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霉素熒光偏振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
【學位單位】:河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S859.84;O657.3
【部分圖文】:
圖 1-1 熒光偏振檢測原理圖Fig. 1-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FPIA.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了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兩面性,不合理會產生藥物殘留,進而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應嚴格按照其限量進行,并注意休藥期。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在利益的驅使下,超限量使用的情況仍在,這就要求相關監(jiān)管部門加大對抗生素類藥物殘留的監(jiān)測力度。所以為了監(jiān)管部門進對食品中新霉素殘留進行快速精準監(jiān)測,確保食品安全性,為廣費者提供健康保障,建立完善的快速高效靈敏的新霉素的檢測技術已刻不。在眾多檢測方法中,微生物法可通過半定量篩選實驗對食物中的獸藥殘留分析,但無法定量;薄層色譜法可分離多種物質、成本低,但其結果易受主素影響;高效液相色譜在藥代動力學研究和其它調查研究中提供所需要的特和靈敏度,但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和熟練的操作人員;快速的酶聯(lián)免疫在精
算其抑制率 B/B0(B0:新霉素濃度為 0 時的 OD450,B:新霉素其50),以 B/B0的結果為縱坐標,以新霉素質量濃度(ng/mL)的對,繪制新霉素對小鼠多抗血清的抑制曲線,根據繪制的標準曲線推,計算多抗血清對新霉素 50%的抑制濃度(IC50),以其來衡量多度。結果與分析新霉素人工抗原的鑒定結果1)紫外掃描鑒定結果用 U-3000 紫外掃描儀對 BSA、NEO-BSA、OVA、NEO-OVA 進 波長掃描。由圖 2-1、圖 2-2 可以看出 BSA、OVA 特征吸收峰在 物 NEO-BSA、NEO-OVA 在 268nm 處出現(xiàn)最大吸收峰,與 BSA 最移,初步證明偶聯(lián)成功。
圖 2-2 OVA、NEO-OVA 紫外掃描光譜Fig. 2-2 The UV scanning spectrum of OVA、NEO-OVASDS-PAGE 凝膠電泳鑒定 2-3 可知,NEO-BSA 的泳動速度小于 BSA,而且有較明顯 BSA 的分子量小于 NEO-BSA,初步證明 NEO 與 BSA 偶聯(lián)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若宓;;用熒光偏振技術對食用油進行分類的方法探究[J];中國食品;2018年08期
2 王玉玲;柴銘駿;劉紅梅;;應用熒光偏振檢測方法對出口牛進行布氏桿菌病檢測[J];中國動物檢疫;2012年05期
3 曾偉成,楊輝,蔡欽榕,羅友華,黃亦琦;虎杖鞣質的熒光偏振分析[J];海峽藥學;2002年06期
4 ;熒光偏振法──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一種新工具[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1997年02期
5 張寶棣,王繼波,劉玉蘭;熒光偏振法測定熒光素鈉熒光壽命的研究[J];青島醫(yī)學院學報;1992年02期
6 張寶棣,王繼波,劉玉蘭;熒光偏振法測定熒光素的熒光壽命的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1993年06期
7 陸明廉;;熒光偏振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1988年04期
8 陳連春,唐樹延,徐敘瑢;凝聚相中葉綠素A熒光偏振光譜線型分析[J];發(fā)光學報;1989年01期
9 葛蘭波,何樹莊,朱秀英;應用多用途熒光偏振免疫分析儀測定腦出血患者血清氫可的松水平的觀察[J];哈爾濱醫(yī)藥;1989年03期
10 郭金雪;周鈞;;熒光偏振法研究膠束增溶現(xiàn)象[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唐建設;有機磷農藥熒光偏振及多殘留免疫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2 杜金艷;CdTe納米結構零維/一維間的快速轉化及熒光偏振傳感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4年
3 李軍峰;基于熒光調控的稀土共軛高分子的合成與性質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4 劉克昌;鄰酰氨基苯甲酰肼(胺)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同大分子蛋白的相互親和作用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6年
5 尹斌成;基于功能核酸為敏感元件的分析生物技術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6 亓亮;基于納米粒子的配體—核酸大分子相互作用熒光分析方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麗軍;核酸信號放大技術及G-四鏈體在生物傳感中的研究應用[D];廣西師范大學;2016年
2 王莉;寵物大腸桿菌、耶爾森菌和空腸彎曲菌熒光偏振抗體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8年
3 阮萍;金槍魚罐頭中雙酚類化合物熒光偏振檢測方法的建立[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8年
4 劉小潛;基于納米材料和酶信號放大的新型熒光偏振適體傳感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年
5 張智慧;新型抗腫瘤藥物的篩選及活性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6 高月;新霉素熒光偏振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D];河南科技大學;2017年
7 胡文波;熒光偏振免疫分析儀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5年
8 李鵬;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在布氏菌檢測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9 楊陽;肺癌組織中EGFR 19、21外顯子基因突變豐度的熒光偏振檢測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年
10 史文穎;類水滑石作為菠蘿蛋白酶的分子容器研究及水滑石層間分子取向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789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287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