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N基因啟動區(qū)-156delG多態(tài)性與中國HBV相關肝細胞癌的易感性
本文關鍵詞:OPN基因啟動區(qū)-156delG多態(tài)性與中國HBV相關肝細胞癌的易感性 出處:《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骨橋蛋白 基因多態(tài)性 肝細胞癌 肝炎 乙型 慢性
【摘要】:【目的】研究骨橋蛋白(OPN)基因啟動區(qū)多態(tài)性與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細胞癌(HBV-HCC)遺傳易感性的關系!痉椒ā225例確診為HBV-HCC患者與200例年齡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納入研究。OPN基因啟動區(qū)3個多態(tài)性位點(-156del G/G,-443T/C和-616T/G)通過直接測序法確定基因型!窘Y果】HBV-HCC組-156 del G/del G基因型分布頻率高于對照組(P=0.003)。HCC組-156 del G等位基因頻率顯著增高(P0.001)。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等位基因-156del G是HBV-HCC的易感因素(OR=1.643,95%CI 1.249-2.161)。兩組間-443T/C、-616T/G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頻率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窘Y論】OPN基因啟動區(qū)-156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國人群HBV-HCC的易感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 of osteopontin (OPN)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 with 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BV-HCC). [methods] 225 patients with HBV-HCC and 200 age-matched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156del G / G. The genotypes of -443 T / C and -616 T / G were determined by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156 del G / G genotype in HBV-HCC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allele frequency of -156 del G in P0. 003 + HC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CC group (P 0. 001).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ele -156del G was the predisposing factor of HBV-HCC. 95 CI 1.249-2.161. -443T / 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616T / G genotype and the frequency of alleles. [conclusion] the allele -156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OPN gene may be the susceptible factor of HBV-HCC in Chinese population.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感染科;
【基金】: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28031800069)
【分類號】:R512.62;R735.7
【正文快照】: 原發(fā)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國常見的的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居第三位[1]。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HCC患者占全球的一半以上[2]。在我國,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HCC最主要的原因。盡管臨床治療手段取得一些進展,HCC仍保持較高的死亡率。HBV相關肝細胞癌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允惠;母親傳播的肝細胞癌[J];國外醫(yī)學(腫瘤學分冊);1985年04期
2 王家(馬龍),李紹白,楊大國,唐望先,過晉源;肝細胞癌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關系的再探討[J];臨床內科雜志;1987年02期
3 Kew MC;程翠薇;;吸煙作為肝細胞癌的一個危險因素——南非黑人病例對照研究[J];右江醫(yī)學;1987年03期
4 李思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對肝硬變患者構成轉變?yōu)楦渭毎┑奈kU因素[J];國外醫(yī)學情報;1992年12期
5 郭俊奇;郭玉敏;史潔;曹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細胞癌的關系[J];大連大學學報;1993年03期
6 劉克洲,Dennin RH;肝細胞癌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關系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1995年03期
7 王義成;李建忠;;青島地區(qū)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與肝細胞癌的相關性[J];中國醫(yī)療前沿;2009年09期
8 袁偉雄;肖酰德;;乙型肝炎與肝細胞癌及藥物有關的肝細胞癌的鑒別診斷[J];廣東醫(yī)藥資料;1978年10期
9 楊紹基;;在慢性肝病臨床隨訪中發(fā)現(xiàn)肝細胞癌[J];國外醫(yī)學參考資料(內科學分冊);1978年Z2期
10 岡部和彥 ,王地槐 ,劉德午;非甲非乙型肝炎和肝細胞癌[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198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朱明華;祝峙;劉曉紅;林靜;曲建慧;陳穎;曹曉哲;王力;倪燦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細胞癌發(fā)生關系的分子病理學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顧星;戚鵬;周飛國;吉強;王皓;竇同海;趙云鵬;高春芳;;三個HCV相關HCC危險因子與中國人HBV相關HCC的關聯(lián)分析[A];全國臨床免疫檢驗研討會暨第六屆全國臨床免疫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劉毅峰;姑息治療未占主導地位[N];醫(yī)藥經濟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白蘭;乙肝病毒捕獲細胞因子和信號級聯(lián)以逃避宿主免疫并維持持續(xù)感染[D];武漢大學;2014年
2 高霞;PNPLA3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及基因表達與乙肝病毒感染易感性及乙肝相關肝細胞癌的關聯(lián)性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張海英;PNPLA3基因多態(tài)性與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肝細胞癌的相關性及其機制研究[D];青島大學;2016年
4 劉雅明;高表達β2糖蛋白Ⅰ在乙型肝炎病毒入侵肝細胞初始環(huán)節(jié)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5 王棟;乙型肝炎病毒介導載脂蛋白和NQO1對肝細胞脂肪化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劉紅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細胞中調控HBV復制基因的篩選及作用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7 劉俊英;PHB表達與HBV感染關系及對細胞生理功能影響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斌;瞬時彈性測定評估慢性乙肝患者原發(fā)性肝細胞癌發(fā)生風險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2 邢時龍;2型糖尿病與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細胞癌的相關性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邱警鋒;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在乙肝相關性肝細胞癌根治術后預后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4 羅磊;乙型病毒性肝炎相關性肝細胞癌T淋巴細胞受體譜系初步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6年
5 李包根;Ⅱ型毛玻璃樣肝細胞在乙肝相關型肝細胞癌癌旁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D];南昌大學醫(yī)學院;2015年
6 陳輝;乙型肝炎病毒影響肝細胞干擾素誘生的初步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楊霞;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C1485T變異與肝細胞癌發(fā)生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8 潘亞杰;肝脂肪酸結合蛋白在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細胞癌中的作用及機制[D];中南大學;2014年
9 呂維紅;肝細胞凋亡相關蛋白FasL與乙肝病毒感染相關性研究[D];青島大學;2005年
10 項文清;乙肝病毒X蛋白誘導白介素6的表達依賴MyD88信號通路[D];浙江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316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431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