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部分地區(qū)雞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及其弱毒株的培育
發(fā)布時間:2023-03-24 04:06
雞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屬中的一種或幾種沙門氏菌引起的一類急性或慢性疾病的總稱,包括雞白痢、雞傷寒和雞副傷寒。臨床上以敗血癥和腸炎最為常見。本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它不僅嚴重危害養(yǎng)雞業(yè)的發(fā)展,而且還可以通過禽產(chǎn)品進入食物鏈,并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大部分雞場中都是通過采用抗菌藥物來防治此病的。由于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已造成了沙門氏菌耐藥性的不斷增強,甚至還表現(xiàn)出多重耐藥性,如此使得防治該病變得極其困難。近些年,國外許多國家已經(jīng)使用疫苗對禽類進行免疫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試驗對四川省7個地區(qū)26個雞場中的108份病料進行了沙門氏菌分離與鑒定,并對其流行株進行了弱毒株培育、弱毒疫苗制備等研究,旨在為該地區(qū)雞沙門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疫苗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資料。采用沙門氏菌選擇性培養(yǎng)基,分別對來自26個養(yǎng)雞場的108份病料進行細菌分離,并對分離菌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PCR檢測、生化鑒定、血清型鑒定、藥敏試驗和致病性試驗。結果顯示,從108份病料中鑒定出了28株沙門氏菌,分離率為25.9%,其中有9株符合雞白痢沙門氏菌的生化特性,19株菌符合雞傷寒沙門氏...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詞表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1 前言
2 病原學
2.1 病原分類
2.2 形態(tài)特征
2.3 生長特性
2.4 生化特性
2.5 抵抗力
2.6 抗原結構
2.6.1 O抗原
2.6.2 H抗原
2.6.3 Vi抗原
2.7 抗原變異性
2.7.1 H-O變異
2.7.2 S-R變異
2.7.3 位相變異
2.8 毒力測定方法
2.8.1 最小致死量
2.8.2 半數(shù)致死量
3 雞沙門氏菌病的特點
3.1 流行病學特點
3.2 臨床癥狀
3.2.1 雞白痢
3.2.2 雞傷寒
3.2.3 雞副傷寒
3.3 病理變化
4 沙門氏菌減毒研究進展
4.1 化學誘變減毒
4.2 抗生素誘導減毒
4.3 基因工程減毒
5 預防和控制
5.1 管理措施
5.1.1 凈化雞群
5.1.2 嚴格隔離消毒制度
5.2 疫苗免疫
5.3 藥物防治
6 研究目的與意義
第二部分 試驗研究
第一章 雞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
1 材料
1.1 病料
1.2 主要儀器
1.3 主要試劑
1.4 培養(yǎng)基及用途
1.5 引物
1.6 沙門氏菌屬診斷血清
1.7 試驗動物
2 方法
2.1 細菌的分離
2.2 PCR檢測
2.2.1 PCR模板制備
2.2.2 PCR擴增
2.3 生化試驗
2.4 血清學試驗
2.4.1 菌液制備
2.4.2 血清型鑒定
2.5 藥物敏感性試驗
2.6 致病性試驗
2.7 沙門氏菌分離鑒定情況統(tǒng)計
3 結果與分析
3.1 細菌的分離
3.2 目的片段PCR擴增
3.3 生化試驗
3.4 血清型鑒定
3.5 藥敏試驗
3.6 致病性試驗
3.7 雞沙門氏菌分離鑒定情況統(tǒng)計
4 討論
5 小結
第二章 雞傷寒沙門氏菌弱毒株的培育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儀器
1.3 試劑
1.4 培養(yǎng)基
1.5 誘變劑的配制
1.5.1 0.1M亞硝酸鈉溶液
1.5.2 1M pH4.4醋酸緩沖液
1.6 試驗動物
2 方法
2.1 出發(fā)菌株的篩選
2.1.1 細菌毒力檢測
2.1.2 免疫原性檢測
2.2 弱毒株的培育
2.2.1 菌懸液制備
2.2.2 紫外線誘變法
2.2.3 亞硝酸誘變法
2.2.4 紫外線-亞硝酸復合誘變法
2.2.5 初步篩選弱毒株
2.2.6 毒力檢測
2.2.7 傳代培養(yǎng)
2.3 弱毒株特性的檢測
2.3.1 菌落形態(tài)特征
2.3.2 生化特性
2.3.3 毒力
2.3.4 穩(wěn)定性
2.3.5 免疫原性
3 結果與分析
3.1 出發(fā)菌株的篩選
3.1.1 細菌毒力檢測
3.1.2 免疫原性檢測
3.2 弱毒株的培育
3.2.1 紫外線誘變法
3.2.2 亞硝酸誘變法
3.2.3 紫外線-亞硝酸復合誘變法
3.2.4 初步篩選弱毒株
3.2.5 毒力檢測
3.2.6 傳代培養(yǎng)菌的檢測
3.3 弱毒株特性的檢測
3.3.1 菌落形態(tài)特征
3.3.2 生化特性
3.3.3 毒力
3.3.4 穩(wěn)定性
3.3.5 免疫原性
4 討論
5 小結
第三章 雞傷寒沙門氏菌弱毒疫苗的研制及其指標檢驗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儀器
1.3 試劑
1.4 培養(yǎng)基
1.5 耐熱凍干保護劑
1.5.1 配方
1.5.2 配制方法
1.6 試驗動物
2 方法
2.1 種子液制備
2.2 疫苗用菌液制備
2.3 配苗、分裝及凍干
2.3.1 耐熱凍干保護劑疫苗濃度的篩選
2.3.2 耐熱凍干保護劑與菌體感作時間的篩選
2.3.3 耐熱凍干保護劑疫苗分裝量的篩選
2.4 成品疫苗檢驗
2.4.1 物理性狀
2.4.2 活菌計數(shù)
2.4.3 貯藏與有效期檢驗
2.4.4 安全性檢驗
2.4.5 最適免疫劑量檢驗
2.4.6 免疫保護期檢驗
2.4.7 疫苗菌體內(nèi)清除時間檢驗
2.4.8 免疫雞增重情況檢驗
2.4.9 交叉保護試驗
3 結果與分析
3.1 配苗、分裝及凍干
3.1.1 耐熱凍干保護劑疫苗濃度的篩選
3.1.2 耐熱凍干保護劑與菌體感作時間的篩選
3.1.3 耐熱凍干保護劑疫苗分裝量的篩選
3.2 成品疫苗檢驗
3.2.1 物理性狀
3.2.2 活菌計數(shù)
3.2.3 貯藏與有效期檢驗
3.2.4 安全性檢驗
3.2.5 最適免疫劑量檢驗
3.2.6 免疫保護期檢驗
3.2.7 疫苗菌體內(nèi)清除時間檢驗
3.2.8 免疫雞增重情況檢驗
3.2.9 交叉保護試驗
4 討論
5 小結
第三部分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769410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詞表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1 前言
2 病原學
2.1 病原分類
2.2 形態(tài)特征
2.3 生長特性
2.4 生化特性
2.5 抵抗力
2.6 抗原結構
2.6.1 O抗原
2.6.2 H抗原
2.6.3 Vi抗原
2.7 抗原變異性
2.7.1 H-O變異
2.7.2 S-R變異
2.7.3 位相變異
2.8 毒力測定方法
2.8.1 最小致死量
2.8.2 半數(shù)致死量
3 雞沙門氏菌病的特點
3.1 流行病學特點
3.2 臨床癥狀
3.2.1 雞白痢
3.2.2 雞傷寒
3.2.3 雞副傷寒
3.3 病理變化
4 沙門氏菌減毒研究進展
4.1 化學誘變減毒
4.2 抗生素誘導減毒
4.3 基因工程減毒
5 預防和控制
5.1 管理措施
5.1.1 凈化雞群
5.1.2 嚴格隔離消毒制度
5.2 疫苗免疫
5.3 藥物防治
6 研究目的與意義
第二部分 試驗研究
第一章 雞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
1 材料
1.1 病料
1.2 主要儀器
1.3 主要試劑
1.4 培養(yǎng)基及用途
1.5 引物
1.6 沙門氏菌屬診斷血清
1.7 試驗動物
2 方法
2.1 細菌的分離
2.2 PCR檢測
2.2.1 PCR模板制備
2.2.2 PCR擴增
2.3 生化試驗
2.4 血清學試驗
2.4.1 菌液制備
2.4.2 血清型鑒定
2.5 藥物敏感性試驗
2.6 致病性試驗
2.7 沙門氏菌分離鑒定情況統(tǒng)計
3 結果與分析
3.1 細菌的分離
3.2 目的片段PCR擴增
3.3 生化試驗
3.4 血清型鑒定
3.5 藥敏試驗
3.6 致病性試驗
3.7 雞沙門氏菌分離鑒定情況統(tǒng)計
4 討論
5 小結
第二章 雞傷寒沙門氏菌弱毒株的培育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儀器
1.3 試劑
1.4 培養(yǎng)基
1.5 誘變劑的配制
1.5.1 0.1M亞硝酸鈉溶液
1.5.2 1M pH4.4醋酸緩沖液
1.6 試驗動物
2 方法
2.1 出發(fā)菌株的篩選
2.1.1 細菌毒力檢測
2.1.2 免疫原性檢測
2.2 弱毒株的培育
2.2.1 菌懸液制備
2.2.2 紫外線誘變法
2.2.3 亞硝酸誘變法
2.2.4 紫外線-亞硝酸復合誘變法
2.2.5 初步篩選弱毒株
2.2.6 毒力檢測
2.2.7 傳代培養(yǎng)
2.3 弱毒株特性的檢測
2.3.1 菌落形態(tài)特征
2.3.2 生化特性
2.3.3 毒力
2.3.4 穩(wěn)定性
2.3.5 免疫原性
3 結果與分析
3.1 出發(fā)菌株的篩選
3.1.1 細菌毒力檢測
3.1.2 免疫原性檢測
3.2 弱毒株的培育
3.2.1 紫外線誘變法
3.2.2 亞硝酸誘變法
3.2.3 紫外線-亞硝酸復合誘變法
3.2.4 初步篩選弱毒株
3.2.5 毒力檢測
3.2.6 傳代培養(yǎng)菌的檢測
3.3 弱毒株特性的檢測
3.3.1 菌落形態(tài)特征
3.3.2 生化特性
3.3.3 毒力
3.3.4 穩(wěn)定性
3.3.5 免疫原性
4 討論
5 小結
第三章 雞傷寒沙門氏菌弱毒疫苗的研制及其指標檢驗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儀器
1.3 試劑
1.4 培養(yǎng)基
1.5 耐熱凍干保護劑
1.5.1 配方
1.5.2 配制方法
1.6 試驗動物
2 方法
2.1 種子液制備
2.2 疫苗用菌液制備
2.3 配苗、分裝及凍干
2.3.1 耐熱凍干保護劑疫苗濃度的篩選
2.3.2 耐熱凍干保護劑與菌體感作時間的篩選
2.3.3 耐熱凍干保護劑疫苗分裝量的篩選
2.4 成品疫苗檢驗
2.4.1 物理性狀
2.4.2 活菌計數(shù)
2.4.3 貯藏與有效期檢驗
2.4.4 安全性檢驗
2.4.5 最適免疫劑量檢驗
2.4.6 免疫保護期檢驗
2.4.7 疫苗菌體內(nèi)清除時間檢驗
2.4.8 免疫雞增重情況檢驗
2.4.9 交叉保護試驗
3 結果與分析
3.1 配苗、分裝及凍干
3.1.1 耐熱凍干保護劑疫苗濃度的篩選
3.1.2 耐熱凍干保護劑與菌體感作時間的篩選
3.1.3 耐熱凍干保護劑疫苗分裝量的篩選
3.2 成品疫苗檢驗
3.2.1 物理性狀
3.2.2 活菌計數(shù)
3.2.3 貯藏與有效期檢驗
3.2.4 安全性檢驗
3.2.5 最適免疫劑量檢驗
3.2.6 免疫保護期檢驗
3.2.7 疫苗菌體內(nèi)清除時間檢驗
3.2.8 免疫雞增重情況檢驗
3.2.9 交叉保護試驗
4 討論
5 小結
第三部分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7694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37694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