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結核磁共振成像150例的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6-12 02:44
目的分析脊柱結核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現(xiàn),探討MRI診斷脊柱結核的臨床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經臨床和/或手術病理證實的150例脊柱結核患者的MRI表現(xiàn)。結果 150例患者中最常見的發(fā)病部位是腰椎(72.0%),以相鄰雙椎體受累(68.7%)最多見。脊柱結核患者MRI表現(xiàn)為椎體及附件骨質破壞、骨髓水腫、信號異常,椎間盤形態(tài)改變、信號異常,椎旁膿腫形成,椎管內結構受壓等。共147例椎體及附件改變,43例椎間盤改變,114例見椎旁軟組織影,62例硬脊膜及脊髓受壓。結論 MRI能清晰顯示脊柱結核的椎體及附件、椎間盤、軟組織等各種改變,并能早期明確硬脊膜、脊髓受累范圍,對臨床早期診斷、鑒別診斷、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
【文章來源】:中國醫(yī)刊. 2020,55(09)
【文章頁數】:4 頁
【部分圖文】:
L1-3椎體骨質破壞,椎旁膿腫形成
L3-4椎前及椎后軟組織腫脹,骨髓水腫
脊柱結核是最常見的骨結核,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本研究納入150例脊柱結核病例,以>40~64年齡組[82例(54.7%)]最多見,其次為>64歲年齡組39例(26.0%),15~40歲年齡組29例(19.3%),與MIRSAEIDI等[5]的研究一致。150例脊柱結核患者中男性83例(55.4%),女性67例(44.6%)。脊柱結核最常發(fā)生于腰椎,其次為胸椎、胸腰椎、腰骶椎交界、頸椎等。本研究150例患者中,頸椎5例,胸椎23例,腰椎108例,胸腰椎7例,腰骶椎4例,頸胸椎1例,胸腰骶椎2例。結核桿菌通過血行途徑到達脊柱,最常見的途徑是Batson靜脈叢[6]。脊柱內的感染過程通常始于椎體的松質骨,經骨膜后延伸至椎間盤和椎體其他部位[7]。脊柱結核感染可導致骨質破壞、椎間隙狹窄或消失、膿腫形成、脊髓受壓、脊柱畸形等各種表現(xiàn)。脊柱結核發(fā)病較緩慢,臨床表現(xiàn)以受累椎體疼痛、活動受限多見,多伴有低熱、夜間盜汗、乏力、體重下降等癥狀,晚期可出現(xiàn)脊柱畸形和神經損害等并發(fā)癥。脊柱畸形以脊柱后凸、脊柱側彎多見;神經損害如硬脊囊、脊髓受壓可出現(xiàn)下肢震顫、無力,嚴重者可導致肢體癱瘓,在全球大部分地區(qū)結核病是非外傷性截癱最常見的原因[8]。本研究中14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36例有發(fā)熱、乏力、盜汗等結核中毒癥狀,14例下肢無力,1例癱瘓,8例后凸畸形,2例脊柱側彎。脊柱結核常累及相鄰2個椎體,單椎體和跳躍性病變是其不典型表現(xiàn)[9]。本研究中相鄰兩個椎體受累最多見(68.7%),單個椎體受累最少(4.7%),發(fā)現(xiàn)非連續(xù)性脊柱結核1例。圖4 L4、L5腰椎信號異常,周圍軟組織腫脹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多節(jié)段布魯菌性與結核性脊柱炎MRI特征分析[J]. 鄭歡露,郭輝,陳鷹,楊柳,李白艷. 臨床誤診誤治. 2019(06)
[2]觀察脊柱結核、轉移瘤的MRI影像學情況與診斷價值[J]. 姜慶,陳吉妍.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99)
[3]脊柱結核病理及影像學形態(tài)多樣性特征[J]. 楊海青,段洪. 實用骨科雜志. 2015(05)
[4]脊柱結核的MRI診斷價值(附40例報告)[J]. 黃光海,趙麗,林月.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4(03)
本文編號:3225789
【文章來源】:中國醫(yī)刊. 2020,55(09)
【文章頁數】:4 頁
【部分圖文】:
L1-3椎體骨質破壞,椎旁膿腫形成
L3-4椎前及椎后軟組織腫脹,骨髓水腫
脊柱結核是最常見的骨結核,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本研究納入150例脊柱結核病例,以>40~64年齡組[82例(54.7%)]最多見,其次為>64歲年齡組39例(26.0%),15~40歲年齡組29例(19.3%),與MIRSAEIDI等[5]的研究一致。150例脊柱結核患者中男性83例(55.4%),女性67例(44.6%)。脊柱結核最常發(fā)生于腰椎,其次為胸椎、胸腰椎、腰骶椎交界、頸椎等。本研究150例患者中,頸椎5例,胸椎23例,腰椎108例,胸腰椎7例,腰骶椎4例,頸胸椎1例,胸腰骶椎2例。結核桿菌通過血行途徑到達脊柱,最常見的途徑是Batson靜脈叢[6]。脊柱內的感染過程通常始于椎體的松質骨,經骨膜后延伸至椎間盤和椎體其他部位[7]。脊柱結核感染可導致骨質破壞、椎間隙狹窄或消失、膿腫形成、脊髓受壓、脊柱畸形等各種表現(xiàn)。脊柱結核發(fā)病較緩慢,臨床表現(xiàn)以受累椎體疼痛、活動受限多見,多伴有低熱、夜間盜汗、乏力、體重下降等癥狀,晚期可出現(xiàn)脊柱畸形和神經損害等并發(fā)癥。脊柱畸形以脊柱后凸、脊柱側彎多見;神經損害如硬脊囊、脊髓受壓可出現(xiàn)下肢震顫、無力,嚴重者可導致肢體癱瘓,在全球大部分地區(qū)結核病是非外傷性截癱最常見的原因[8]。本研究中14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36例有發(fā)熱、乏力、盜汗等結核中毒癥狀,14例下肢無力,1例癱瘓,8例后凸畸形,2例脊柱側彎。脊柱結核常累及相鄰2個椎體,單椎體和跳躍性病變是其不典型表現(xiàn)[9]。本研究中相鄰兩個椎體受累最多見(68.7%),單個椎體受累最少(4.7%),發(fā)現(xiàn)非連續(xù)性脊柱結核1例。圖4 L4、L5腰椎信號異常,周圍軟組織腫脹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多節(jié)段布魯菌性與結核性脊柱炎MRI特征分析[J]. 鄭歡露,郭輝,陳鷹,楊柳,李白艷. 臨床誤診誤治. 2019(06)
[2]觀察脊柱結核、轉移瘤的MRI影像學情況與診斷價值[J]. 姜慶,陳吉妍.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99)
[3]脊柱結核病理及影像學形態(tài)多樣性特征[J]. 楊海青,段洪. 實用骨科雜志. 2015(05)
[4]脊柱結核的MRI診斷價值(附40例報告)[J]. 黃光海,趙麗,林月.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4(03)
本文編號:32257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2257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