic thickness (LVPWT), left ventricular volume (LV), left ventricular volume (LVV)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eak of mitral orifice early diastolic velocity (E), mitral orifice late diastolic velocity peak (A), aortic valve and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flow spectrum. The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maximum pressure difference (LVOT-PG),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locity time integral (LVOT-VTI), tissue Doppler mitral annular early diastolic velocity peak, (Ea), mitral annular late diastolic velocity peak (Aa), were obtained by describing the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velocity spectrum. Calculate E / A, and compare the left ventricular three dimensional ejection fraction. The difference of left ventricular spherical index, area strain, (GAS), longitudinal strain, (GLS), circumferential strain, (GCS), radial strain (GR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left ventricular IVST and LVPW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HCM group (P0.01), Ea/Aa,E/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E/Ea increased (P0.01), LVOT-PG,LVOT-VT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P0.01), GCS,GAS,GRS,GLS in HCM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local strain value showed a decrease in apical level and papillary muscle level, and ventricular septum in HCM group. The decrease of strain value of anterior wall and inferior wall is more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decreased in different degree in HCM patients, and the regional myocardial function decline was mainly located at the level of papillary muscle and the apical level, and the decreased segment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and anterior wall. 3D-STI can be used as a new technique to evaluate the early global and local myocardia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CM.
【作者單位】: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超聲科;
【分類號】:R542.2;R44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覃小娟;謝明星;王靜;呂清;朱向明;段鳳霞;李玉曼;;三維超聲斑點追蹤成像技術評價左室局部收縮功能的初步臨床研究[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2年02期
2 房芳;李治安;趙映;楊婭;欒姝蓉;裴金鳳;孫琳;劉文旭;;肥厚性心肌病心肌功能及收縮同步性斑點追蹤顯像評價[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8年06期
3 尹麗;郭麗蘋;薛煒;;斑點追蹤技術評價肥厚性心肌病左室收縮功能[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年02期
4 曾樂鳳;黃品同;游向東;申屠偉慧;丁延華;;應用實時三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整體和局部的收縮功能[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3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成官迅;閻靜;劉國順;虞康惠;;雙源CT功能成像對肥厚型心肌病的診斷價值[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4年01期
2 楊洋;陳陣;徐桂中;艾芬;;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水平與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關系[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4年01期
3 董金杭;陳明;;三維斑點追蹤成像對高血壓患者左心室心肌應變能力的評價[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4 董金杭;陳明;;三維斑點追蹤成像技術測定左心室功能的臨床應用現(xiàn)狀[J];重慶醫(yī)學;2014年11期
5 周愛琴;吳有秀;王小萍;葛貽瓏;李法權;;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壓差的超聲測量與有創(chuàng)測量的對比研究[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6 劉琳;張志凌;郭宏怡;;三維斑點追蹤成像技術評價高血壓病患者左心室整體收縮功能[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年20期
7 孫凱;李文玲;朱力;郭玉林;穆莉莎;蒲艷軍;屈先鳳;郭笑寒;;MRI對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體功能變化的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5年02期
8 李勇;張楠;王志斌;付秀秀;李俊芳;;斑點追蹤成像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收縮功能評價[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15年02期
9 梅勇;袁澤;周程;;超聲斑點追蹤技術在急性心梗冠狀動脈支架前后的臨床應用[J];兵團醫(yī)學;2014年04期
10 羅海波;李霞;李麗娟;張利榮;鄺永培;;三維斑點追蹤顯像技術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縮不同步性的評價效果[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付建莉;丁育增;張小用;彭建美;;二維斑點追蹤成像評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縱向收縮功能[A];全國第十三屆心臟學會、第十六屆心功能專業(yè)委員會和《心臟雜志》編委會聯(lián)合學術大會會議紀要[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瓊雯;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評價穩(wěn)定性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張功能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2 翟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過程心肌力學及MMP-9變化的實驗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3年
3 巴桑;超聲心動圖技術對高血壓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價值[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4 王怡璐;肥厚型心肌病臨床異質(zhì)性的遺傳及環(huán)境因素[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5 曾施;雙胎輸血綜合征胎兒心肌力學的臨床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6 趙濤;磁共振成像在肥厚性心肌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7 劉亞欣;肥厚型心肌病和假肥大型肌營養(yǎng)不良癥家系的致病基因及臨床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8 蘭亭玉;斑點追蹤超聲心動圖對左心室功能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9 蘇明;microRNA及自噬對心肌重構的調(diào)控作用[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10 張凌;SPECT心肌灌注與PET心肌代謝顯像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應用[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蕊;二維斑點追蹤技術對冠心病患者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術前后心肌功能的評價[D];鄭州大學;2010年
2 賴寶春;全方向M型超聲評價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縮患者左室運動同步性及心功能[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段利科;超聲三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心肌應變的初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肖楊杰;超聲斑點追蹤技術評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扭轉運動[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尹麗;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及斑點追蹤技術評價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收縮功能的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胡艷兵;斑點追蹤成像技術評價蒽環(huán)類化療藥物對乳腺癌患者心功能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2年
7 謝天;二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收縮功能的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8 張爽;STI技術評價PCI對AMI患者左房功能變化的影響[D];遼寧醫(yī)學院;2012年
9 邰越;三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室扭轉及旋轉運動[D];吉林大學;2013年
10 王冰;實時三維經(jīng)食道超聲心動圖及斑點追蹤技術在二尖瓣成形術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舒先紅,黃國倩,潘翠珍,陳灝珠;正常人心肌應變及應變率定量分析[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4年11期
2 謝明星;張麗;呂清;王新房;韓偉;張靜;劉瑩瑩;付倩;項飛翔;;超聲二維斑點追蹤顯像技術評價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旋轉和扭轉運動[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王金銳,那日蘇,秦林金,劉志耀,劉國輝,王淑敏,楊敬英;室壁應力與應變的關系評價高血壓病左室收縮功能[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3年12期
4 蔣文莉,郭瑞強,周青,郝力丹,周立明,陳金玲;應變率、射血分數(shù)及校正的Q-V峰值間期評價不同構型高血壓患者左室收縮功能的比較[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5年10期
5 房芳;李治安;趙映;楊婭;欒姝蓉;裴金鳳;孫琳;劉文旭;;肥厚性心肌病心肌功能及收縮同步性斑點追蹤顯像評價[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8年06期
6 王洲;李健;任永鳳;朱天剛;;二維應變超聲心動圖的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成珍珍;王建華;丁桂春;;斑點追蹤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華醫(y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3年11期
2 潘敏;魯樹坤;王雙雙;劉俐;張蒂榮;陳蕓;David J.Sahn;;超聲二維斑點追蹤技術對左室徑向收縮功能的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7年16期
3 楊穎;齊麗彤;張寶娓;趙鋒;陳峰;何萍;;斑點追蹤技術評價左心室扭轉的初步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8年05期
4 劉麗萍;郭泰;蘆芳;;應用超聲斑點追蹤技術早期診斷心肌缺血的初步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年07期
5 董瑞慶;楊俊華;王如興;;斑點追蹤技術評價左室扭轉及解旋運動的臨床應用[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2年05期
6 何艷;王東平;陳金國;張娜;楊體霞;沈童童;周利民;張軍;;斑點追蹤技術評價缺血心肌的運動速度[J];安徽醫(yī)藥;2012年05期
7 郭娟;郭瑞強;陳金玲;曹省;胡波;;對比三維斑點追蹤技術和二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正常人左心室心肌應變[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3年12期
8 董金杭;陳明;;三維斑點追蹤成像技術測定左心室功能的臨床應用現(xiàn)狀[J];重慶醫(yī)學;2014年11期
9 童春;黎春雷;宋家琳;黎鵬;申屠偉慧;鄧又斌;;二維斑點追蹤與組織多普勒測量左室收縮期扭轉的對比研究[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7年08期
10 宋家琳;黎春雷;童春;黎鵬;段煉;鄧又斌;;斑點追蹤顯像技術對正常成人左室扭轉和解旋運動的初步研究[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7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樂鳳;黃品同;游向東;申屠偉慧;丁延華;;應用實時三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整體和局部的收縮功能[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2 賈莉莉;黃燦亮;周貴明;杜鑫;于雪芳;萬征;;斑點追蹤顯像評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短軸局部收縮功能[A];第十三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馬靜;曲俊樸;董金杭;陳明;;正常人左心室收縮的超聲三維斑點追蹤[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4 鄭桂霞;田家瑋;王珍珍;;超聲斑點追蹤技術對二尖瓣置換術后左室收縮期應變的初步評估[A];慶祝中國超聲診斷50年暨第十屆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5 黃佳;周青;謝斌;胡波;鄧傾;郭瑞強;;二維斑點追蹤應變成像技術對冠心病患者左室同步性的定量研究[A];中國超聲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十一屆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2年
6 鄧堯;謝明星;呂清;項飛翔;萬琳媛;金畢;李朝軍;;二維斑點追蹤成像技術評價正常人群頸動脈彈性[A];中國超聲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十一屆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2年
7 郁怡;孫錕;席麗麗;趙麗嬌;;斑點追蹤超聲定量評價糖尿病患者的右室心肌舒張功能[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8 田新橋;黃品同;吳朝明;吳道珠;張超;李崇壽;黃福光;;超聲斑點追蹤成像檢測早期糖尿病患者左室局部徑向舒張異常的臨床價值[A];第二屆長三角超聲醫(yī)學論壇暨2009年浙江省超聲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潘敏;魯樹坤;王雙雙;劉俐;張蒂榮;陳蕓;David J.Sahn;;超聲二維斑點追蹤技術在理解心肌結構和功能關系中的價值[A];第九屆全國超聲心動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胡波;周青;陳金玲;黃佳;鄧傾;曹省;郭瑞強;;二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近期與中遠期左心室功能改善[A];中國超聲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十一屆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康瑜;斑點追蹤顯像監(jiān)測隱匿性心功能不全及預測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效果的臨床和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2 馬春梅;斑點追蹤技術評價左室扭轉和解旋運動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9年
3 董麗莉;斑點追蹤顯像技術定量評價右心室容量及壓力負荷改變對左心室扭轉功能影響的實驗和臨床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王秋霜;三維超聲斑點追蹤技術與SPECT對照評價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范圍的相關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4年
5 姜嵐;斑點追蹤成像技術評價正常兒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及其影響因素[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張靜;斑點追蹤顯像技術評價室間隔缺損修補術圍術期左室形態(tài)及收縮功能的臨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胡波;二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及預后的臨床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8 巴桑;超聲心動圖技術對高血壓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價值[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佩;三維斑點追蹤成像技術評價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效果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3年
2 王帥;三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正常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左心室心肌應變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3 梁曉霞;超聲斑點追蹤技術對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心肌應變的初步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劉琨;超聲二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縮窄性心包炎患者心臟功能的改變[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5 于微;超聲三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左心室旋轉和扭轉[D];吉林大學;2012年
6 蘇杭;二維斑點追蹤技術研究二尖瓣成形術前后左房功能變化[D];浙江大學;2013年
7 董珊珊;超聲斑點追蹤成像技術在評價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收縮功能的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聶紅軍;比較三維和二維斑點追蹤技術評價左室收縮功能[D];中南大學;2014年
9 何艷;超聲斑點追蹤技術對缺血心肌短軸方向二維應變的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2年
10 高文霞;三維斑點追蹤技術指導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左心室起搏電極置放的臨床研究[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2860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28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