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中市0~40歲社區(qū)人群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
本文選題:麻疹 切入點:風疹 出處:《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7年11期
【摘要】:目的探討性別、年齡、居住狀況和接種史與麻疹、風疹和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風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簡稱麻風腮,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病毒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抗體陽性率的關系。方法抽樣調查和問卷調查相結合,采用X~2檢驗和趨勢性X~2檢驗分析性別、年齡、居住狀況和接種史與麻風腮病毒Ig G抗體陽性率關系。結果揚中市375名調查對象麻風腮病毒Ig G抗體陽性率分別為72.27%、46.93%和59.47%。女性流腮Ig G抗體陽性率高于男性(X~2=8.753,P=0.003),麻風腮Ig G抗體陽性率有隨年齡增高而增高的趨勢(X~2趨勢=41.657,P0.001;X~2趨勢=4.327,P=0.038;X~2趨勢=55.099,P0.001),常住人群麻風腮Ig G抗體陽性率高于流動人群(X~2麻疹=51.872,P0.001;X~2風疹=24.126,P0.001;X~2流腮=48.671,P0.001),麻疹和風疹Ig G抗體陽性率有隨著接種劑次的增加而增高的趨勢(X~_(麻疹)2=127.108,P0.001;X~2風疹=59.294,P0.001)。結論揚中市0~40歲人群對麻風腮疾病未能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建議定期開展重點人群相關疫苗查漏補種工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ex, age, living condition, vaccination history and measles, rubella and mumps (measles, rubella and mumps). The relationship of positive rate of G(immunoglobulin G G G) antibody against mumps virus. Methods sampling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used to analyze sex, age, sex and age by using X2 test and trend XG 2 test.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IgG antibody were 72.27.3% and 59.470.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in female gill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in fe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was 76.93% and 59.47% in 375 subjects in Yangzhong city, respectively,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in fe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in fe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in gills increased with age.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in gill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obile population.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48.671p0.001),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51.872P0.001P 0.001X),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measles and rubella IG antibod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48.671p0. 001P 0.001), and that of measles and rubella Ig antibod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positive rate has a tendency of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inoculation dose. Conclusion the population aged 40 years old in Yangzhong City could not establish a solid immune barrier to leprosy gills diseas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key population should regularly carry out the work of leak detection and replacement of vaccines.
【作者單位】: 揚中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傳與免疫規(guī)劃科;南京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流行病與衛(wèi)生統計學系;
【分類號】:R511.1;R511.2;R51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東勝,張弘;當前麻疹的臨床特點及預防的重要性[J];中國綜合臨床;2000年11期
2 吳霆;中國防制麻疹的歷史和現狀[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0年02期
3 龔震宇;全球控制與消除麻疹進展(5)[J];疾病監(jiān)測;2000年01期
4 菲琳;;麻疹在美國的流行狀況[J];國外醫(yī)學情報;2000年09期
5 姜勝文;28例麻疹流行和臨床特點分析[J];蛇志;2001年02期
6 謝本維,王英凱,劉素華,李世學;患二次麻疹8例臨床特點及分析[J];西藏科技;2001年06期
7 謝正德;麻疹病毒感染的研究現狀[J];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2002年02期
8 屠宇平;全球降低麻疹死亡率和部分地區(qū)消除麻疹的情況(Ⅰ)[J];疾病監(jiān)測;2002年08期
9 楊莉 ,梁占鋒;麻疹93例[J];人民軍醫(yī);2002年11期
10 高希慶,張德蘭;麻疹157例臨床分析[J];臨沂醫(yī)學?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計算;林遠榮;;麻疹62例臨床分析[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楊艷萍;丁曉慧;張艷梅;陳雪飛;李海青;;2008~2009年某醫(yī)院麻疹流行病學特點[A];中華醫(yī)學會第一屆全國公共衛(wèi)生學術會議暨第四屆中國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匯編[C];2009年
3 戎志東;;慈溪市1000名居民麻疹防控健康教育干預效果評價[A];浙江省第十七屆農村醫(yī)學暨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管理學術會議大會論文集[C];2009年
4 陳仕珠;張晉紅;楊小屯;于瑞萍;葛楠;;457例麻疹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與免疫狀的關系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感染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5 馬玉杰;蘇華;王華慶;閆濱;安志杰;宋長江;安立志;;黑龍江省麻疹流行病學狀況及消除策略研究[A];預防醫(yī)學學科發(fā)展藍皮書——2002卷[C];2002年
6 孫立臣;隋煥君;付春祥;李玉秋;;113例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學分析[A];山東預防醫(yī)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3年
7 陳益平;陳鈞亞;王德選;狄軍波;陳一華;張桂蓮;;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麻疹抗原在麻疹早期診斷的臨床應用[A];2004年浙江省傳染病、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8 方年;楊朝暉;;麻疹患者142例臨床分析[A];2005年浙江省醫(yī)學病毒學、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9 岑迪;吳建根;毛曉群;;2005年慈溪市麻疹暴發(fā)流行時的實驗室分析[A];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10 潘黎清;杜秀萍;薛建華;;2005年浦東新區(qū)142例麻疹臨床分析[A];第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傳染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明蓮;地壇醫(yī)院節(jié)日收治麻疹患者25例[N];北京日報;2007年
2 綜合;防治麻疹、風疹你了解多少[N];大眾科技報;2007年
3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guī)劃中心 馬超;麻疹:下一個要消除的傳染病[N];光明日報;2007年
4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急診科教授 羅學宏;細看麻疹新特點[N];健康報;2007年
5 王蔭范;成人發(fā)熱又出疹 不是藥疹是麻疹[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6 樂萍;麻疹的診斷與治療[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7 市疾控中心 仲秋;麻疹的臨床癥狀及預防[N];無錫日報;2007年
8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guī)劃中心 左樹巖;麻疹“敲門” 防治有方[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9 劉翔霄;了解麻疹 早防早治[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10 記者 尚靜;麻疹高發(fā)有規(guī)律 少帶孩子湊熱鬧[N];新疆科技報(漢);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韓軻;疫苗時代廣東省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策略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涂波;中國北方麻疹患者的臨床特征和流行病學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3 俞雪蓮;上海部分地區(qū)成人感染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及致病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4 胡鈺;吉林省麻疹野毒株病原學及強化免疫對麻疹流行影響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晶;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qū)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及人群抗體水平現狀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王淑蕾;2013年中國麻疹病毒的流行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5年
3 趙惠子;吉林省2009-2014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與防治對策[D];吉林大學;2016年
4 楊元峰;河南省某市麻疹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D];南華大學;2016年
5 王麗;2006年~2015年石河子墾區(qū)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及麻疹知曉率調查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6年
6 李雯雯;重慶市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和健康人群麻疹抗體水平監(jiān)測[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6年
7 田雨溪;吉林省不同時期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D];吉林大學;2017年
8 王瑋;2016年安徽省麻疹空間分布特征分析和病例感染地點調查[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7年
9 謝天勝;浙江省一起麻疹爆發(fā)的臨床特征和基因變異觀察[D];浙江大學;2010年
10 李永軍;臨沂市預防控制麻疹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8572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68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