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利濕化痰法干預哮喘(濕熱證)氣道炎癥的實驗和臨床研究
本文關鍵詞:清熱利濕化痰法干預哮喘(濕熱證)氣道炎癥的實驗和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從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兩個方面,客觀評價清熱利濕化痰法治療濕熱證型兒童哮喘臨床療效和對氣道炎癥的干預作用。 方法:選取臨床病例,隨機分組建立治療組(清熱利濕化痰法方藥聯(lián)合特布他林、布地奈德霧化吸入)和對照組(特布他林、布地奈德霧化吸入),觀察在療效達到臨床控制后,兩組療程、中醫(yī)濕熱證候的改善情況,并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和血清中IL-4、IFN-γ濃度。動物實驗通過建立濕熱哮喘動物模型,分組給與地塞米松、清熱利濕化痰法中藥湯劑高劑量、中劑量藥物干預,,實驗結束后采集血樣和肺組織。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各組大鼠血樣中IL-4、IFN-γ濃度差異,并將肺組織進行HE染色,觀察各組之間IL-4、IFN-γ濃度差異和病理片查別。 結果:臨床觀察,治療組在食欲、惡心嘔吐、腹脹、大便、舌質(zhì)、舌苔等癥狀改善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肺功能氣道相關指標前后比較,治療組在改善FEF25、FEF50、FEF75等小氣道指標效果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PEF方面兩組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較治療前后血清IFN-γ、IL-4濃度和IFN-γ/IL-4比值,治療組扭轉(zhuǎn)IFN-γ/IL-4比值失衡效果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動物實驗方面,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各實驗組均存在IFN-γ/IL-4比值失衡,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治療組間比較,對IFN-γ/IL-4比值失衡改善效果由高到低依次為地塞米松組、中藥中劑量組、中藥高劑量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組HE染色病理片,空白組支氣管壁光滑、完整,肺組織及氣道、血管周圍未見炎性細胞浸潤。各模型組均出現(xiàn)氣道粘膜破壞,炎癥細胞浸潤。其中模型對照組最重,肺組織及氣道、血管周圍大量炎性細胞浸潤,肺泡上皮細胞破壞;各藥物干預組較之減輕,但組間區(qū)別難以區(qū)分。 結論:臨床上,清熱利濕化痰法聯(lián)合西藥抗炎解痙平喘藥物,平喘止咳同時可以有效緩解濕熱癥狀,糾正Th1/Th2細胞功能失衡并緩解氣道氣流受限;實驗研究證實清熱利濕化痰法能調(diào)整血清IFN-γ、IL-4濃度,扭轉(zhuǎn)Th1/Th2細胞失衡,但單純清熱利濕化痰湯劑抗炎效果低于口服地塞米松。清熱利濕化痰法扭轉(zhuǎn)Th1/Th2細胞失衡的機制尚待研究。
【關鍵詞】:哮喘 濕熱證 氣道炎癥 清熱利濕化痰法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272
【目錄】:
- 提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臨床研究9-21
- 1.診斷標準9-11
- 1.1 西醫(yī)診斷標準9-10
- 1.2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10-11
- 2. 病例選擇標準11
- 2.1 納入病例標準11
- 2.2 排除病例標準11
- 3. 研究方法11-16
- 3.1 一般資料11-12
- 3.2 研究方案12-16
- 4. 統(tǒng)計方法16
- 5. 臨床研究結果16-21
- 5.1 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16-20
- 5.2 療程、療效、實驗結果比較20-21
- 5.2.1 四大主要癥狀達到要求臨床控制水平所需療程組間比較20
- 5.2.2 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20
- 5.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 IL-4、IFN-γ濃度比較20-21
- 5.3 安全性評價21
- 實驗研究21-26
- 1. 實驗對象21
- 2. 實驗材料21-22
- 2.1 中藥處方與湯劑制作21
- 2.2 儀器與試劑21-22
- 3. 實驗方法22-23
- 3.1 分組方法22
- 3.2 建立濕熱哮喘模型22
- 3.3 給藥方法22
- 3.4 標本的采集和檢測22-23
- 4. 實驗結果及分析23-26
- 4.1 各組間 IL-4、IFN-γ濃度23-24
- 4.2 各組 HE 圖片24-26
- 討論26-34
- 1. 哮喘病名、癥狀描述26
- 2. 哮喘的病因病機研究26-28
- 2.1 中西醫(yī)病因總結26-27
- 2.2 中西醫(yī)發(fā)作期病機比較27-28
- 3. 濕熱哮喘病因病機特點28
- 4. 清熱利濕化痰法立法依據(jù)28-29
- 5. 清熱利濕化痰法藥物配伍組方意義及藥理研究29-30
- 6. 研究結果討論30-33
- 6.1 臨床觀察結果分析30-32
- 6.2 動物實驗結果分析32-33
- 7.問題與展望33-34
- 結語34-35
- 參考文獻35-38
- 綜述38-46
- 參考文獻42-46
- 致謝46-47
- 詳細摘要47-5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加洪,王英年,趙云峰,姚艷紅,張克佳;Th1-Th2平衡失調(diào)與人類疾病關系及其相關治療研究現(xiàn)狀[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沈慶法;腎臟病濕熱證的研究[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3 沈慶法;腎臟病濕熱證的研究(續(xù))[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4 劉麗娜;楊季國;程東慶;;呼吸道合胞病毒誘發(fā)的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5 楊春波,柯曉,李秀娟,傅肖巖,祁建生,楊永f;脾胃濕熱證的臨床研究[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6 呂文亮;濕邪與血脂代謝異常關系的探討[J];河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7 季光,邢練軍,曹承樓,王育群,張瑋,王奕;乙肝肝膽濕熱證與血清HA等的相關性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0年10期
8 祁建生,楊春波,汪碧萍,吳作干;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紅細胞膜Na~+K~+-ATPase與血清DBHase關系探討[J];新中醫(yī);2001年10期
9 李華鋒;劉葉;林培政;;外感濕熱證患者Th1/Th2細胞因子水平變化的研究[J];新中醫(yī);2011年01期
10 周正,勞紹賢,黃志新,黃烈平,張向菊,匡忠生,胡斌;從水通道蛋白4的表達探討脾胃濕熱證的機理[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吳智春;澤瀉湯對代謝綜合征大鼠治療作用及機理的探討[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2 李亞萍;慢性乙型肝炎肝膽濕熱證規(guī)范化診療方案的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0696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1069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