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生物膜模型研究進展
本文關鍵詞:細菌生物膜模型研究進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自1999年現代細菌生物膜之父Costerton JW在Science雜志撰文提出細菌生物膜是引起細菌感染持續(xù)的常見致病機制,眾多學者就如何有效防治細菌生物膜感染進行不懈努力地探索,然而,截至目前,對細菌生物膜感染的控制措施的實際效果令人沮喪。細菌生物膜感染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難題,總結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已有抗感染治療結果在其臨床前研究階段即存在一定程度的"欺騙",因為此階段研究中缺乏有可靠、準確、有效的模擬體內細菌生物膜感染的實驗模型,從而導致治療有效應用于體內研究時卻發(fā)生失效。無疑,恰當的實驗模型為研究開發(fā)生物膜感染新技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诖,本研究通過復習文獻,對現有細菌生物膜模型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總結,期望能對現有細菌生物膜感染治療策略改進及新治療技術探索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 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
【關鍵詞】: 細菌生物膜 感染 實驗模型
【基金】:四川省衛(wèi)生廳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130789)
【分類號】:R378
【正文快照】: 醫(yī)用生物材料尤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為全球性重大衛(wèi)生負擔,生物材料在體內感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材料表面細菌生物膜的形成,細菌生物膜形成是細菌耐藥性產生的重要機制。細菌生物膜為依附于某載體表面的由胞外多聚物與基質網包被的高度組織化、系統(tǒng)化的微生物膜性聚合物,對細菌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曉聲;曾焱;;細菌生物膜研究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jié)外科;2010年06期
2 瞿滌;;病原性細菌生物膜及持續(xù)性感染[J];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2001年06期
3 胡曉梅;賈鳴;孫衛(wèi)忠;胡福泉;;細菌生物膜酶學消解的新方法[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06年05期
4 楊名保;邱書奇;柯朝陽;;細菌生物膜及其相關感染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年09期
5 常桂嬌;王艾琳;;細菌生物膜及其與細菌耐藥性關系的研究進展[J];山東醫(yī)藥;2007年05期
6 王琦;細菌生物膜與感染[J];寧夏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7 黃曉群;;細菌生物膜及其相關感染性疾病的研究進展[J];右江醫(yī)學;2007年01期
8 白丹;余加林;;銅綠假單胞菌與機體免疫的相互關系[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8年01期
9 胡金樹;趙建宏;;細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影響因素[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年18期
10 周潔;韋莉萍;;細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耐藥性研究進展[J];第一軍醫(yī)大學分校學報;2005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于樹云;表皮葡萄球菌臨床株生物膜形成的檢測與藥物對生物膜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李學如;銅綠假單胞菌耐喹諾酮類藥物的分子機制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錢嫵燕;抗菌肽LL-37對細菌生物膜的作用[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高慧;一氧化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影響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3 廖莉;傷寒沙門菌質粒對細菌生物膜形成的影響及分子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4 鄒志慧;納米銀離子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的細菌死亡率及其結構的影響[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榮志東;慢性難愈創(chuàng)面細菌生物膜體外模型的建立及分析[D];內蒙古大學;2012年
6 李月恒;變形鏈球菌LuxS基因缺陷株生物學性狀的初步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7 鄭井濱;肺炎克雷伯菌耐藥分析及其intI1在生物被膜中轉錄水平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年
8 鄭璐;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體外模型的建立及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細菌生物膜模型研究進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75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507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