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異常與臨床預后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5-08 18:06
本文關(guān)鍵詞:乙型肝炎病毒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異常與臨床預后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 探討乙型肝炎(乙肝)病毒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MYC、BCL2基因異常表達與臨床預后相關(guān)性。 方法: 42例初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男性26例,女性16例,中位年齡52歲(13~77);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17例,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25例,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應用FISH技術(shù)對所有患者的病理切片行MYC、BCL2基因檢測;分析乙型肝炎病毒陽性DLBCL患者的臨床預后與MYC、BCL2基因異常表達的相關(guān)性。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軟件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 1.基本臨床特征性別: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男:女為1.8:1.0,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男:女為1.5:1.0,兩組性別分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58)。年齡: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與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均以年齡≤60歲的患者為主,分別為82.4%和84.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1.000)。臨床分期: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與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均以中晚期患者為主,分別為64.7%和52.0%,兩組臨床分期無顯著差別(P=0.414)。 2.預后相關(guān)因素:IPI分層: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與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IPI≥3分的患者比例分別為41.2%及8.0%,兩組中高危/高;颊弑壤哂酗@著性差異(P=0.029);分子亞型: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non-GCB患者比例為70.6%,高于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52.0%),但差異無顯著性(P=0.228)。 3.MYC、BCL2基因異常: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MYC基因異常發(fā)生率為23.5%(4/17),BCL2基因異常發(fā)生率為29.4%(5/17),其中,MYC基因分離重排發(fā)生率為17.6%(3/17),基因缺失發(fā)生率為5.9%(1/17);BCL2基因分離重排發(fā)生率為23.5%(4/17),基因缺失發(fā)生率為5.9%(1/17)。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MYC基因異常發(fā)生率為16.0%(4/25),BCL2基因異常發(fā)生率為4.0%(1/25),其中,MYC基因分離重排發(fā)生率為12.0%(3/25),基因缺失發(fā)生率為4.0%(1/25),BCL2基因異常發(fā)生率為4.0%(1/25)。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MYC基因異;颊叩姆肿觼喰途鶠閚on-GCB,而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MYC基因異;颊叩姆肿觼喰途鶠镚CB。 4.生存分析:截至2015年3月,隨訪超過1年的患者共38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13例,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25例,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中位生存時間為39.5個月,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中位生存時間為53.7個月。乙型肝炎病毒陽性DLBCL的中位生存時間明顯短于乙型肝炎病毒陰性DLBCL患者,但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931)。 結(jié)論: 1.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患者臨床分期晚、IPI評分高、分子亞型以non-GCB為主。 2.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組MYC、BCL2基因異常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乙型肝炎病毒陰性組。 3.與伴MYC基因異常的乙型肝炎病毒陰性DLBCL不同,伴MYC基因異常的乙型肝炎病毒陽性DLBCL可能主要來源于non-GCB,提示MYC基因異常導致B細胞激活,可能與乙型肝炎病毒陽性DLBCL的發(fā)病機制相關(guān)。 4.乙型肝炎病毒陽性DLBCL患者生存期短、預后差,原因可能與其臨床分期晚、IPI評分高、分子亞型以non-GCB為主和MYC、BCL2基因異常發(fā)生率高有關(guān)。
【關(guān)鍵詞】: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 熒光原位雜交 乙肝病毒 MYC BCL2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12.62;R733.1
【目錄】: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3
- 英文縮略詞表13-14
- 第1章 緒論14-16
- 第2章 綜述16-27
- 2.1 彌漫大 B 細胞淋巴瘤16-18
- 2.2 彌漫大 B 細胞淋巴瘤分子亞型18-19
- 2.3 MYC 基因19-22
- 2.4 BCL2 基因22-23
- 2.5 我國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學23-24
- 2.6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彌漫大 B 細胞淋巴瘤24-25
- 2.7 間期熒光原位雜交技術(shù)25-27
- 第3章 材料與方法27-34
- 3.1 材料來源27
- 3.2 試劑與來源27-28
- 3.3 主要設備28-29
- 3.4 實驗方法29-31
- 3.4.1 制片29
- 3.4.2 脫蠟29
- 3.4.3 預處理29-30
- 3.4.4 蛋白酶處理30
- 3.4.5 PathVysio 共變性及洗脫流程30-31
- 3.5 MYC、BCL2 基因檢測結(jié)果判定31-33
- 3.6 彌漫大 B 細胞淋巴瘤預后相關(guān)因素33
- 3.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結(jié)果判定33
- 3.8 隨訪33
- 3.9 統(tǒng)計學方法33-34
- 第4章 結(jié)果34-42
- 4.1 臨床資料34-36
- 4.2 MYC、BCL2 基因異常表達36-37
- 4.2.1 乙型肝炎病毒陽性與陰性組 MYC、BCL2 基因表達36-37
- 4.2.2 乙型肝炎病毒陽性與陰性組基因異常與分子亞型分析37
- 4.3 生存分析37-41
- 4.3.1 乙型肝炎病毒陽性與陰性組總體生存分析37-38
- 4.3.2 MYC 基因異常表達與生存分析38-40
- 4.3.3 BCL2 基因異常表達與生存分析40-41
- 4.4 乙型肝炎病毒陽性與陰性組不良預后因素分析41-42
- 第5章 討論42-48
- 5.1 乙型肝炎病毒陽性彌漫大 B 細胞淋巴瘤臨床分期與預后42-43
- 5.2 乙型肝炎病毒陽性彌漫大 B 細胞淋巴瘤 IPI 與預后43-44
- 5.3 乙型肝炎病毒陽性彌漫大 B 細胞淋巴瘤 non-GCB 與預后44-45
- 5.4 乙型肝炎病毒陽性彌漫大 B 細胞淋巴瘤 MYC 基因與預后45-46
- 5.5 乙型肝炎病毒陽性彌漫大 B 細胞淋巴瘤 BCL2 基因與預后46
- 5.6 小結(jié)46-47
- 5.7 研究瞻望47-48
- 第6章 結(jié)論48-49
- 參考文獻49-56
- 作者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6-57
- 致謝5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嚴峰;;Bcl-6、P53蛋白、c-myc基因易位檢測在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1年02期
2 藺莉;張煦;崔杰;楊榮;姜俊峰;李志虎;;70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預后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1期
3 姜乃可;岑嶺;周民;盧緒章;晁紅穎;陳濤;;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中Bcl-2基因表達及t(14;18)易位的研究[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2年05期
4 李燕;楊明珍;;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免疫組化標記的預后意義及利妥昔單抗對其影響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14年02期
5 徐海燕;張鳳春;林玉梅;;198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臨床特征及預后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年11期
本文關(guān)鍵詞:乙型肝炎病毒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異常與臨床預后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16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516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