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IG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IVIG無反應型川崎病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的循證醫(yī)學評價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01:47
目的:用循證醫(yī)學評價的方法評價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IVIG無反應型川崎病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為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無反應型川崎病患兒糖皮質激素添加治療提供臨床治療證據支持以及構建IVIG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IVIG無反應型川崎病的科學評價體系。方法:運用電子檢索方式,對中、英文數據庫PubMed、EMbase、Medline、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gov、FDA網站、CNKI、CBM、VIP、wanfang等進行相關文獻檢索;采用Endnote X6進行文獻初步篩選,對未發(fā)表及數據未公開等灰色文獻進行手工檢索和文獻追蹤或館際互借。檢索主要以主題詞“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無反應型川崎病或IVIG無反應型川崎病”、“糖皮質激素”、“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及其對應英文檢索語言與自由詞相結合進行檢索,搜索時限截止2017年10月。由2位研究者分別對入選的文獻進行獨立、平行的質量分析、數據提取及一致性可行性評估,并對入組文獻進行交叉核對,若遇分歧,第三位研究者參與協(xié)商,遵循質量優(yōu)先原則。采用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網推薦的Reviw Manage 5.3軟件對納入文獻中各效應指標進行Meta分析。結果:最終獲得入組分析類研究文獻79篇,其中中文文獻63例,英文文獻16篇,3篇屬高質量研究,發(fā)表偏倚風險較低。通過閱讀摘要、納入及排除標準,最終納入11篇文獻,共納入病例患者3542例,其中試驗組1818例,對照組1724例。中文文獻8篇,英文文獻3篇;文獻類型主要以臨床病例分析為主,僅3篇RCT,NOS評分為B級。Meta結果提示:采用IVIG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與單純IVIG大劑量沖擊治療相比,患者退熱時間[MD=-1.22,95%CI(-1.34~-1.10)],黏膜充血消退時間[MD=-0.97,95%CI(-1.12~-0.81)]、淋巴結腫脹消退時間[MD=-1.34,95%CI(-1.91~-0.77)]、手足腫脹消退時間[MD=-1.06,95%CI(-1.38~-0.7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VIG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組患者退熱時間、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淋巴結腫脹消退時間、手足腫脹消退時間都比單純IVIG大劑量沖擊治療組更短;安全性方面,2組于治療期間及治療結束后隨訪發(fā)生冠狀動脈病變[RR=0.76,95%CI(0.58~0.98)]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IVIG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組)發(fā)生冠狀動脈病變率比復用單純IVIG大劑量沖擊治療更低。結論:就現(xiàn)有證據而言,(1)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無反應型川崎病患兒在再次注射丙種球蛋白的基礎上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甲潑尼龍、地塞米松等)治療退熱,改善粘膜充血、淋巴結腫脹、手足腫脹能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2)在再次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的基礎上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甲潑尼龍、地塞米松等)治療IVIG無反應型川崎病能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率。(3)IVIG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患兒IVIG無反應型川崎病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可作為臨床首選治療方案。受限于文獻質量及資料來源,無法避免一些客觀的偏倚風險,故本系統(tǒng)評價結果仍需嚴格設計、長時間、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予以驗證。
【學位單位】:西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25.4
【部分圖文】:
結 果1 文獻檢索結果初檢出相關研究性文獻 11 篇[27-37],英文文獻 3 篇[35-37],8 篇[27-34]中文文獻。研究者手工排除檢索文獻中具有排除標準因素,與納入標準明顯不符的文章,再加上初治川崎病患者等其他干預措施后對文獻進行再次篩選,最終納入 11 篇文獻,其中臨床病例對照分析型研究文獻 8 篇[27-34],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3 篇[35-37]。7 項研究[27,28,31-33,35-37]涉及療效評價, 10 項研究[27-31,33-37]涉及安全性評價。見圖 1。
圖 2 2 組退熱時間的 Meta 分析森林圖偏倚風險評估:根據 RevMan 5.3 軟件繪制漏斗圖,結果顯示:繪制的散點圖對稱不明顯,分布不均衡,文獻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見圖 3。
圖 2 2 組退熱時間的 Meta 分析森林圖偏倚風險評估:根據 RevMan 5.3 軟件繪制漏斗圖,結果顯示制的散點圖對稱不明顯,分布不均衡,文獻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 3。
【學位單位】:西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25.4
【部分圖文】:
結 果1 文獻檢索結果初檢出相關研究性文獻 11 篇[27-37],英文文獻 3 篇[35-37],8 篇[27-34]中文文獻。研究者手工排除檢索文獻中具有排除標準因素,與納入標準明顯不符的文章,再加上初治川崎病患者等其他干預措施后對文獻進行再次篩選,最終納入 11 篇文獻,其中臨床病例對照分析型研究文獻 8 篇[27-34],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3 篇[35-37]。7 項研究[27,28,31-33,35-37]涉及療效評價, 10 項研究[27-31,33-37]涉及安全性評價。見圖 1。
圖 2 2 組退熱時間的 Meta 分析森林圖偏倚風險評估:根據 RevMan 5.3 軟件繪制漏斗圖,結果顯示:繪制的散點圖對稱不明顯,分布不均衡,文獻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見圖 3。
圖 2 2 組退熱時間的 Meta 分析森林圖偏倚風險評估:根據 RevMan 5.3 軟件繪制漏斗圖,結果顯示制的散點圖對稱不明顯,分布不均衡,文獻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 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婧;霍夢月;;川崎病并發(fā)冠脈損傷的高危因素及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診斷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年S1期
2 彭江峰;黃敏;;以神經系統(tǒng)癥狀首發(fā)的不完全川崎病1例報告[J];柳州醫(yī)學;2007年01期
3 顧愛蘭;;對川崎病患兒運用追蹤延伸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年23期
4 張紅艷;薛瑩瑩;;川崎病的觀察和護理[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9年02期
5 張永遠;溫曉紅;;嬰兒川崎病的早期臨床和血液學特點[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9年01期
6 肖
本文編號:28305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28305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