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綠假單胞菌密度感應系統(tǒng)對銅綠假單胞菌-煙曲霉菌早期混合生物被膜的體外作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6 18:43
目的探討銅綠假單胞菌密度感應系統(tǒng)(QS)對早期銅綠假單胞菌-煙曲霉菌混合生物被膜(BF)的體外影響。為臨床相關混合微生物感染的治療提供依據(jù)。方法體外建立野生型銅綠假單胞菌(PAO1)和銅綠假單胞菌密度感應缺陷菌株(P.aΔlasI/rhlI)分別與臨床分離的煙曲霉菌株(A.f)形成混合BF,及單獨野生型銅綠假單胞菌(PAO1)、銅綠假單胞菌密度感應缺陷菌株(P.aΔlasI/rhlI)、煙曲霉菌生物被膜,pH為7.0的RPMI-1640組作為空白對照組,于孵育24h,用結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檢測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二甲氧唑黃(XTT)比色法評價生物被膜體外生長動力學;正置電子顯微鏡及掃描電鏡觀察生物被膜表面形態(tài)。結果結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檢測24h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提示,P.aΔlasI/rhlI+A.f混合生物被膜厚度大于其他各組(P<0.05);PAO1+A.f混合生物被膜厚度與單純煙曲霉生物被膜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TT比色法生長動力學檢測顯示,P.aΔlasI/rhlI+A.f混合組活力強于PAO1+A.f組(P<0.05);正置電子顯微鏡及掃描電鏡觀察生物被膜表面形態(tài)提示...
【文章來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9年07期 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1.2 主要試劑
1.3 儀器
1.4 方法
1.4.1 煙曲霉孢子懸液的制備
1.4.2 銅綠假單胞菌野生菌株及其缺陷菌株菌液的制備
1.4.3 體外靜止混合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
1.4.4 結晶紫染色法對不同生物被膜形成后的定量分析
1.4.5 XTT比色法對不同生物被膜形成過程中生長動力學檢測
1.4.6 正置熒光顯微鏡觀察混合生物被膜結構
1.4.7 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混合生物被膜表面形態(tài)
1.5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結晶紫法生物被膜半定量檢測結果
2.2 XTT比色法對不同生物被膜形成過程中生長
2.3 正置顯微鏡觀察混合生物被膜結構
2.4 掃描電鏡(SEM)形態(tài)學觀察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食源性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機制[J]. 張鈺皎,栗麗萍,曹曉娟,陳忠軍,胡煒東.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9(04)
[2]煙曲霉生物膜研究進展[J]. 童建波,曾榮,李岷. 中國真菌學雜志. 2018(01)
[3]食源性混合菌種生物被膜的形成與種間相互作用[J]. 范熠,韓北忠,陳晶瑜. 中國釀造. 2016(06)
[4]煙曲霉菌臨床分離株生物膜形成能力與基因分型研究[J]. 羅勁,陳一強,孔晉亮,黃宏,鄔麗紅,王可,李冰,董必英.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5(18)
[5]雙重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煙曲霉菌與黑曲霉菌的臨床應用[J]. 毛曉露,盧忠心,石小燕,張文靜.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3(19)
碩士論文
[1]細菌群體感應信號分子3OC12-HSL對仔豬小腸上皮細胞IPEC-J2的影響[D]. 劉云.揚州大學 2017
本文編號:2920607
【文章來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9年07期 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1.2 主要試劑
1.3 儀器
1.4 方法
1.4.1 煙曲霉孢子懸液的制備
1.4.2 銅綠假單胞菌野生菌株及其缺陷菌株菌液的制備
1.4.3 體外靜止混合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
1.4.4 結晶紫染色法對不同生物被膜形成后的定量分析
1.4.5 XTT比色法對不同生物被膜形成過程中生長動力學檢測
1.4.6 正置熒光顯微鏡觀察混合生物被膜結構
1.4.7 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混合生物被膜表面形態(tài)
1.5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結晶紫法生物被膜半定量檢測結果
2.2 XTT比色法對不同生物被膜形成過程中生長
2.3 正置顯微鏡觀察混合生物被膜結構
2.4 掃描電鏡(SEM)形態(tài)學觀察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食源性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機制[J]. 張鈺皎,栗麗萍,曹曉娟,陳忠軍,胡煒東.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9(04)
[2]煙曲霉生物膜研究進展[J]. 童建波,曾榮,李岷. 中國真菌學雜志. 2018(01)
[3]食源性混合菌種生物被膜的形成與種間相互作用[J]. 范熠,韓北忠,陳晶瑜. 中國釀造. 2016(06)
[4]煙曲霉菌臨床分離株生物膜形成能力與基因分型研究[J]. 羅勁,陳一強,孔晉亮,黃宏,鄔麗紅,王可,李冰,董必英.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5(18)
[5]雙重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煙曲霉菌與黑曲霉菌的臨床應用[J]. 毛曉露,盧忠心,石小燕,張文靜.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3(19)
碩士論文
[1]細菌群體感應信號分子3OC12-HSL對仔豬小腸上皮細胞IPEC-J2的影響[D]. 劉云.揚州大學 2017
本文編號:29206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9206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