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鏈球菌2型環(huán)二腺苷酸(c-di-AMP)代謝相關基因的生物學功能研究
本文選題:豬鏈球菌2型 + 環(huán)二腺苷酸; 參考:《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
【摘要】:環(huán)二腺苷酸(cyclic diadenosine monophosphate,c-di-AMP)是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細菌第二信使分子,其在細菌內(nèi)的代謝受二腺苷酸環(huán)化酶(diadenylate cyclase,DAC)和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的調(diào)控。c-di-AMP參與調(diào)節(jié)多種生理功能,包括細菌的生長、細胞壁的代謝平衡以及細菌的致病力等。豬鏈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是一種重要的豬源病原菌,根據(jù)其莢膜抗原的不同,豬鏈球菌分為33個血清型(1~31、33以及1/2型),其中豬鏈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被公認為是毒力最強、臨床分離率最高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原菌,可致關節(jié)炎、心內(nèi)膜炎、腦膜炎、肺炎和敗血癥等。雖然SS2存在眾多毒力相關因子,但作為一種重要的細菌第二信使分子,c-di-AMP及其代謝基因在SS2中的存在情況及其可能發(fā)揮的生物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以SS2高致病性菌株HA9801作為研究對象,首次對c-di-AMP及其代謝相關基因及其對SS2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力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為了確認SS2中是否存在第二信使分子c-di-AMP,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對SS2 HA9801細胞內(nèi)容物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在與c-di-AMP標準品相同滯留時間處出現(xiàn)一個疑似峰,分離該物質(zhì)并經(jīng)電噴霧電離質(zhì)譜(ESI-MS)分析,確認其為c-di-AMP,表明SS2 HA9801能夠合成c-di-AMP。進一步定量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SS2的生長,c-di-AMP在細菌細胞內(nèi)的含量略有升高,至對數(shù)生長中期后維持在一個較穩(wěn)定的水平。參考GenBank上公布的SS2菌株98HAH33的基因組序列(NC_009443.1),基于生物信息學分析,發(fā)現(xiàn)SS2中存在可能與c-di-AMP代謝相關的二腺苷酸環(huán)化酶基因(dacA)和水解酶基因(gdpP)。以SS2 HA9801菌株基因組為模板,克隆并分析了預測基因,結果發(fā)現(xiàn)dacA基因編碼一個283 aa的蛋白質(zhì),含3個跨膜區(qū)和一個具有環(huán)化酶活性的DisA_N結構域。gdpP基因編碼一個654 aa的蛋白質(zhì),含有兩個在GdpP同源蛋白中保守的跨膜結構域:PAS結構域和對水解c-di-amp發(fā)揮關鍵作用的dhh/dhha1結構域。兩個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與其它革蘭氏陽性菌中的daca和gdpp蛋白具有較高的同源性。此外,共轉錄分析結果顯示daca和gdpp分別與其下游基因處于同一轉錄單位。為了揭示預測基因的功能,表達并純化了daca蛋白和gdpp蛋白。經(jīng)hplc和esi-ms分析顯示,重組蛋白daca99-283在體外可以催化atp生成c-di-amp,其活性依賴于二價陽離子的存在,在mg2+存在的情況下活性較強。重組蛋白gdpp可在體外水解c-di-amp生成papa,而mn2+是其發(fā)揮作用的最適金屬陽離子。堿性環(huán)境較酸性環(huán)境更適合兩個蛋白的酶活性發(fā)揮。通過定點突變和分段表達等研究發(fā)現(xiàn),rhr和dga基序是daca的活性相關位點,其中rhr是atp結合位點;dhh/dhha1是gdpp發(fā)揮水解c-di-amp活性的結構域。為了進一步研究c-di-amp及其代謝基因在ss2中發(fā)揮的生物學作用,基于同源重組技術,構建了daca以及gdpp基因的缺失突變株。為了不影響各自下游基因的轉錄,采用了只破壞閱讀框的不完全敲除(in-frame)技術。經(jīng)組合pcr等方法的確認,最終獲得了gdppin-frame缺失突變株,但是未能獲得daca缺失突變株,究其原因,可能由于daca是ss2生長所必須的基因。此外,經(jīng)pcr擴增獲得包含上游啟動子的gdpp基因,并克隆至穿梭質(zhì)粒pset2s。將重組質(zhì)粒電轉化至gdpp缺失突變株,通過rt-pcr鑒定,獲得了gdpp功能代償互補株。為了揭示gdpp的生物學功能,分析了gdpp缺失對ss2表型和毒力的影響,結果顯示,gdpp的缺失導致ss2細胞內(nèi)c-di-amp含量升高約2倍,表明gdpp參與ss2細胞內(nèi)c-di-amp的代謝平衡。在相同培養(yǎng)條件下觀察野生株和gdpp缺失突變株的表型差異,結果顯示,光鏡下缺失株細菌聚集成簇,與野生株有明顯差異;掃描電鏡與透射電鏡觀察發(fā)現(xiàn)缺失突變株細胞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部分菌體有脹大現(xiàn)象。體外實驗顯示,與野生株相比,gdpp基因缺失株生長速率緩慢,對數(shù)期滯后;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增高1.86倍;培養(yǎng)上清的溶血活性降低;對hep-2細胞的黏附和侵入能力也分別下降了36.8%和57.0%。小鼠攻擊試驗結果顯示,gdpp基因缺失株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7.23×108cfu,高于野生株的3.00×107cfu,且小鼠感染缺失株后的存活率高于野生株;gdpp基因的缺失還使ss2ha9801在小鼠特定組織的定殖能力由5.0logcfu/g下降至3.9logcfu/g。此外,感染缺失株的小鼠,其腦、肺和脾臟組織的病理切片均顯示正常,而感染野生株的小鼠各組織臟器均發(fā)生嚴重的病理損傷。上述結果表明gdpP以及c-diAMP的代謝水平對SS2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力發(fā)揮著重要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為了揭示gdpP的缺失引起SS2諸多表型變化的原因,基于RNA-seq和熒光定量PCR技術,從轉錄水平比較了野生株和gdpP缺失株的基因表達差異。結果顯示,與野生株相比,gdpP缺失株共有214個基因的轉錄水平發(fā)生兩倍以上變化,其中105個基因的轉錄水平上調(diào),109個基因的轉錄水平下調(diào)。發(fā)生變化的基因涉及物質(zhì)代謝和轉運、蛋白質(zhì)合成與修飾以及毒力等幾大類,表明在SS2中c-di-AMP是一類參與全局調(diào)控功能的第二信使分子。為了進一步闡明c-di-AMP在SS2中發(fā)揮作用的具體機制,挖掘SS2中c-diAMP的結合蛋白非常關鍵。分別以枯草芽孢桿菌中具有c-di-AMP結合活性的cdi-AMP合成蛋白DisA和牛血清蛋白(BSA)作為陽性和陰性對照,建立了基于2'-AHC-c-di-AMP-agarose的分離c-di-AMP結合蛋白的方法,并采用該方法初步篩選了SS2 HA9801超聲破碎菌體中可與c-di-AMP結合的蛋白。經(jīng)SDS-PAGE檢測,共分離出11個清晰的蛋白帶,將蛋白酶解后,采用液相色譜與質(zhì)譜聯(lián)用(LC-MS/MS)技術分析序列,并經(jīng)NCBI Mascot database檢索,完成了相應蛋白的功能注釋,為深入研究c-di-AMP在SS2中發(fā)揮作用的具體機制奠定了基礎。綜上所述,本論文首次發(fā)現(xiàn)SS2存在c-di-AMP代謝相關基因,可調(diào)控c-diAMP的合成與分解。其中c-di-AMP分解蛋白基因gdpP的缺失對豬鏈球菌2型的多種生物表型、毒力以及代謝相關基因組轉錄具有顯著影響,提示c-di-AMP在SS2致病過程中發(fā)揮著全局性的調(diào)控作用。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852.61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鳳才,楊華富,胡曉抒,汪華,王廣和,宋亞軍,楊瑞馥;人源和豬源豬鏈球菌的同源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0年06期
2 唐文淵 ,Zygmunt Pejsak;豬鏈球菌是一種條件性病原菌[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05年04期
3 查紅波;2型豬鏈球菌研究進展[J];江西飼料;2005年04期
4 許青華;重新認識豬鏈球菌[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05年09期
5 劉華;喻華;周忠華;顏英俊;黃文方;;致生豬疫情的豬鏈球菌檢測結果分析[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年01期
6 崔正瀛;李學瑞;柳紀省;;2型豬鏈球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06年03期
7 白昀;覃倫;龍劍明;熊毅;覃芳蕓;朱偉;郭建剛;李華明;劉棋;;豬鏈球菌9型的分離與鑒定[J];上海畜牧獸醫(yī)通訊;2007年01期
8 王福貴;龍忠臣;王海鵬;;臨床分離豬鏈球菌的藥物敏感性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7年06期
9 覃芳蕓;陳磊;潘杰;熊毅;白昀;朱偉;郭建剛;李華明;劉棋;;豬鏈球菌1型的分離與鑒定[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7年09期
10 魯杏華;談志祥;何世成;劉道新;邱立新;范仲鑫;唐小明;鄭姣妹;;豬鏈球菌2型湖南株的分離與鑒定[J];中國獸醫(yī)雜志;200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聶小想;崔言順;沈志強;管宇;逄媛;劉吉山;王艷;;20株豬鏈球菌核糖體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A];首屆中國獸藥大會——獸醫(yī)生物制品學、獸醫(yī)微生物學學術論壇論文集(2008)[C];2008年
2 劉梅芬;吳志明;閆若潛;盛敏;趙明軍;拜廷陽;;豬鏈球菌種與9型豬鏈球菌二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小動物醫(yī)學分會第四次學術研討會、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獸醫(yī)外科學分會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C];2009年
3 劉梅芬;吳志明;閆若潛;盛敏;趙明軍;拜廷陽;;豬鏈球菌種與9型豬鏈球菌二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三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4 張安定;朱偉峰;胡攀;金梅林;;豬鏈球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A];第三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暨國家微生物資源平臺運行服務研討會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何孔旺;倪艷秀;王繼春;何家惠;王偉峰;楊瑛;陸承平;林繼煌;;豬鏈球菌2型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A];豬的重要傳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第五屆理事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暨防檢疫專業(yè)委員會第7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6 徐建國;鄭翰;葉長蕓;景懷琦;;豬鏈球菌的二階段致病機理假說[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熊毅;劉棋;覃芳蕓;朱偉;徐賢坤;付薇;;廣西豬鏈球菌2型流行病學研究[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臧瑩安;謝樂新;李家僑;龐木生;李淼;宋帥;李春玲;;表觀健康的豬肉攜帶豬鏈球菌的調(diào)查[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獸醫(yī)公共衛(wèi)生學分會第三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9 羅玲;徐滌平;劉澤文;鄭浩;汪宏才;;豬鏈球菌2型的研究進展[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第六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1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劉春生;徐耀輝;陳陸;楊霞;王新娟;高冬生;王永生;程海衛(wèi);劉春明;王川慶;;豬鏈球菌種及1、2、7型多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動物傳染病學分會第四次豬病防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曾星;快速豬鏈球菌檢測方法問世[N];中國國門時報;2005年
2 記者 姚雷 張穎;豬鏈球菌檢測將有據(jù)可依[N];中國國門時報;2005年
3 雒慶舉;可能對“豬鏈球菌”設險嗎[N];中國保險報;2005年
4 井 韋;把四天縮短為四小時[N];中國質(zhì)量報;2005年
5 菊 文;積極應對豬鏈球菌2型疫情[N];中國國門時報;2005年
6 記者 何成軍 見習記者 錢河山;豬鏈球菌疫情不足憂[N];甘肅經(jīng)濟日報;2005年
7 鄭靈巧;豬鏈球菌進犯人類告訴我們什么[N];健康報;2005年
8 北京地壇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蔡皓東;豬鏈球菌又到人間作孽[N];健康報;2005年
9 記者 原國鋒;豬鏈球菌快速檢測方法通過鑒定[N];人民日報;2005年
10 逸聞;豬鏈球菌序列變異導致毒力增加[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新月;2型豬鏈球菌無毒株的分離鑒定與比較基因組學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2 潘子豪;致仔豬腦膜炎新型豬鏈球菌的鑒定[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3 方麗華;豬鏈球菌2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與絲氨酸/蘇氨酸去磷酸酶Stp1影響細菌毒力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4 杜斌;豬鏈球菌2型環(huán)二腺苷酸(c-di-AMP)代謝相關基因的生物學功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5 高婷;tRNA修飾酶GidA調(diào)控豬鏈球菌的生長和致病性的機制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6 譚美芳;MsmK調(diào)控豬鏈球菌生長和致病性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7 魏子貢;豬鏈球菌流行病學及其生物被膜形成機理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李學瑞;豬鏈球菌防治新技術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1年
9 吳全忠;豬鏈球菌2型在模型動物豚鼠體內(nèi)的動態(tài)分布及基因免疫[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10 歐瑜;豬鏈球菌2型毒力相關蛋白的檢測及其基因片段的克隆與表達[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云;東北地區(qū)豬鏈球菌對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耐藥機制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2 趙煥燦;浙江省豬鏈球菌血清及分子流行病學調(diào)查[D];浙江大學;2010年
3 張靜;豬鏈球菌二氫硫辛酰胺脫氫酶的生物學功能初探及串聯(lián)蛋白的免疫保護評價[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4 岳修偉;上海部分地區(qū)豬鏈球菌2型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其耐藥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5 王巍;四川地區(qū)豬鏈球菌流行調(diào)查及其病原特性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6 劉人峰;豬鏈球菌基因SSU05_1000功能及豬鏈球菌2型抗吞噬機制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7 王丹;六種蟲媒病毒及豬鏈球菌2型檢測蛋白芯片的研制及應用[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8 談忠鳴;江蘇省豬鏈球菌血清2型菌株耐藥性與分子特征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9 孫亮;豬鏈球菌2型噬菌體裂解酶LyACCG的關鍵結構域及關鍵氨基酸位點鑒定[D];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10 楊寶玲;2型豬鏈球菌SSU05-0474蛋白的單克隆抗體制備及抗原表位鑒定[D];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0817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208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