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下載: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pdf
本文關鍵詞: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1頁
參見附件(347kb)。
臨床指南
23 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第21 卷第1 8 期
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臨床癥狀,約60% 新
生兒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黃疸。大部分黃疸可自然消
退,但由于膽紅素的毒性,少數(shù)患兒可出現(xiàn)嚴重
高膽紅素血癥甚至引起膽紅素腦病,導致神經(jīng)損
害和功能殘疾,對社會和家庭造成極大危害。對
新生兒黃疸進行適時、有效、安全、經(jīng)濟的干預,避免膽紅素腦病發(fā)生,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和醫(yī)療
資源浪費,是國內外醫(yī)學界多年來努力的方向。美
國兒科學會(AAP) 于1994 年制定了首個新生兒黃
疸干預指南[1] ,我國在2000 年廣州召開的新生兒
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上,也制訂了我國的黃疸
干預推薦方案[2] 。從理論上講,膽紅素腦病是完全
可預防的,從50 年代人們開始認識到該病以來,經(jīng)過了許多努力,膽紅素腦病盡管已很少見,但
仍然發(fā)生[3] 。美國兒科學會在復習大量文獻的基礎
上,以循證醫(yī)學為依據(jù),對1994 年指南進行了重
新審視和修訂,2004 年制定了新的≥35 周新生兒
黃疸臨床診療指南[4 ,5] 。該指南強調了成功母乳喂
養(yǎng)、黃疸出現(xiàn)時間、黃疸高危因素評估、嚴密隨
訪和適時干預的重要性,制定了黃疸干預的流程
圖和不同時段光療及換血治療的膽紅素水平曲線,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值得借鑒。
1 指南的關鍵部分
指南中提出,只要按照推薦意見執(zhí)行,大部分
膽紅素腦病是可預防的。強調對發(fā)生嚴重高膽紅
素血癥的危險因素進行系統(tǒng)和全面評估、進行緊
密隨訪和在有指征時及時有效的處理的重要性。
對臨床醫(yī)師提出了以下建議: (1 )促進和支持成功
的母乳喂養(yǎng); (2 )建立鑒定和評估新生兒高膽紅素
血癥的護理方案; (3 )生后24 小時內測量新生兒
血清總膽紅素(TSB )水平或經(jīng)皮膽紅素(TcB )
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
李秋平 封志純(南方醫(yī)科大學珠江醫(yī)院兒科,廣州,510282 )
水平; (4 )應該認識到目測黃疸程度易出現(xiàn)誤差,特別是在深膚色新生兒; (5 )應該按照生后不同時
間認識膽紅素水平; (6 )應該意識到早產(chǎn)兒,特
別是母乳喂養(yǎng)的早產(chǎn)兒,易發(fā)生嚴重高膽紅素血
癥,應予以更嚴密的監(jiān)測; (7 )在出院前,應對
發(fā)生嚴重高膽紅素血癥的危險因素進行系統(tǒng)的評
估; (8 )應對新生兒父母進行書面或口頭的新生兒
黃疸知識宣教; (9 )依據(jù)出院時間和風險評估結果
對患兒提供合適的隨訪; (10 )對有指征患兒,應
立即行光療或換血治療。2004 年指南中制定了一
個非常直觀的新生兒黃疸管理流程圖,見圖1 。該
流程圖中,對TSB 和TcB 的監(jiān)測和對高膽紅素血
癥高危因素的評估貫穿始終,并強調嚴密隨訪和
適時干預。
2 膽紅素腦病與核黃疸概念的區(qū)別
核黃疸最初是一個病理學名詞,用來形容腦
干神經(jīng)核和小腦被膽紅素浸染的情況。在臨床上
核黃疸和急、慢性膽紅素腦病常混為一談。2004
年指南中為避免概念的混淆和保持文獻分析時的
一致性,對核黃疸和膽紅素腦病概念作了相應界
定。急性膽紅素腦病主要指生后1周內膽紅素神
作者簡介
封志純(1956- ),男,江
西人,教授、博士生導
師、主任醫(yī)師,F(xiàn)任南方
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兒科、全軍兒科中心主
任,全軍醫(yī)學科委會兒
科委員會主任委員,研
究方向為新生兒疾病及
其綜合干預治療。臨床指南
24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Vol.21.No.1 8
經(jīng)毒性引起的癥狀,而核黃疸則特指膽紅素毒性
引起的慢性和永久性損害。
3 母乳喂養(yǎng)
由于母乳性黃疸是新生兒黃疸的重要原因之
一,有些專家認為黃疸時應終止母乳喂養(yǎng)。本指
南對這一說法予以了否定。認為對于健康的足月
兒或接近足月兒,應鼓勵和促進有效的母乳喂
養(yǎng)。在生后前幾天內,臨床醫(yī)師應鼓勵母親喂哺
孩子至少(8 ~12) 次/天。母乳喂養(yǎng)不足伴隨的
熱卡攝入不足和脫水可增加黃疸的嚴重程度。增
加喂哺的頻率可減少嚴重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
率。臨床醫(yī)師的建議對于提高母乳喂養(yǎng)的成功率
意義重大。指南反對對無脫水存在的母乳喂養(yǎng)患
兒額外補充水分和葡萄糖,認為對于黃疸的消退
毫無益處。
4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界定
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的界定是決定是否需要
采取干預措施的關鍵。由于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程
度受許多因素影響,不僅有個體差異,也與種族、地區(qū)、遺傳、性別、喂養(yǎng)方式有關,故一直難以
制定一個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生理性和病理性黃
疸的分界點。傳統(tǒng)的生理性黃疸診斷標準是臨床
特點加上血清未結合膽紅素(UCB )增加在一定
范圍內,即UCB 足月兒≤205.2 μmol/L
(15.0 mg/L )。國內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診斷標準
暫定為膽紅素值足月兒≤220.6 μmol/L (12.9
mg/L ),早產(chǎn)兒≤255 μmol/L (15.0 mg/L ),沿用北美曾使用的老的標準。近年來,國內外大
量的資料顯示,割裂患兒出生時間和健康狀態(tài),單純沿用膽紅素≤(205 ~255 )μmol/L 作為新
生兒生理性與病理性黃疸的區(qū)分標準已不適用。
在AAP 1994 年指南中已摒棄了這一標準。我國
2001 年新生兒黃疸推薦干預方案中也提出新生兒
TSB 水平對個體的危害性受機體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多種
因素的影響 ......
本文關鍵詞: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88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138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