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血管瘤合并PHACE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與診治進展
本文選題:嬰兒血管瘤 切入點:PHACE綜合征 出處:《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7年12期
【摘要】:嬰兒血管瘤(IH)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以出生后迅速增長和后期緩慢自然消退為其典型的臨床特征。部分面部節(jié)段型IH患者可合并PHACE綜合征。PHACE綜合征為累及全身多個系統(tǒng)的血管神經(jīng)、血管皮膚病變,常常造成機體結構以及功能損害。近期的研究表明,PHACE綜合征發(fā)病的可能機制主要包括:缺氧假說、中胚層血管內(nèi)皮細胞異常假說、基因異常假說、胎盤絨毛膜絨毛間質干細胞假說。目前,IH合并PHACE綜合征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β受體阻滯劑、糖皮質激素、m TOR受體抑制劑。本文主要針對IH合并PHACE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診斷以及治療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該病的臨床診治提供幫助。
[Abstract]:Infantile hemangioma (IH) is the most common benign tumor in childhood. The typical clinical features are rapid postnatal growth and slow and natural regression after birth. Partial facial segmental IH patient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PHACE syndrome. PHACE syndrome may involve multiple systemic vascular nerves and vascular skin lesion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PHACE syndrome include hypoxia hypothesis, mesoderm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abnormality hypothesis, gene abnormality hypothesis. Placental chorionic villus mesenchymal stem cell hypothesis. At present, the treatment of IH with PHACE syndrome mainly includes 尾 -receptor blocker, glucocorticoid TOR receptor inhibito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IH with PHACE syndrom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gress a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小兒外科;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401606) 四川大學優(yōu)秀青年學者基金(2015SU04A15)
【分類號】:R73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秋萍,李軍,王珊;微波治療幼兒血管瘤42例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02年11期
2 李正;;問題解答[J];武漢醫(yī)學雜志;1965年02期
3 魏寶清;;血管瘤[J];江蘇醫(yī)藥;1977年05期
4 徐參;;怎樣認識和處理血管瘤[J];中國農(nóng)村醫(yī)學;1982年03期
5 褚先秋;;小兒未成熟血管瘤[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1985年02期
6 錢珠茲,陸際晨,蔣慧;血管瘤-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附4例報告[J];臨床兒科雜志;1989年02期
7 鄭勤田,李恭才;巨大血管瘤的治療現(xiàn)狀[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1991年01期
8 褚先秋;;全國血管瘤專題討論會關于血管瘤治療問題介紹[J];貴州醫(yī)藥;1992年02期
9 楊明潔;;孩子患血管瘤是繼續(xù)觀察還是采取治療措施呢[J];啟蒙(3-7歲);2009年08期
10 胡天鵬;;孩子左眼角上方長了血管瘤怎么辦[J];啟蒙(3-7歲);201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文雄;;小兒(淋巴)血管瘤的早期藥物干預[A];2005年浙江省小兒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2 周德凱;齊東東;;血管瘤的現(xiàn)代分類——附2104例血管瘤患兒統(tǒng)計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小兒外科學術會論文集[C];2010年
3 齊鴻燕;;嬰兒巨大血管瘤合并血小板減少綜合征(Kasabach-Merritt Syndrome,KMS)[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小兒外科學術會論文集[C];2010年
4 劉銳;;血管瘤發(fā)病率機制和治療進展[A];2005年浙江省小兒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5 牛利美;石晶;熊英;;血管瘤-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治療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12年
6 馬琳;;兒童血管瘤的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7 章躍濱;劉偉光;熊啟星;鈄金法;王林燕;潘濤;;嬰幼兒巨大血管瘤合并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診治分析[A];2011年浙江省小兒外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8 陳海妮;沈衛(wèi)民;崔杰;陳建兵;季易;鄒繼軍;;1064 nm ND-YAG激光治療嬰幼兒體表血管瘤的臨床觀察[A];中華醫(y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第十一次全國會議、中國人民解放軍整形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醫(yī)學美容專業(yè)委員會全國會議論文集[C];2011年
9 陳海妮;沈衛(wèi)民;崔杰;陳建兵;季易;鄒繼軍;;1064 nm ND-YAG激光治療嬰幼兒體表血管瘤的臨床觀察[A];中華醫(y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第十一次全國會議、中國人民解放軍整形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醫(yī)學美容專業(yè)委員會全國會議論文集[C];2011年
10 牛利美;石晶;熊英;;血管瘤—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例報道及文獻回顧[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副主任醫(yī)師 李建國;血管瘤越來越大是否要治療[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9年
2 吳志;2歲孩子的血管瘤怎么治?[N];健康時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鄧娟;聚桂醇治療嬰幼兒混合型血管瘤臨床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5年
2 吳夢琦;普萘洛爾治療嬰兒血管瘤臨床療效及復發(fā)相關因素分析[D];山東大學;2015年
3 姚祥;兒童脈管性疾病1819例單中心臨床診治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年
4 馮大偉;口服普萘洛爾治療嬰幼兒體表血管瘤療效觀察[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杜娟;Survivin反義寡核苷酸對裸鼠人血管瘤種植瘤血管生成的影響[D];蚌埠醫(yī)學院;2011年
6 李婧彤;小針高頻電凝治療嬰幼兒頭面頸部表淺性血管瘤的臨床應用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698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166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