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萊F1豬肉品質及肌內脂肪沉積機理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2-24 04:05
以長白山野豬為父本,以山東省優(yōu)良地方品種萊蕪豬為母本進行雜交。第一代雜交豬(簡稱野萊F1豬),其肉質鮮嫩、野味濃郁、風味獨特、瘦肉率高、脂肪低、營養(yǎng)豐富,成為人們喜愛的綠色保健食品。為了研究野萊F1豬獨特肉品品質的形成機理,揭示肌內脂肪的沉積規(guī)律和調控機制,本課題選取野萊F1豬和長×大白豬(各40頭,公母各半)為研究對象,在20、35、50、70、90kg五個體重階段采取背腰最長肌、背膘脂肪和肝臟,運用生物化學方法測定兩種豬胴體品質、肉質性狀和組織學性狀、肌內脂肪含量、脂肪酸組成及肌肉、脂肪和肝臟組織中五種脂肪代謝酶活性的體重發(fā)育性變化,運用熒光定量RT-PCR方法測定肌肉內MDH和LPL mRNA表達的發(fā)育性變化。運用生物學統(tǒng)計方法對所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研究脂肪代謝酶活性及基因表達與肌內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之間的相關關系。研究結果如下:胴體品質及肉質組織學性狀:結果表明兩種豬的胴體品質及肉質性狀沒明顯的規(guī)律性;在90kg體重階段,野萊F1豬的胴體長、瘦肉率和臀腿比例都要高于長×大白豬,剪切值要低于長×大白豬;野萊F1代豬的肉色、大理石紋評分好,失水率、滴水損失和剪切值低,說明F1代...
【文章來源】: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豬肉品質研究進展
1.2 豬的脂肪代謝特點
1.3 豬肌內脂肪的發(fā)育規(guī)律和研究現(xiàn)狀
1.4 豬肉脂肪酸研究進展
1.4.1 脂肪酸的組成
1.4.2 脂肪酸的含量
1.4.3 脂肪酸與豬肉營養(yǎng)的關系
1.4.4 脂肪酸的測定方法
1.5 脂肪代謝酶活性的研究現(xiàn)狀
1.5.1 脂肪合成關鍵酶的研究進展
1.5.2 脂肪的降解和運輸中的關鍵酶研究進展
1.5.2.1 激素敏感脂酶
1.5.2.2 脂蛋白脂酶
1.6 長白山野豬的研究進展
1.6.1 長白山野豬的生存環(huán)境及生長性能
1.6.2 長白山野豬的分布及飼養(yǎng)現(xiàn)狀
1.6.3 野豬所具有的優(yōu)勢
1.6.4 長白山野豬與家豬的雜交現(xiàn)狀
1.7 萊蕪豬研究概述
1.8 本研究的內容、目的和意義
2 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材料
2.1.1 試驗豬選擇與分組
2.1.2 試驗豬的飼養(yǎng)管理
2.1.3 試驗樣品的采集
2.1.4 營養(yǎng)水平設計及飼糧
2.1.5 試驗儀器
2.1.6 試驗試劑
2.2 試驗方法
2.2.1 胴體品質、肉質性狀和組織學性狀測定
2.2.2 肌內脂肪含量的測定
2.2.3 肌內脂肪酸組成的測定
2.2 4 脂肪代謝酶活性的測定
2.2.4.1 FAS 活性測定
2.2.4.2 MDH 活性測定
2.2.4.3 ICDH 活性測定
2.2.4.4 LPL 活性測定
2.2.4.5 HSL 活性測定
2.2.5 MDH 和 LPL 表達量的測定
2.2.5.1 引物設計及合成
2.2.5.2 總 RNA 的提取、純化與質量檢測方法
2.2.5.3 反轉錄
2.2.5.4 熒光定量 RT-PCR 反應及電泳檢測
2.2.6 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
3.1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的胴體品質
3.2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的氨基酸組成
3.3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的肉質性狀及組織學性狀
3.4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肌內脂肪含量的發(fā)育性變化
3.5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肌內脂肪脂肪酸組成的發(fā)育性變化
3.6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脂肪代謝酶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
3.6.1 脂肪合成酶的發(fā)育性變化
3.6.2 脂肪分解運輸酶的發(fā)育性變化
3.7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 MDH 和 LPL mRNA 表達的發(fā)育性變化
3.8 各組織脂肪代謝酶活性與肌內脂肪含量的相關性分析
3.8.1 不同組織中脂肪合成酶與肌內脂肪含量的相關
3.8.2 不同組織中脂肪分解酶與肌內脂肪含量的相關
3.9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肌肉 MDH mRNA、LPL mRNA 表達與肌內脂肪含量及PUFA:SFA 三者之間的相關性
4 討論
4.1 兩種豬的胴體品質及肉質性狀
4.2 兩種豬的氨基酸組成
4.3 不同組織中脂肪代謝酶活性
4.3.1 不同組織中 FAS 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
4.3.2 不同組織中 MDH、ICDH 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
4.3.3 不同組織中 HSL 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
4.3.4 不同組織中 LPL 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
4.3.5 不同組織脂肪代謝酶活性與肌內脂肪含量的相關性分析
4.4 肌內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
4.4.1 肌內脂肪含量的發(fā)育性變化
4.4.2 脂肪酸組成的發(fā)育性變化
4.4.3 肌內脂肪含量與脂肪酸組成的相關性
4.5 肌肉組織中 MDH、LPL 基因表達
4.5.1 MDH 基因表達與肌內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的關系
4.5.2 LPL 基因表達與肌內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的關系
5 結論
參考文獻
附圖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獲得的獎勵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同形態(tài)錳對肉仔雞脂肪代謝關鍵酶活性及其基因表達的影響[J]. 王美玲,陳仲建,呂林,張麗陽,羅緒剛.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1(18)
[2]長白山野豬與吉林本地黑豬雜交后代屠宰性能的初步研究[J]. 朱洪強,毛之夏,左璐雅,鄭秀紅,周紅英,徐吉鳳.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10(04)
[3]日糧能量水平對肥育豬肌內脂肪含量、肌內和皮下脂肪組織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 徐海軍,都文,李亞君,湯文杰,劉志強,譚碧娥,孔祥峰,黃瑞林,劉玉蘭,印遇龍. 畜牧獸醫(yī)學報. 2009(07)
[4]野豬種源生態(tài)與雜交利用的研究進展[J]. 孫博興,趙志輝,郭淑艷. 四川動物. 2009(01)
[5]長白山野豬雜交利用現(xiàn)狀和發(fā)展對策[J]. 李娜,金鑫,李兆華,趙曉東,張樹敏. 吉林農業(yè)科學. 2008(06)
[6]飼糧營養(yǎng)水平對豬血液生化指標、背最長肌IMF含量及LPLmRNA表達量的影響[J]. 廉紅霞,盧德勛,高民. 中國飼料. 2008(05)
[7]萊蕪黑豬高繁基因的多態(tài)性及其對產仔數(shù)的影響[J]. 王繼英,武英,張大龍,王懷中,郭建鳳,張印,王誠.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08(01)
[8]長白山野豬不同雜交組合生長性能和胴體品質的研究[J]. 張樹敏,李娜,金鑫,劉海燕,張嘉保. 中國畜牧雜志. 2007(11)
[9]不同雜交組合育肥豬胴體性能和肉品質的研究[J]. 郭建鳳,武英,呼紅梅,王繼英. 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07(03)
[10]我國野豬的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及注意問題[J]. 徐長軍. 當代畜牧. 2007(04)
碩士論文
[1]野萊F1代豬肉品品質研究[D]. 王憲龍.山東農業(yè)大學 2011
[2]不同飼糧營養(yǎng)水平下榮昌豬和DLY豬脂肪(酸)代謝關鍵酶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研究[D]. 宋慶文.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07
[3]萊蕪豬肌內脂肪沉積的生物化學和組織形態(tài)學研究[D]. 楊海玲.山東農業(yè)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641940
【文章來源】: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豬肉品質研究進展
1.2 豬的脂肪代謝特點
1.3 豬肌內脂肪的發(fā)育規(guī)律和研究現(xiàn)狀
1.4 豬肉脂肪酸研究進展
1.4.1 脂肪酸的組成
1.4.2 脂肪酸的含量
1.4.3 脂肪酸與豬肉營養(yǎng)的關系
1.4.4 脂肪酸的測定方法
1.5 脂肪代謝酶活性的研究現(xiàn)狀
1.5.1 脂肪合成關鍵酶的研究進展
1.5.2 脂肪的降解和運輸中的關鍵酶研究進展
1.5.2.1 激素敏感脂酶
1.5.2.2 脂蛋白脂酶
1.6 長白山野豬的研究進展
1.6.1 長白山野豬的生存環(huán)境及生長性能
1.6.2 長白山野豬的分布及飼養(yǎng)現(xiàn)狀
1.6.3 野豬所具有的優(yōu)勢
1.6.4 長白山野豬與家豬的雜交現(xiàn)狀
1.7 萊蕪豬研究概述
1.8 本研究的內容、目的和意義
2 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材料
2.1.1 試驗豬選擇與分組
2.1.2 試驗豬的飼養(yǎng)管理
2.1.3 試驗樣品的采集
2.1.4 營養(yǎng)水平設計及飼糧
2.1.5 試驗儀器
2.1.6 試驗試劑
2.2 試驗方法
2.2.1 胴體品質、肉質性狀和組織學性狀測定
2.2.2 肌內脂肪含量的測定
2.2.3 肌內脂肪酸組成的測定
2.2 4 脂肪代謝酶活性的測定
2.2.4.1 FAS 活性測定
2.2.4.2 MDH 活性測定
2.2.4.3 ICDH 活性測定
2.2.4.4 LPL 活性測定
2.2.4.5 HSL 活性測定
2.2.5 MDH 和 LPL 表達量的測定
2.2.5.1 引物設計及合成
2.2.5.2 總 RNA 的提取、純化與質量檢測方法
2.2.5.3 反轉錄
2.2.5.4 熒光定量 RT-PCR 反應及電泳檢測
2.2.6 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
3.1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的胴體品質
3.2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的氨基酸組成
3.3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的肉質性狀及組織學性狀
3.4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肌內脂肪含量的發(fā)育性變化
3.5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肌內脂肪脂肪酸組成的發(fā)育性變化
3.6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脂肪代謝酶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
3.6.1 脂肪合成酶的發(fā)育性變化
3.6.2 脂肪分解運輸酶的發(fā)育性變化
3.7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 MDH 和 LPL mRNA 表達的發(fā)育性變化
3.8 各組織脂肪代謝酶活性與肌內脂肪含量的相關性分析
3.8.1 不同組織中脂肪合成酶與肌內脂肪含量的相關
3.8.2 不同組織中脂肪分解酶與肌內脂肪含量的相關
3.9 野萊 F1 豬和長×大白豬肌肉 MDH mRNA、LPL mRNA 表達與肌內脂肪含量及PUFA:SFA 三者之間的相關性
4 討論
4.1 兩種豬的胴體品質及肉質性狀
4.2 兩種豬的氨基酸組成
4.3 不同組織中脂肪代謝酶活性
4.3.1 不同組織中 FAS 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
4.3.2 不同組織中 MDH、ICDH 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
4.3.3 不同組織中 HSL 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
4.3.4 不同組織中 LPL 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
4.3.5 不同組織脂肪代謝酶活性與肌內脂肪含量的相關性分析
4.4 肌內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
4.4.1 肌內脂肪含量的發(fā)育性變化
4.4.2 脂肪酸組成的發(fā)育性變化
4.4.3 肌內脂肪含量與脂肪酸組成的相關性
4.5 肌肉組織中 MDH、LPL 基因表達
4.5.1 MDH 基因表達與肌內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的關系
4.5.2 LPL 基因表達與肌內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的關系
5 結論
參考文獻
附圖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獲得的獎勵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同形態(tài)錳對肉仔雞脂肪代謝關鍵酶活性及其基因表達的影響[J]. 王美玲,陳仲建,呂林,張麗陽,羅緒剛.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1(18)
[2]長白山野豬與吉林本地黑豬雜交后代屠宰性能的初步研究[J]. 朱洪強,毛之夏,左璐雅,鄭秀紅,周紅英,徐吉鳳.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10(04)
[3]日糧能量水平對肥育豬肌內脂肪含量、肌內和皮下脂肪組織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 徐海軍,都文,李亞君,湯文杰,劉志強,譚碧娥,孔祥峰,黃瑞林,劉玉蘭,印遇龍. 畜牧獸醫(yī)學報. 2009(07)
[4]野豬種源生態(tài)與雜交利用的研究進展[J]. 孫博興,趙志輝,郭淑艷. 四川動物. 2009(01)
[5]長白山野豬雜交利用現(xiàn)狀和發(fā)展對策[J]. 李娜,金鑫,李兆華,趙曉東,張樹敏. 吉林農業(yè)科學. 2008(06)
[6]飼糧營養(yǎng)水平對豬血液生化指標、背最長肌IMF含量及LPLmRNA表達量的影響[J]. 廉紅霞,盧德勛,高民. 中國飼料. 2008(05)
[7]萊蕪黑豬高繁基因的多態(tài)性及其對產仔數(shù)的影響[J]. 王繼英,武英,張大龍,王懷中,郭建鳳,張印,王誠.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08(01)
[8]長白山野豬不同雜交組合生長性能和胴體品質的研究[J]. 張樹敏,李娜,金鑫,劉海燕,張嘉保. 中國畜牧雜志. 2007(11)
[9]不同雜交組合育肥豬胴體性能和肉品質的研究[J]. 郭建鳳,武英,呼紅梅,王繼英. 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07(03)
[10]我國野豬的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及注意問題[J]. 徐長軍. 當代畜牧. 2007(04)
碩士論文
[1]野萊F1代豬肉品品質研究[D]. 王憲龍.山東農業(yè)大學 2011
[2]不同飼糧營養(yǎng)水平下榮昌豬和DLY豬脂肪(酸)代謝關鍵酶活性的發(fā)育性變化研究[D]. 宋慶文.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07
[3]萊蕪豬肌內脂肪沉積的生物化學和組織形態(tài)學研究[D]. 楊海玲.山東農業(yè)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6419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36419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