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D-fMRI聯合DTI技術對針刺腦卒中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恢復機制的初步研究
本文選題:腦卒中 切入點:偏癱 出處:《揚州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摘要】:第一部分:針刺健康志愿者合谷和外關的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術觀察針刺健康志愿者合谷和外關任務下大腦皮層功能激活區(qū)的分布情況,并初步探討針刺的神經作用機制。 方法:根據納入標準,納入18例健康志愿者,行針刺左側合谷和外關Block模式的BOLD-fMRI檢查,運用SPM8等軟件后處理數據,觀察、分析健康志愿者腦功能激活興奮區(qū)及抑制區(qū)的分布情況,重點觀察運動相關腦功能區(qū)的激活情況。 結果:針刺志愿者激活腦區(qū)正相關分析可見:左側興奮腦區(qū)中左額中回、額下回有(BA8,9,10,45,47)有明顯激活區(qū),左島葉(BA13,14,15)有大量激活區(qū),此外,在左小腦、左中央前回(BA4,6)、左中央后回(BA2)、左頂下小葉(BA40)、左額內側回(BA8)、左楔葉(BA17,18)、左前扣帶回(BA24)、左屏狀核亦見少量激活區(qū)分布。右側興奮的腦區(qū)主要分布在右額中回(BA6,8,9,10,46)和右額內側回(BA6,32);此外,右頂下小葉(BA40)、右中央前回(BA4,6)有部分激活,右顳中回、右顳上回(BA21,22)、右島葉(BA13)、右額下回(BA45,47)、右中央后回(BAl,2,3,40)有少量激活分布。 負相關分析可見:負激活區(qū)主要位于兩側邊緣葉的海馬回、海馬旁回(BA35,36)及扣帶回(BA23,24,31),左顳極的顳上回、顳中回(BA38)及右額中回(BA46)亦見少量負激活區(qū)分布。 結論:針刺志愿者合谷和外關引起的運動相關腦區(qū)中,除了對側初級運動區(qū)的部分激活外,雙側次級運動區(qū)可見明顯激活,同側小腦亦見部分激活,可能是其作為運動功能障礙疾病治療取穴的神經病理學基礎。BOLD-fMRI成像技術可以直觀地顯示生理狀態(tài)下針刺的神經效應,進而為研究神經纖維束受損時人腦對針刺反應的影響提供基礎和對照。 第二部分:BOLD-fMRI聯合DTI技術評價腦卒中神經纖維束損傷對針刺神經效應的影響 目的:應用BOLD-fMRI聯合DTI技術觀察神經纖維束受損時人腦的針刺神經作用效應,評價神經纖維束損傷對針刺神經作用效應的影響,并初步探討針刺腦卒中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恢復機制。 方法:對10例初次發(fā)病的腦卒中伴有以左上肢為主的偏身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上肢肌力小于等于Ⅳ級),于發(fā)病后3周至6周在3.0T MR下行DTI檢查及針刺左側合谷和外關的BOLD-fMRI檢查,分別通過工作站后處理重建雙側CST3D纖維束圖顯示右側CST的損傷情況,以及通過SPM8等軟件觀察分析腦卒中后顱內功能激活區(qū)的分布情況。實驗前由專業(yè)康復師采取MRC肌力分級五級六分法及簡化FM(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對患者左上肢肌力進行分級、評分并記錄。 結果:DTI及DTT技術直觀、立體、形象地顯示了10例腦卒中患者右側CST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中斷、受壓、移位等改變。 BOLD-fMRI研究表現為,針刺腦卒中患者激活的正激活腦區(qū)包括,兩側基底節(jié)區(qū)核團及丘腦激活區(qū)域最大、激活最明顯,左額內側回、額上回(BA6,8,11)、左島葉(BA13,14,15)有明顯激活區(qū),中腦網狀結構、紅核、黑質及左小腦山坡、齒狀核、右側額葉皮層(BA6,8,9,10,45,47)見大量激活,兩側扣帶回(BA24,32)有部分激活,此外,左顳下回、梭狀回(BA20,37)、左額中回(BA6)、左額下回(BA45)、兩側楔前葉(BA17)、右小腦山坡、右頂葉皮層(BA7)有少量激活區(qū)分布。 針刺左上肢偏癱患者負激活腦區(qū)為,左后扣帶回(BA30,32)、右枕葉(BA18,19)及右額上回(BA11) 結論:BOLD-fMRI聯合DTI技術對針刺腦卒中的磁共振成像研究初步、形象、直觀、立體的顯示了神經纖維束受損時針刺的神經效應,評價了神經纖維束損傷對針刺神經效應的影響,初步闡述了針刺對腦卒中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恢復機制,可為針刺的干預時機、臨床預后提供預測和評價,從而對臨床康復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揚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445.2;R246.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靜;李澄;王葦;;纖維束示蹤成像定量評價皮質脊髓束損傷與腦出血后6個月運動功能結果的相關性[J];磁共振成像;2010年01期
2 許建陽 ,王發(fā)強 ,劉慶安 ,郝晉東 ,馬帥 ,閆鑌 ,魯娜 ,李可 ,單保慈;針刺合谷穴對腦功能成像的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05年02期
3 劉發(fā)青;吳毅軍;;針刺為主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8年02期
4 常時新,孔祥泉,李剛,劉定西,熊茵;多穴位聯合電針刺激對卒中恢復期皮層功能變化的fMRI監(jiān)測[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3年01期
5 常時新,馮敢生,孔祥泉,李剛,劉定西,張向群;多穴位電脈沖刺激的腦皮層功能區(qū)fMRI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2年02期
6 張冀徽;;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年03期
7 張會芳;王玲;;針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偏癱60例[J];陜西中醫(yī);2008年07期
8 葛兆希;趙亞偉;;針藥結合治療氣虛血瘀型腦卒中的效果評估[J];中國臨床康復;2006年27期
9 董培;崔方圓;譚中建;蔣根娣;張華;鄒憶懷;;針刺對腦梗死后痙攣期患者腦功能重塑作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年06期
10 劉伍立,趙艷玲,章威,歐陽建軍,唐北沙,顧星,賀澤龍,尹新民,趙慧,婁必丹,孫淑珍,朱文鋒;針刺陽陵泉緩解痙攣狀態(tài)及對腦脊液γ-氨基丁酸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8年09期
,本文編號:17183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171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