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發(fā)情周期中Ovn在輸卵管的表達及EGF對其表達的影響
本文關(guān)鍵詞:牦牛發(fā)情周期中Ovn在輸卵管的表達及EGF對其表達的影響 出處:《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牦牛 發(fā)情周期 輸卵管蛋白 表皮生長因子(EGF) 輸卵管上皮細胞 低氧誘導因子-1α(HIF-1α)
【摘要】:輸卵管蛋白(Ovn)具有促進受精和早期胚胎發(fā)育的作用,但有關(guān)Ovn分子特征及其在發(fā)情周期表達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RT-PCR法克隆了牦牛Ovn cDNA序列,并采用qRT-PCR和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了在卵泡期前期、卵泡期后期、黃體期前期及黃體期后期輸卵管傘部和壺腹部Ovn的表達差異,從基因和蛋白水平分析牦牛發(fā)情周期輸卵管中Ovn表達的變化。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對牦牛輸卵管上皮細胞體外培養(yǎng)中加入不同濃度的EGF,運用qRT-PCR檢測了Ovn、HIF-1α、Bcl-2和Bax mRNA的表達,從而探討了EGF對牦牛輸卵管上皮細胞分泌的調(diào)控作用。研究結(jié)果表明:(1)牦牛Ovn cDNA序列與黃牛(Bos taurus)和印度水牛(Bubalus bubalis)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氨基酸序列比對進化樹表明,牦牛Ovn與黃牛的同源性最高,達到99.1%;成功克隆出牦牛Ovn的cDNA序列,GenBank登錄號:KF303541。(2)卵泡期后期Ovn mRNA的表達最高,黃體期前期和黃體期后期表達依次減少,卵泡期前期階段相對表達量最低;蛋白免疫標記在卵泡期后期和黃體期前期階段較明顯,其他階段則減弱;壺腹部和傘部Ovn mRNA的表達差異不顯著。(3)原代牦牛輸卵管上皮細胞貼壁時間和生長比較慢,Ovn主要分布在細胞質(zhì)中;90%FBS+10%DMSO的凍存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方法。(4)牦牛輸卵管上皮細胞體外培養(yǎng)中添加EGF可提高輸卵管上皮細胞Ovn、HIF-1α和Bcl-2 mRNA的表達,降低Bax mRNA的表達,且其作用濃度具有劑量依賴性,最佳濃度為50 ng?m L-1。本研究得到了包含完整開放閱讀框的牦牛Ovn的cDNA序列,明確了發(fā)情周期中不同階段Ovn mRNA表達的差異性,并發(fā)現(xiàn)EGF可能是通過調(diào)控HIF-1α抑制輸卵管上皮細胞的凋亡、促進Ovn分泌。研究結(jié)果為進一步揭示EGF在輸卵管上皮細胞對卵母細胞成熟及早期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的作用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有助于牦牛胚胎體外發(fā)育技術(shù)改進。
【學位授予單位】: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823.8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融;潘陽陽;崔燕;樊江峰;何俊峰;余四九;;FSH促進牦牛輸卵管上皮細胞分泌輸卵管特異性糖蛋白的研究[J];獸類學報;2015年02期
2 蔡秀紅;黃貽濤;張子平;王藝磊;;缺氧誘導因子-1(HIF-1)及其在水生動物中的研究進展[J];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shù)學報;2014年01期
3 莊利利;吳俊波;胡德寶;蔡麗娟;張也;李鐘淑;方南洙;;輸卵管上皮細胞共培養(yǎng)對小鼠早期胚胎發(fā)育阻滯的影響[J];畜牧獸醫(yī)學報;2013年07期
4 孫偉;李喜和;郭繼彤;巴特爾;楊利國;;表皮生長因子對牛輸卵管上皮細胞生長、增殖和凋亡的影響[J];華北農(nóng)學報;2012年S1期
5 姚元慶;David Barlow;Ian Sargent;;缺氧誘導因子1和缺氧誘導因子2在人類著床前胚胎的表達[J];生殖醫(yī)學雜志;2006年04期
6 柳永蕾;宋現(xiàn)讓;;乏氧誘導因子結(jié)構(gòu)、表達及調(diào)控[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6年01期
7 洪欣,董宏彬,杜宏偉,尹昭云;低氧及低氧預(yù)處理時心肌細胞HIF-1α與凋亡相關(guān)蛋白表達的變化[J];中國應(yīng)用生理學雜志;2005年04期
8 ;Generation of cloned calve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somatic cell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4年05期
9 葉榮,陳學進,楊利國,郭憲,邢鳳英;昆明小鼠早期胚胎體外發(fā)育阻滯原因分析[J];中國獸醫(yī)學報;2004年04期
10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blastocyst by nuclear transfer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somatic cells in cattl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4年02期
,本文編號:13329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133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