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荒漠草原植被根際與非根際土壤養(yǎng)分及碳庫管理指數特征
[Abstract]:Soil nutrients, total carbon (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Cr) and soil nutrients in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urface (0~5cm), subsurface layer (5~10cm) and deep layer (10~15cm) of main vegetation in Ningxia desert steppe restoration project, Caragana korshinskii, Artemisia mongolica, Stipa breviflora and Artemisia mongolica wer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organic carbon (active organic carbon,CA), carbon pool index (carbon pool index,CPI) and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soil nutrient and CPMI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nutrient content of cultivated soil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and the rhizosphere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non-rhizosphere.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AK) content in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layer of Caragana korshinskii community was 130.81 and 111.96 mg / kg,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subsurface layer and the deep layer, 6.87% 31.65 mg / kg and 23.57% 61.44 mg / kg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bsurface layer and deep layer, respective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he rhizosphere layer, subsurface layer and deep layer were 18.84% 35.55 and 48.63 mg / kg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rhizosphere soil, respectively. It showed special "fertilizer island" aggregation effect in desert steppe,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communities (P0.05). 4)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r) content of cultivated soils was within the range of 2.09~17.11g/kg, and the soil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CPMI)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rhizosphe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r and CA in vertical profile was similar. Caragana korshinskii and Caragana mongolica community increased their carbon pool activity by 38.41% and 29.54%,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subsurface layer. The carbon pool activity of Caragana korshinskii was shown as Stipa mongolica among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oil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and soil carbon pool quality,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oil carbon sink function in desert steppe. 3) CPMI in desert steppe soil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nutrient content (P0.05), pH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r,CA,CPI and CPMI (P0.05),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661 and -0.410,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with other soil nutrient indexes (P0.05; P0.01), soil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potassium (K) promoted the turnover rate of soil carbon pool,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oil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CPMI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index to evaluate soil quality and soil management measures.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西北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與重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tài)恢復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西部生態(tài)與生物資源開發(fā)聯合研究中心;寧夏大學科學技術處;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641004,31460123) 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GIP2017004)資助
【分類號】:S8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積民;金晶煒;田瑛;李偉;張義;高陽;;寧夏森林植被及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6年13期
2 孫小麗;康薩如拉;張慶;常昌明;馬文靜;牛建明;;荒漠草原物種多樣性、生產力與氣候因子和土壤養(yǎng)分之間關系的研究[J];草業(yè)學報;2015年12期
3 宋小艷;張丹桔;張健;李建平;紀托未;歐江;胡相偉;;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窗對土壤不同形態(tài)活性有機碳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5年16期
4 吳崇書;章明奎;;長期不同施肥對茶園土壤碳氮磷構成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5年03期
5 溫延臣;李燕青;袁亮;李娟;李偉;林治安;趙秉強;;長期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特征綜合評價方法[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5年07期
6 胡乃娟;韓新忠;楊敏芳;張政文;卞新民;朱利群;;秸稈還田對稻麥輪作農田活性有機碳組分含量、酶活性及產量的短期效應[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5年02期
7 張文娟;廖洪凱;龍健;李娟;劉靈飛;;種植花椒對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土壤有機碳礦化及活性有機碳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3期
8 李學斌;樊瑞霞;劉學東;;中國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及碳過程研究進展[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4年11期
9 楊陽;劉秉儒;宋乃平;楊新國;;人工檸條灌叢密度對荒漠草原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4年05期
10 李銀坤;陳敏鵬;梅旭榮;夏旭;郭文忠;李昊儒;郝衛(wèi)平;;土壤水分和氮添加對華北平原高產農田有機碳礦化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4年1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鮮花;陳愛萍;朱進忠;李海琪;;天山北坡不同區(qū)域及海拔對天然草地鴨茅群落物種種間關系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7年08期
2 迪利夏提·哈斯木;阿馬努拉·依明尼亞孜;麥爾耶姆古麗·阿布都瓦力;帕爾哈提·阿布都克日木;;草原毒害草醉馬草果實的傳播特性[J];種子;2017年06期
3 張美艷;劉彥培;張英俊;袁福錦;鐘聲;薛世明;;外源硅對鋁脅迫下鴨茅形態(tài)構建和植株體內鋁積累的影響[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7年05期
4 朱習雯;靳瑰麗;萬江春;魏秀紅;王惠寧;;發(fā)酵抑制劑對青貯醉馬芨芨草脫毒效果的影響評價[J];中國草地學報;2017年03期
5 金少紅;劉彤;龐曉攀;于成;郭正剛;;高原鼠兔干擾對青海湖流域高山嵩草草甸植物多樣性及地上生物量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7年05期
6 孔楊云;于應文;侯扶江;;牦牛糞沉積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種間關聯研究[J];草業(yè)學報;2017年03期
7 康海軍;王偉;徐成體;;青海省格爾木地區(qū)紫花針茅+雜類草草地的種間關聯性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7年03期
8 劉國輝;;刈割高度對高寒沼澤濕地植被再生影響的研究[J];青海草業(yè);2016年04期
9 朱習雯;靳瑰麗;萬江春;魏秀紅;古麗夏依爾·阿克;;醉馬草有毒生物堿降解方法的研究[J];新疆農業(yè)科學;2016年12期
10 吳艷玲;呂世杰;劉紅梅;衛(wèi)智軍;;不同放牧強度對短花針茅草原植物種群種間關系的影響[J];生態(tài)科學;2016年06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世杰;劉紅梅;吳艷玲;衛(wèi)智軍;聶雨芊;;放牧對短花針茅荒漠草原建群種與優(yōu)勢種空間分布關系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4年12期
2 賈婷婷;毛亮;郭正剛;;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植物生態(tài)位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4年04期
3 李潮;謝應忠;許冬梅;李俠;;寧夏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種間關系[J];草業(yè)科學;2013年11期
4 張雪妮;呂光輝;楊曉東;貢璐;秦璐;何學敏;劉昊奇;;基于鹽分梯度的荒漠植物多樣性與群落、種間聯接響應[J];生態(tài)學報;2013年18期
5 希吉日塔娜;呂世杰;衛(wèi)智軍;劉紅梅;孫士賢;吳艷玲;;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針茅荒漠草原植物種群作用和種間關系分析[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3年06期
6 張晶晶;許冬梅;;寧夏荒漠草原不同封育年限優(yōu)勢種群的生態(tài)位特征[J];草地學報;2013年01期
7 方楷;宋乃平;魏樂;安慧;;不同放牧制度對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及種間關系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2年05期
8 汲文憲;陳麗華;郭峰;卞西陳;王鵬;;北溝林場天然次生林主要喬木樹種種間關系分析[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9期
9 房飛;胡玉昆;張偉;公延明;柳妍妍;楊秀娟;;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種間關系的數量分析[J];生態(tài)學報;2012年06期
10 方楷;宋乃平;安慧;魏樂;;寧夏鹽池荒漠草原植被的數量分類和排序[J];生態(tài)學雜志;2011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鋒,楊新泉,李振聲;植物高效利用土壤養(yǎng)分潛力和土壤環(huán)境良性循環(huán)——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完成情況總結[J];中國基礎科學;2001年07期
2 宋愛萍,魏海勤;從晉中果園土壤養(yǎng)分調查看平衡施肥的必要性[J];太原科技;2004年03期
3 劉全友,童依平;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壤養(yǎng)分的關系——以內蒙古自治區(qū)多倫縣為例[J];第四紀研究;2005年01期
4 蘇永紅;馮起;劉蔚;朱高峰;司建華;張艷武;常宗強;;額濟納三角洲土壤養(yǎng)分特征分析[J];干旱區(qū)研究;2006年01期
5 袁福香;朱其文;吳鋒;周淑香;;吉林省土壤養(yǎng)分監(jiān)測結果初報[J];吉林氣象;2006年02期
6 張春艷;徐子剛;李子勇;李希政;成文革;;不同退化草場土壤養(yǎng)分分析的研究[J];北京農業(yè);2007年18期
7 宋斌;王強;蔡紅兵;;陽城縣果園土壤養(yǎng)分調查分析及改進措施[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7年18期
8 鄧艷;蔣忠誠;羅為群;祈曉凡;覃星銘;;典型巖溶區(qū)植被恢復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地球與環(huán)境;2010年01期
9 李啟權;王昌全;張文江;余勇;李冰;楊娟;白根川;蔡艷;;基于神經網絡模型和地統(tǒng)計學方法的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預測[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年02期
10 李志國;張過師;劉毅;萬開元;張潤花;陳防;;湖北省主要城市園林綠地土壤養(yǎng)分評價[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國安;項建軍;袁全;;分散經營模式下的土壤養(yǎng)分的精準管理研究[A];中國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紅裔;張野;趙迪;吳錫欣;;基于神經網絡多模型的土壤養(yǎng)分肥力評價[A];中國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馬友華;胡勤遠;賈盛寧;梁紅霞;黃界潁;張自立;;安徽省土壤養(yǎng)分和肥料信息系統(tǒng)研究[A];第八屆全國青年土壤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4 邢竹;李春杰;郭建華;王貴政;;土壤養(yǎng)分信息系統(tǒng)在平衡施肥中的應用(摘要)[A];中國地壤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文集(面向農業(yè)與環(huán)境的土壤科學專題篇)[C];2004年
5 鄭小佳;鄧良基;張世熔;張春;黃成毅;茍曦;;川中丘陵區(qū)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養(yǎng)分特征研究[A];慶祝中國土壤學會成立60周年?痆C];2005年
6 賈小紅;高如泰;任慧勤;陳清;黃元仿;梁金鳳;;種植結構變化對菜地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以北京市平谷區(qū)為例[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中)[C];2008年
7 張淑娟;王鳳花;張海紅;趙華民;;基于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土壤養(yǎng)分檢測方法[A];紀念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成立30周年暨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CSAE 2009)論文集[C];2009年
8 武繼承;龔子同;鄭惠玲;薛毅芳;;土壤養(yǎng)分變化特征與土壤保護研究[A];中國地壤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文集(面向農業(yè)與環(huán)境的土壤科學專題篇)[C];2004年
9 張琳;張鳳榮;呂貽忠;孔祥斌;王茹;;大城市郊區(qū)耕地集約利用程度變化趨勢及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以北京市大興區(qū)為例[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中)[C];2008年
10 李鑫鑫;王學奎;王沫;涂代群;牟來明;徐澤剛;宋慧潔;;稻連輪作區(qū)水稻土壤養(yǎng)分與微生物數量分析[A];全國第9屆天然藥物資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華凌;氣候變化可導致土壤養(yǎng)分失衡[N];科技日報;2013年
2 高科;土壤養(yǎng)分測試儀[N];河北科技報;2001年
3 記者 趙紅梅;“土壤養(yǎng)分管理與平衡施肥”讓農民畝增收近200元[N];河北日報;2006年
4 通訊員 伍軍邋彭建國;塔西南與喀什合作研究土壤養(yǎng)分[N];中國石油報;2008年
5 趙強;土壤養(yǎng)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報;2004年
6 通訊員 徐翔 何宜坦 記者 劉偉;全村農田吃上“營養(yǎng)配餐”[N];連云港日報;2006年
7 通訊員 姜曉平;磴口土壤養(yǎng)分含量逐年上升[N];巴彥淖爾日報(漢);2010年
8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金繼運 研究員;以分區(qū)土壤養(yǎng)分管理實現產業(yè)化[N];中華合作時報;2005年
9 馮國明;蔬菜合理輪種 降害增肥減病[N];中華合作時報;2006年
10 李青 何人;蔬菜栽培“一聽五看”[N];山西科技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芬;陜西省土壤養(yǎng)分與肥料資源利用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2 趙業(yè)婷;基于GIS的陜西省關中地區(qū)耕地土壤養(yǎng)分空間特征及其變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3 趙月玲;精準作業(yè)區(qū)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時空變異規(guī)律及肥力評價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陳航;吉林省中部黑土區(qū)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異規(guī)律及精準管理區(qū)劃分的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5年
5 徐麗華;土壤養(yǎng)分預測方法的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6 劉雪梅;基于可見近紅外光譜檢測土壤養(yǎng)分及儀器開發(fā)[D];東華大學;2014年
7 姜城;不同經營體制下土壤養(yǎng)分空間變異規(guī)律及管理技術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0年
8 許紅衛(wèi);田間土壤養(yǎng)分與作物產量的時空變異及其相關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9 李瑞;規(guī)模經營條件下土壤養(yǎng)分精準管理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6年
10 王紅娟;我國北方糧食主產區(qū)土壤養(yǎng)分分布特征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重潔;山西省耕地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及其與地貌禾口土壤的相關性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王紫如;植物在土壤肥力演替中的貢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3 張惠;典型綠茶茶園土壤養(yǎng)分和重金屬的空間變異特性分析及肥力質量評價[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4 羅博;昌都地區(qū)“老五縣”農業(yè)土壤養(yǎng)分特征及綜合評價[D];西南大學;2015年
5 譚春薦;保護性耕作對坡耕地土壤養(yǎng)分維持及水蝕防控效應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6 趙映翠;宜君縣核桃經濟林地土壤養(yǎng)分調查與肥力綜合評價[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7 王倩;不同覆蓋模式對旱地蘋果園土壤養(yǎng)分、微生物和酶活性影響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8 員敏;榆林地區(qū)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異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9 馬樺薇;煤炭基地村莊復墾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10 崔丹娜;河北省西柏坡高速公路生態(tài)袋土壤變化與植被恢復情況分析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4170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241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