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71型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及miRNA抑制腸道病毒71型體外復制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6 05:26
2008年3月份,安徽省阜陽市發(fā)生了較大規(guī)模的手足口病疫情。隨后,疫情蔓延至全國。2008年5月2日,衛(wèi)生部已將手足口病列入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近年來,手足口病疫情不斷暴發(fā),手足口病發(fā)病數(shù)位居丙類傳染病之首,對我國人民的衛(wèi)生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今后一段時間疫情可能進一步上升,防控形勢十分嚴峻。手足口。℉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小RNA病毒科的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有:柯薩奇病毒A組的4、5、7、9、10、16型;柯薩奇病毒B組的2、5型;腸道病毒71型以及?刹《,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常見。一般來說,手足口病的癥狀輕微,約在10-14天左右自愈。但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有時引起神經系統(tǒng)癥狀,甚至導致死亡。目的:本研究擬建立針對手足口病和EV71的快速檢測方法,持續(xù)監(jiān)測手足口;調查了解鎮(zhèn)江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在手足口病的高發(fā)時段和高發(fā)人群加強防控;研究了解江蘇省EV71的基因特征,以便更好的了解EV71病毒的起源地、變異規(guī)律和流行途徑,防范EV71的大規(guī)模...
【文章來源】:江蘇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12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手足口病
1.1.1 手足口病簡介
1.1.2 手足口病流行現(xiàn)狀
1.1.3 手足口病病原學
1.1.4 手足口病的鑒別診斷和檢測方法
1.2 腸道病毒71型
1.2.1 腸道病毒71型的簡介
1.2.2 腸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學
1.2.3 病毒的感染與復制
1.2.4 腸道病毒71型的致病性和嗜神經性
1.2.5 腸道病毒71型的治療
1.3 microRNA
1.3.1 microRNA簡介
1.3.2 病毒microRNA與細胞microRNA
1.3.3 腸道病毒71型與microRNA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立題依據(jù)
1.5 研究內容
第二章 用病原和腸道病毒71型檢測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結果
2.2.1 RNA標準品的制備和定量
2.2.2 標準曲線的繪制
2.2.3 多重熒光RT-PCR方法的建立
2.2.4 多重熒光RT-PCR方法的特異性、靈敏度、重復性
2.2.5 多重熒光RT-PCR的臨床檢測和驗證
2.3 討論
第三章 鎮(zhèn)江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調查
3.1 材料與方法
3.1.1 流行病學資料
3.1.2 其他資料的來源
3.1.3 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規(guī)定的手足口病病例診斷
3.1.4 統(tǒng)計與分析方法
3.2 結果
3.2.1 鎮(zhèn)江市手足口病的疫情情況
3.2.2 鎮(zhèn)江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點
3.2.6 鎮(zhèn)江市手足口病的病原學
3.2.7 鎮(zhèn)江市重癥手足口病的分析
3.3 討論
第四章 江蘇省腸道病毒71型分子流行病學調查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結果
4.2.1 樣品EV71/EV-U雙重熒光定量RT-PCR檢測結果
4.2.2 EV71vp1基因擴增結果
4.2.3 EV71基因進化樹分析
4.3 討論
第五章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神經細胞后microRNA的變化
5.1 材料與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結果
5.2.1 EV71病毒分離和鑒定
5.2.2 EV71病毒滴度(TCID50)檢測
5.2.3 EV71病毒感染人神經母細胞瘤SK-N-SH細胞
5.2.4 總RNA的提取
5.2.5 EV71病毒感染SK-N-SH細胞前后miRNA芯片雜交
5.2.6 EV71病毒感染SK-N-SH細胞前后miRNA芯片結果
5.3 討論
第六章 實時熒光定量PCR驗證基因芯片結果
6.1 材料與方法
6.1.1 主要試劑
6.1.2 主要儀器
6.1.3 方法
6.2 結果
6.2.1 總RNA的提取
6.2.2 實時熒光定量PCR的結果
6.2.3 實時熒光定量PCR與芯片結果的比較
6.3 討論
第七章 miRNA對腸道病毒71型的調控
7.1 材料與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結果
7.2.1 miRNA模擬體和抑制體轉染SK-N-SH細胞
7.2.2 SK-N-SH細胞病變效應比較
7.2.3 miRNA對EV71VP1蛋白表達的影響
7.2.4 miRNA對EV71病毒滴度(TCID50)的影響
7.2.5 miRNA對EV71RNA的影響
7.2.6 qRT-PCR驗證轉染后miRNA含量變化
7.2.7 利用生物學軟件預測miRNA的靶基因
7.3 討論
第八章 主要結論及展望
8.1 主要結論
8.2 創(chuàng)新點
8.3 展望
參考文獻
在讀期間已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HBV整合引起HepG2細胞microRNA表達譜變化分析[J]. 韓俊峰,阮志華,張蓓,吳玉章.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7(22)
[2]北京市兒童手足口病與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感染有關[J]. 朱汝南,錢淵,鄧潔,邢江峰,趙林清,王芳,廖斌,任曉旭,李穎,張琪,李杰.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7(10)
[3]1970~2004年全球腸道病毒71型分離株的分子流行病學分析[J]. 董曉楠,應劍,陳應華. 科學通報. 2007(09)
[4]柯薩奇病毒A組16型中國分離株(Cox.A16 SHZH00-1)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及分析[J]. 李琳琳,何雅晴,朱俊萍,薛穎,朱雅芳,徐星曄,金奇. 病毒學報. 2005(03)
[5]腸道病毒71型的RT-PCR診斷及基因特征[J]. 崔愛利,許文波,李秀珠,胡家瑜,凌華,唐偉,楊智宏,張燕,陳立,Hiroyuki Shimizu. 病毒學報. 2004(02)
[6]小兒手足口病并暴發(fā)性心肌炎4例報告[J]. 王曉華,劉維嬋. 臨床兒科雜志. 2003(01)
[7]手-足-口病36例誤診分析[J]. 邵海明,林洪宇,鄭光衛(wèi). 臨床薈萃. 2002(21)
[8]小兒手足口病1602例報告[J]. 王曉華,李文琳.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1(04)
[9]手足口病流行特點及其防治[J]. 何家鑫,沈曉娜. 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 2001(03)
[10]兒童梅毒誤診為手足口病1例[J]. 張振國,劉曉虹,張振強.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00(01)
本文編號:3160816
【文章來源】:江蘇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12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手足口病
1.1.1 手足口病簡介
1.1.2 手足口病流行現(xiàn)狀
1.1.3 手足口病病原學
1.1.4 手足口病的鑒別診斷和檢測方法
1.2 腸道病毒71型
1.2.1 腸道病毒71型的簡介
1.2.2 腸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學
1.2.3 病毒的感染與復制
1.2.4 腸道病毒71型的致病性和嗜神經性
1.2.5 腸道病毒71型的治療
1.3 microRNA
1.3.1 microRNA簡介
1.3.2 病毒microRNA與細胞microRNA
1.3.3 腸道病毒71型與microRNA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立題依據(jù)
1.5 研究內容
第二章 用病原和腸道病毒71型檢測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結果
2.2.1 RNA標準品的制備和定量
2.2.2 標準曲線的繪制
2.2.3 多重熒光RT-PCR方法的建立
2.2.4 多重熒光RT-PCR方法的特異性、靈敏度、重復性
2.2.5 多重熒光RT-PCR的臨床檢測和驗證
2.3 討論
第三章 鎮(zhèn)江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調查
3.1 材料與方法
3.1.1 流行病學資料
3.1.2 其他資料的來源
3.1.3 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規(guī)定的手足口病病例診斷
3.1.4 統(tǒng)計與分析方法
3.2 結果
3.2.1 鎮(zhèn)江市手足口病的疫情情況
3.2.2 鎮(zhèn)江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點
3.2.6 鎮(zhèn)江市手足口病的病原學
3.2.7 鎮(zhèn)江市重癥手足口病的分析
3.3 討論
第四章 江蘇省腸道病毒71型分子流行病學調查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結果
4.2.1 樣品EV71/EV-U雙重熒光定量RT-PCR檢測結果
4.2.2 EV71vp1基因擴增結果
4.2.3 EV71基因進化樹分析
4.3 討論
第五章 腸道病毒71型感染神經細胞后microRNA的變化
5.1 材料與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結果
5.2.1 EV71病毒分離和鑒定
5.2.2 EV71病毒滴度(TCID50)檢測
5.2.3 EV71病毒感染人神經母細胞瘤SK-N-SH細胞
5.2.4 總RNA的提取
5.2.5 EV71病毒感染SK-N-SH細胞前后miRNA芯片雜交
5.2.6 EV71病毒感染SK-N-SH細胞前后miRNA芯片結果
5.3 討論
第六章 實時熒光定量PCR驗證基因芯片結果
6.1 材料與方法
6.1.1 主要試劑
6.1.2 主要儀器
6.1.3 方法
6.2 結果
6.2.1 總RNA的提取
6.2.2 實時熒光定量PCR的結果
6.2.3 實時熒光定量PCR與芯片結果的比較
6.3 討論
第七章 miRNA對腸道病毒71型的調控
7.1 材料與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結果
7.2.1 miRNA模擬體和抑制體轉染SK-N-SH細胞
7.2.2 SK-N-SH細胞病變效應比較
7.2.3 miRNA對EV71VP1蛋白表達的影響
7.2.4 miRNA對EV71病毒滴度(TCID50)的影響
7.2.5 miRNA對EV71RNA的影響
7.2.6 qRT-PCR驗證轉染后miRNA含量變化
7.2.7 利用生物學軟件預測miRNA的靶基因
7.3 討論
第八章 主要結論及展望
8.1 主要結論
8.2 創(chuàng)新點
8.3 展望
參考文獻
在讀期間已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HBV整合引起HepG2細胞microRNA表達譜變化分析[J]. 韓俊峰,阮志華,張蓓,吳玉章.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7(22)
[2]北京市兒童手足口病與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感染有關[J]. 朱汝南,錢淵,鄧潔,邢江峰,趙林清,王芳,廖斌,任曉旭,李穎,張琪,李杰.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7(10)
[3]1970~2004年全球腸道病毒71型分離株的分子流行病學分析[J]. 董曉楠,應劍,陳應華. 科學通報. 2007(09)
[4]柯薩奇病毒A組16型中國分離株(Cox.A16 SHZH00-1)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及分析[J]. 李琳琳,何雅晴,朱俊萍,薛穎,朱雅芳,徐星曄,金奇. 病毒學報. 2005(03)
[5]腸道病毒71型的RT-PCR診斷及基因特征[J]. 崔愛利,許文波,李秀珠,胡家瑜,凌華,唐偉,楊智宏,張燕,陳立,Hiroyuki Shimizu. 病毒學報. 2004(02)
[6]小兒手足口病并暴發(fā)性心肌炎4例報告[J]. 王曉華,劉維嬋. 臨床兒科雜志. 2003(01)
[7]手-足-口病36例誤診分析[J]. 邵海明,林洪宇,鄭光衛(wèi). 臨床薈萃. 2002(21)
[8]小兒手足口病1602例報告[J]. 王曉華,李文琳.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1(04)
[9]手足口病流行特點及其防治[J]. 何家鑫,沈曉娜. 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 2001(03)
[10]兒童梅毒誤診為手足口病1例[J]. 張振國,劉曉虹,張振強.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00(01)
本文編號:31608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31608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