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學與耐藥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 新生兒 敗血癥 致病菌 藥敏 出處:《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年1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了解醫(yī)院新生兒敗血癥菌群分布和細菌耐藥情況,為臨床醫(yī)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醫(yī)院分娩時診斷為敗血癥,且血培養(yǎng)陽性的198例新生兒的基本資料和血培養(yǎng)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x2檢驗分析不同組別之間的臨床基本特征差異。結果醫(yī)院198例新生兒敗血癥的血液標本培養(yǎng)分離出病原菌263株,其中革蘭陽性菌228株,占86.7%,且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為主,其對青霉素G、紅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甲VA唑/甲氧芐啶有較高的耐藥性;革蘭陰性菌檢出19株,占7.2%,對亞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藥率較低;真菌檢出16株,占6.1%,僅一株耐藥菌。結論在新生兒敗血癥的治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引起的敗血癥,定期對醫(yī)院常見病原菌耐藥性進行分析,根據(jù)其藥敏情況合理地選擇抗菌藥物。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bacterial flora and drug resistance of neonatal septicemia in hospital. Methods the diagnosis of septicemia i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basic data of 198 newborns with positive blood culture and the results of blood culture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263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blood samples of 198 neonates with septicemia in hospital, of which 228 were Gram-positive bacteria. The drug resistance of MRCNS to penicillin G, erythromycin, clindamycin, sulfamethazol / trimethoprim was higher. 19 strains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were detected, accounting for 7.2%.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to imipenem and amikacin was low. 16 strains of fungi were detected, accounting for 6.1%, and only one strain was drug-resistant.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septicemia,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epticemia caused by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Th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common pathogens in hospital was analyzed regularly, and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were selected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their drug sensitivity.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產(chǎn)科醫(yī)院院感科;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huán)境所;
【基金】:杭州市醫(yī)學重點?茖2』鹳Y助項目(20130733Q32)
【分類號】:R722.131
【正文快照】: 新生兒敗血癥是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較常見的疾病,是指細菌或真菌在新生兒期侵入血液循環(huán),并在血液中生長繁殖、產(chǎn)生毒素,從而引發(fā)全身性感染癥狀[1]。國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1000個新生兒出生,其中就有1~5人會發(fā)生敗血癥[2]。在我國,新生兒敗血癥的發(fā)病率約占出生嬰兒的l‰~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賈忠蘭;畢福玲;張彩明;;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年01期
2 劉瑜;王t t ;曹秀菁;;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及其耐藥性六年的變遷[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年08期
3 劉九月;文海燕;姚光;賈湘杰;耿慶紅;;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與藥敏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年16期
4 陳婷;陸勤;楊力;徐文君;史明霞;;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4年03期
5 王功僚;宋立宇;黃云峰;陳碧艷;;76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及藥敏結果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年06期
6 李楊方;吳茜;蘇敏;吳玉芹;劉玲;蔡芝蘭;趙玫;;568例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征及病原菌情況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07年06期
7 黃翠雯,周曉光,黃嘉言;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及其藥物敏感試驗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泰淑紅;王鵬;邵艷;賈莉婷;;新生兒敗血癥病原學及耐藥性情況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7年04期
2 張衡;郝靜梅;;218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7年15期
3 侯齊書;葉繼鋒;楊蓮華;;早發(fā)型與晚發(fā)型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點及病原學比較[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7年07期
4 吳菠;張瑞;徐虹;林蓉;;198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學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年14期
5 袁霞;;頭孢哌酮-舒巴坦對新生兒革蘭陰性菌性敗血癥抗感染治療的臨床療效評價[J];抗感染藥學;2017年03期
6 段春燕;潘娟;夏云;丁環(huán)宇;;130例新生兒耳道分泌物主要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7年15期
7 李鈺樂;郭瑞林;;敗血癥常見病原菌的臨床特點和藥敏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7年10期
8 魏亞紅;;影響新生兒敗血癥預后的高危因素分析[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年13期
9 羅慕華;楊冰心;吳明法;黃仁映;李聞芳;;新生兒敗血癥中hs-CRP、PCT的表達水平和相關性[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7年02期
10 謝建寧;張毅;王兆莉;戴怡蘅;劉衛(wèi)東;李相新;;新生兒血培養(yǎng)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7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玲玲;王寧玲;梁霞;劉周;;81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5年04期
2 張秀玲;;201例產(chǎn)超廣譜β-內酰胺酶細菌感染病例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5年04期
3 李燕;潘新年;韋秋芬;許靖;姚麗萍;郭小芳;;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年03期
4 黃夢;李克誠;徐旭;;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10年回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4年09期
5 唐曉娟;馮星;;1606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4年03期
6 周啟立;任磊;畢靜;包春玲;朱長林;;新生兒敗血癥晚發(fā)型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13年11期
7 許小艷;鄭瑞;米弘瑛;;79例新生兒敗血癥細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3年03期
8 劉英其;;新生兒大腸埃希菌敗血癥耐藥性分析[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2年12期
9 林森;饒榮;;158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種類及其耐藥性[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年04期
10 梅瑋;;新生兒晚發(fā)型敗血癥病因、臨床特點和病原學分析[J];淮海醫(yī)藥;2012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迪;新生兒敗血癥62例臨床分析[J];邯鄲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3期
2 韋紅;80例新生兒敗血癥的回顧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0年03期
3 許家增,許秀萍;新生兒敗血癥86例分析[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4 曾瑜,柯志勇,鄧先捷,潘曉嫻;新生兒敗血癥血小板計數(shù)分析(附42例報告)[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0年08期
5 尹千里,馬春英;32例新生兒敗血癥臨床分析[J];臨床薈萃;2001年21期
6 李偉明;新生兒敗血癥的監(jiān)護——附87例報告[J];新醫(yī)學;2001年06期
7 李凱云;新生兒敗血癥51例臨床分析[J];河南醫(yī)藥信息;2001年15期
8 鄭廣力,黃艷智,楊立彬;新生兒敗血癥116例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01年03期
9 陳燕;新生兒敗血癥26例臨床分析[J];交通醫(yī)學;2001年06期
10 李志方,關智勇;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回顧[J];青海醫(yī)藥雜志;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樹英;徐平;;靜脈用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敗血癥12例療效觀察[A];新世紀全國首屆小兒綜合研究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2 周仁江;;新生兒敗血癥50例臨床分析[A];2004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周仁江;;新生兒敗血癥50例臨床分析[A];2004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楊慶南;朱曉東;朱建幸;;新生兒敗血癥的死亡相關因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圍產(chǎn)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5 曹清;周云芳;黃萍;孫建華;;339例新生兒敗血癥分析[A];2006(第三屆)江浙滬兒科學術會議暨浙江省兒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劉艷云;孔建亮;劉蕾;吳云華;;新生兒敗血癥34例回顧性分析[A];2006(第三屆)江浙滬兒科學術會議暨浙江省兒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7 滕懿群;石桂枝;;新生兒敗血癥甲狀腺功能檢測研究[A];2006(第三屆)江浙滬兒科學術會議暨浙江省兒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8 于淑群;趙玉娟;祝擷英;;新生兒敗血癥245例血培養(yǎng)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四次全國兒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曹清;周云芳;黃萍;孫建華;;339例新生兒敗血癥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四次全國兒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10 邱玉芳;;三種生化指標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中的價值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四次全國兒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張強;新生兒敗血癥該查病因[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9年
2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 謝利娟;新生兒敗血癥要用抗生素[N];健康報;2010年
3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主治醫(yī)師 何山;“三少”、“二不”、“一低下”[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11年
4 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yī)院 張麗華;無乳鏈球菌所致新生兒敗血癥[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曾淑娟;新生兒敗血癥臨床分析及無乳鏈球菌基因分型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戈海延;新生兒敗血癥臨床診斷方法探討[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王凌越;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劉超;新生兒敗血癥病原學特點及藥敏分析[D];延邊大學;2015年
4 王文華;新生兒敗血癥合并早期DIC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5 王穎;血清白蛋白在新生兒敗血癥珍斷中的臨床價值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6 李芬;suPAR在新生兒敗血癥中的臨床意義[D];南華大學;2015年
7 曹慧春;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07-2014年新生兒敗血癥病原學分布及耐藥性分析[D];南華大學;2015年
8 李鑫;中國西南地區(qū)1993-2014年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及其藥敏變遷[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屠妍;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特點及耐藥性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李秋月;新生兒溶血病與敗血癥及NEC的關系的臨床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653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146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