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類白血病反應35例臨床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7-09 17:55
目的分析新生兒類白血病反應的臨床特點。方法收集新生兒出現(xiàn)類白血病反應的患兒35例的臨床資料,對其病因、并發(fā)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進行分析。結果 35例患兒發(fā)病誘因為感染性的24例(68.6%),非感染性的11例(31.4%)。感染組與非感染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感染組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非感染組(P<0.05);兩組降鈣素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感染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持續(xù)時間長于非感染組(P<0.05)。感染組診斷敗血癥11例,合并嚴重膿毒血癥6例,合并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5例,死亡2例;非感染組合并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3例,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10例。結論新生兒類白血病反應病因復雜,應針對其病因積極治療。
【文章來源】:湘南學院學報(醫(yī)學版). 2020,22(01)
【文章頁數(shù)】:3 頁
【文章目錄】: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1.2.2 新生兒類白血病反應診斷標準[1]
1.2.3 分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2.2 病因診斷
2.3 兩組患兒出現(xiàn)類白血病反應日齡及外周血WBC計數(shù)最大值比較
2.4 兩組患兒外周血WBC計數(shù)增高持續(xù)時間比較
2.5 兩組患兒首次CRP、PCT檢測結果比較
2.6 轉(zhuǎn)歸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兒童類白血病反應63例實驗室結果分析[J]. 鄧坤儀,黃道連,譚南,李麗蓮,吳少珍. 實驗與檢驗醫(yī)學. 2017(04)
[2]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臨床分析[J]. 賈月明,翁景文,賈鑫磊. 微循環(huán)學雜志. 2014(03)
[3]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合并類白血病反應一例[J]. 張水堂,林碧惠.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06(05)
[4]類白血病反應的診斷與鑒別診斷[J]. 浦權. 新醫(yī)學. 2006(02)
[5]新生兒毛霉菌敗血癥類白血病反應1例報告[J]. 王金龍,沈亞娟. 新生兒科雜志. 1997(05)
本文編號:3274208
【文章來源】:湘南學院學報(醫(yī)學版). 2020,22(01)
【文章頁數(shù)】:3 頁
【文章目錄】: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1.2.2 新生兒類白血病反應診斷標準[1]
1.2.3 分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2.2 病因診斷
2.3 兩組患兒出現(xiàn)類白血病反應日齡及外周血WBC計數(shù)最大值比較
2.4 兩組患兒外周血WBC計數(shù)增高持續(xù)時間比較
2.5 兩組患兒首次CRP、PCT檢測結果比較
2.6 轉(zhuǎn)歸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兒童類白血病反應63例實驗室結果分析[J]. 鄧坤儀,黃道連,譚南,李麗蓮,吳少珍. 實驗與檢驗醫(yī)學. 2017(04)
[2]小兒類白血病反應的臨床分析[J]. 賈月明,翁景文,賈鑫磊. 微循環(huán)學雜志. 2014(03)
[3]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合并類白血病反應一例[J]. 張水堂,林碧惠.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06(05)
[4]類白血病反應的診斷與鑒別診斷[J]. 浦權. 新醫(yī)學. 2006(02)
[5]新生兒毛霉菌敗血癥類白血病反應1例報告[J]. 王金龍,沈亞娟. 新生兒科雜志. 1997(05)
本文編號:32742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32742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