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血清兒茶酚胺質量濃度與氧合指數(shù)的相關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 急性主動脈夾層 兒茶酚胺 氧和指數(shù) 內毒素 出處:《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索急性主動脈夾層(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是否存在血清兒茶酚胺質量濃度的升高,以及患者血清兒茶酚胺質量濃度與氧合指數(shù)(oxygenation index,OI)的關系。方法 2013年4~12月期間,納入3組患者(A組38例AAD患者、B組28例升主動脈瘤患者、C組22例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測定OI并采集血液標本測定腎上腺素(adrenaline,AD)、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內毒素(endotoxin,ET)的血清質量濃度。通過對3組患者上述指標的對比分析,觀察AAD患者血清兒茶酚胺質量濃度是否升高;采用直線相關分析AAD患者血清兒茶酚胺質量濃度與ET質量濃度以及OI的關系。結果 3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A組患者血清AD、NA、ET質量濃度均高于B組和C組(P0.001),OI低于B組和C組(P0.001)。采用直線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AAD患者血清AD及NA質量濃度均與ET質量濃度存在正相關性,而與OI呈負相關性。結論血清兒茶酚胺濃度的升高可能與AAD患者急性肺損傷有關。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 and oxygenation index (Oi)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 The study included 38 patients with AAD in group A, 28 patients with ascending aortic aneurysm in group B and 22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in group C.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adrenocephalin, noradrenaline, endotoxin and endotoxin in patients with AAD were measured, and the serum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s in AAD patients were observed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above indexes.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 and et concentration and OI in AAD patient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eral clinical dat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0.001OI in group C and group C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and group C. the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AD and na concentration and et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AD. Conclusion the increase of serum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 may be related to acute lung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AAD.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心血管外科;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麻醉科;
【分類號】:R54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錢宏;蒙煒;胡佳;肖正華;方智;李陽;古君;鐘明華;張宏偉;張爾永;;弓部內膜無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行近端外科手術重建的早中期隨訪結果[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錢宏;杜磊;范景秀;余惠;張爾永;胡佳;;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血清兒茶酚胺質量濃度與氧合指數(shù)的相關性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躍進,莊志剛,劉清華,李正斌;急性主動脈夾層的診治[J];臨床薈萃;2001年02期
2 黃慧賢,李敏;急性主動脈夾層搶救成功1例[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1年02期
3 古廣年,;矍;急性主動脈夾層8例誤診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1年01期
4 張春玲,任建中,郭明;急性主動脈夾層2例誤診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1年05期
5 姜玉鳳,喬憲春,劉曉明,馬炎炎,鄭心田,姜玉如;急性主動脈夾層12例診治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1年05期
6 張云,華潞;急性主動脈夾層誤診1例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2年08期
7 何衛(wèi)平,鄭鵬,周澤強,楊徑;急性主動脈夾層13例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2年16期
8 徐少平;烏拉地爾聯(lián)合倍他樂克治療急性主動脈夾層的療效觀察[J];河南醫(yī)藥信息;2002年03期
9 嚴文莉;急性主動脈夾層一例[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3年04期
10 趙騰;急性主動脈夾層的護理要點[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尹燕濤;;急性主動脈夾層16例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田禮義;;急性主動脈夾層35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3 熊瑋;董少紅;;急性主動脈夾層院內死亡的危險因素分析[A];《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第九屆組稿會暨第二屆急診醫(yī)學青年論壇全國急危重癥與救援醫(yī)學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4 胡北;孫誠;何楷然;陳勝龍;甄享凡;呂波;曾紅科;;血漿D二聚體在急性主動脈夾層急診診治中的應用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由田;;急性主動脈夾層的早期診斷和誤診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6 程蘊琳;;急性主動脈夾層[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老年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7 趙初環(huán);馮霞飛;倪海珍;謝強麗;曹艷君;劉慶華;孫成超;;67例急性主動脈夾層診治分析[A];2009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8 單立梅;;急性主動脈夾層1例患者的護理[A];第二十四屆航天醫(yī)學年會暨第七屆航天護理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王曼;楊艷敏;高鑫;朱俊;趙新然;崔錦剛;;佩爾注射液在急性主動脈夾層降壓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A];中國心臟大會(CHC)2011暨北京國際心血管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劉子娜;高雅;杜雨;劉紅;;急性主動脈夾層術后機械通氣時間延長的危險因素分析[A];中國心臟大會(CHC)2011暨北京國際心血管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偉光;國人急性主動脈夾層的臨床特征及其與FBN1基因關聯(lián)性的初步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年
2 張靜;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院內死亡危險因素分析[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宋衛(wèi)華;急性主動脈夾層的臨床分析及其與Ⅱ型基質金屬蛋白酶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的關聯(lián)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5年
4 黃畢;A型急性主動脈夾層的分子機制研究與預后評價[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5 田力;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住院死亡的預測因素和候選診斷生物標志物[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6 孫惠萍;急性主動脈夾層臨床研究及與ACE基因I/D多態(tài)性的相關性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3年
7 李文龍;動脈性血管疾病的遺傳危險因素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健;血漿微小RNA作為急性主動脈夾層新型診斷生物標記物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2 閆圣濤;162例急性主動脈夾層臨床分析[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3 盧耀星;Stanford A型急性主動脈夾層LncRNA/mRNA差異性表達分析[D];南華大學;2016年
4 郝明輝;急性主動脈夾層死亡的危險因素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彭源;急性主動脈夾層的臨床特點研究[D];南華大學;2014年
6 唐明;急性主動脈夾層早期診斷的評分模式初探[D];中南大學;2010年
7 莫少言;孫氏手術治療Standford A型急性主動脈夾層術后早期并發(fā)癥及危險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14年
8 彭文;急性主動脈夾層早期診斷標記物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9 張國愷;血脂、胱抑素C、高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主動脈夾層發(fā)病、預后的相關性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10 鄢韻升;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血清D-二聚體變化的臨床意義[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005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150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