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封和放牧對科爾沁沙質草地凈生態(tài)系統(tǒng)碳交換量的影響
本文選題:沙質草地 切入點:凈生態(tài)系統(tǒng)碳交換量 出處:《中國沙漠》2016年01期
【摘要】:利用箱式法對科爾沁地區(qū)圍封和放牧條件下的沙質草地凈生態(tài)系統(tǒng)碳交換量(NEE)進行研究,以探討圍封、放牧對NEE的影響。結果顯示:(1)圍封17年樣地的NEE顯著小于圍封22年樣地的,圍封22年樣地的顯著小于放牧樣地的(P0.01)。(2)在植物生長季內,圍封樣地總體表現出碳匯功能,放牧樣地表現出碳源功能。(3)從碳凈固定的量來看,圍封17年沙質草地的凈碳固定能力強于圍封22年的;而圍封22年比圍封17年的沙質草地的在凈碳固定方面持續(xù)的時間較長。(4)不同環(huán)境因子對不同處理NEE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其線性組合最大可解釋NEE的變異依次為圍封22年(39.5%)圍封17年(32.1%)放牧(21.2%)。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nclosure and grazing on NEE, the 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of sandy grassland in Horqin area was studied by box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E of the enclosed sample l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enclosed sample plot for 22 years and that of the herding sample l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razing sample land.) during the plant growth season, the enclosed sample land showed carbon sequestration function as a whole.According to the amount of carbon net fixation, the net carbon fixation ability of enclosed sandy grassland for 17 years was stronger than that for 22 years.However, the net carbon fixation of sandy grassland in 22 years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17 years. (4)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NE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as different.The variation of NEE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linear combination in order of 22 years (39.5%) and 17 years (32.1%) grazing.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
【基金】: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A05050406-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270501,41171414,1103Y511521)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1BAC07B02-04)
【分類號】:S8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岳廣陽;趙林;趙擁華;李元壽;;青藏高原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通量研究進展[J];冰川凍土;2010年01期
2 文海燕,趙哈林,傅華;開墾和封育年限對退化沙質草地土壤性狀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05年01期
3 王蕙;王輝;黃蓉;馬維偉;;不同封育管理對沙質草地土壤與植被特征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2年06期
4 李琪;薛紅喜;王云龍;胡正華;李潔;;土壤溫度和水分對克氏針茅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碳通量的影響初探[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年03期
5 鄭澤梅;于貴瑞;孫曉敏;曹廣民;王躍思;杜明遠;李俊;李英年;;渦度相關法和靜態(tài)箱/氣相色譜法在生態(tài)系統(tǒng)呼吸觀測中的比較[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敬剛;殷學永;趙登海;徐建國;蘇云;李新榮;;圍封條件下賀蘭山西坡植被恢復生態(tài)效益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35期
2 鞏杰;王玉川;謝余初;趙彩霞;;基于Meta-analysis的中國干旱半干旱區(qū)土地利用變化的土壤碳氮效應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4期
3 呂妍;張樹文;楊久春;;土地開墾年限對研究土地退化的作用——以吉林省鎮(zhèn)賚縣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3期
4 王杰;葉柏生;張世強;李靜;吳錦奎;周兆葉;;祁連山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CO_2通量變化特征[J];冰川凍土;2011年03期
5 殷振華;畢玉芬;李世玉;;休牧對云南退化山地草甸草群結構的影響[J];草地學報;2008年06期
6 李熙波;楊玉盛;曾宏達;謝錦升;朱寧;;城市草坪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吸存研究進展[J];草原與草坪;2009年03期
7 殷振華;畢玉芬;李世玉;;封育對云南退化山地草甸植物種類及蓋度的影響[J];草業(yè)科學;2008年12期
8 范燕敏;孫宗玖;武紅旗;劉秀梅;;封育對山地草地植被及土壤特性的影響[J];草業(yè)科學;2009年03期
9 張瑞強;高天明;劉鐵軍;;希拉穆仁修復退化草地水土流失水平觀測研究[J];草業(yè)科學;2010年03期
10 付友芳;于永強;黃耀;;2000-2007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草地土壤有機碳變化估計[J];草業(yè)科學;2011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顯瑞;楊樹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交換及其環(huán)境響應[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2 李東;基于CENTURY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模擬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3 王輝;瑪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驅動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4 張文軍;科爾沁沙地活沙障植被及土壤恢復效應的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5 單貴蓮;內蒙古錫林郭勒典型草原恢復演替研究與健康評價[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9年
6 頡鵬;河西綠洲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碳匯時空演變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09年
7 任曉旭;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監(jiān)測與評估方法學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2年
8 劉殿君;極端干旱區(qū)泡泡刺群落土壤呼吸對增雨的響應[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2年
9 袁帥;荒漠區(qū)嚙齒動物群落及其優(yōu)勢種對不同干擾的響應機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3年
10 宋丹;下遼河平原耕地土壤有機碳時空變化及固碳潛力估算[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耿紹波;河南西平楊樹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通量及其環(huán)境響應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2 汪婧;不同耕作措施對旱地農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1年
3 陶磊;太原盆地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4 曾朝旭;太原盆地冬小麥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水分利用效率與CO_2凈交換的關系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5 張舒;溫度和水分對中亞熱帶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呼吸的調控[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6 莫志鴻;北方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NPP、R_h和SOC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2年
7 李超;北亞熱帶次生櫟林碳收支與環(huán)境因子非對稱關系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8 王娟;不同耕作措施對豆麥雙序列輪作農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2年
9 阿木日吉日嘎拉;不同放牧強度對土壤呼吸速率及生態(tài)系統(tǒng)氣體交換的影響[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2年
10 翟明瑤;通遼市楊樹人工林碳儲量研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俊峰;王根緒;吳青柏;;青藏高原腹地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澤草甸生長季節(jié)CO_2排放通量及其主要環(huán)境控制因子研究[J];冰川凍土;2008年03期
2 李東,曹廣民,胡啟武,吳琴,李月梅,王迎紅;高寒灌叢草甸生態(tài)系統(tǒng)CO_2釋放的初步研究[J];草地學報;2005年02期
3 趙亮,徐世曉,伏玉玲,古松,李英年,王勤學,杜明遠,趙新全;積雪對藏北高寒草甸CO_2和水汽通量的影響[J];草地學報;2005年03期
4 張法偉;李紅琴;李英年;趙亮;;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態(tài)系統(tǒng)CO_2交換量的“轉折氣溫”(英文)[J];草業(yè)科學;2007年09期
5 常兆豐;韓福貴;仲生年;張應昌;李愛德;何芳蘭;柴成武;張錦春;;民勤荒漠草場植物群落自然更新和退化演替初探[J];草業(yè)科學;2008年08期
6 朱麗,郭繼勛,魯萍,朱湘寧;松嫩羊草草甸羊草、堿茅群落土壤酶活性比較研究[J];草業(yè)學報;2002年04期
7 曲國輝,郭繼勛;松嫩平原不同演替階段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關系[J];草業(yè)學報;2003年01期
8 單貴蓮;徐柱;寧發(fā);焦燕;;圍封年限對典型草原植被與土壤特征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09年02期
9 左萬慶;王玉輝;王風玉;師廣旭;;圍欄封育措施對退化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影響研究[J];草業(yè)學報;2009年03期
10 任繼周;梁天剛;林慧龍;馮琦勝;黃曉東;侯扶江;鄒德富;王,
本文編號:170262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170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