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G2D的結構與功能
【部分圖文】:
癰ㄖ?斡耄?⒂?CD94分子形成異源二聚體。值得注意的是,NKG2A的細胞質結構域含兩個與含有絡氨酸蛋白2結構域同源的磷酸酶-1(Srchomologyregion2domain-containingphosphatase-1,SHP-1)相關聯的免疫酪氨酸抑制性受體(Im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inhibitorymotifs,ITIMs)基序,這些抑制性基序在胞質結構域由一致的序列I/VXYXXV/L組成,能夠在受體配體結合后導致ITIM的酪氨酸磷酸化[7],隨后招募細胞內SHP-1酪氨酸磷酸酶,然后使激活的級聯信號分子上的酪氨酸圖1NK細胞受體Fig.1NKcellreceptorsNote:ActivatedreceptorscanbeexpressedonNKcells,suchasNKG2D,C,NKp46,CD16andothers,andmultipleinhibitoryreceptorsalsocanbeexpressedonNKcells,suchasNKD2A,NKG2Bandsoon.表1NK細胞活化性受體和抑制性受體Tab.1ActivatoryandinhibitoryreceptorsofNKcellsFunctionalclassificationStructuralclassificationReceptorinhumanChromosomelocalizationNumberofexonsReceptorinmiceChromosomelocalizationNumberofexonsActivatoryreceptorNCRNKp46orLy94orMar-119p13.429NKp46orNCR17;7A17NKp306p21.325///NKp446p21.16///C-typelectin-likereceptor(CD94/NKG2family)NKG2D12p12.3-p13.18/9/10NKG2D(main)6F3;663.44cM9CD94/NKG2C12p13.26CD94/NKG2C6;6F37CD94/NKG2E12p13.27CD94/NKG2E6;6F37CD94/NKG2F12p13.24CD94/NKG2F//CD16112p13.316CD1616F3;663.09cM6Ly49d、6F3;663.44cM7Ly49h6F3;663.44cM8KIRsKIR2DS119q13.411---KIR2DS419q13
細胞毒活性的表型密切相關,HNK1/HNK1單倍型較LNK1/LNK1對揭示癌癥風險的降低更有意義。在NK細胞NKG2D的表達中,LNK1/LNK1、LNK1/HNK1、HNK1/HNK1單倍型表達依次顯著增加(P=0.003),或以個體單倍型標記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haplotype-tagging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htSNPs)依次為主要的純合子、雜合子、小純合基因型(P=0.02~0.003),提示NKG2D單倍型參與NK細胞和CD8+T細胞NKG2D蛋白的表達,使機體針對腫瘤細胞毒性反應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圖2NKG2D染色體定位Fig.2ChromosomelocalizationofNKG2DNote:HumanNKG2Dislocatedat12p12.3-p13.1.表2人/鼠源性NKG2D表達Tab.2ExpressionofNKG2DinhumanandmiceTypeHumanMurine/MouseNKcells~100%;Unactivated:~100%~100%CD8+αβTcellsAfteractivation:~100%;Memorycells:~100%Afteractivation:~100%;Memorycells:~100%CD4+αβTcellsUsuallylackFewexpressγδTcellsPeripheralγβTcells:~100%;Smallintestinalepithelialcells:AbsentDendriticepitheliumγδTcells:~100%;Unactivated:absent.ThespleenγβTCells:~25%.Smallintestinalepithelialcells:AbsentNK1.1+TcellsUndiscover70%PositiveMacrophagesAbsentLPS;IFNα/βorIFN-γ;Afteractivation:~100%ThymocytesSinglepositiveCD8+TcellsUndiscover·267·中國免疫學雜志2019年第35卷
-P2與人類同源基因的不同之處在于其胞質尾部包含由一個單獨的外顯子編碼的13個氨基酸。NK細胞能夠強烈表達NKR-P2,但在T細胞或NK細胞中未檢測到缺乏此外顯子的剪接變異體。3.2人源性NKG2D的基因結構和功能人源性NKG2D基因由10個外顯子和9個內含子組成。外顯子2~4編碼胞內、跨膜結構域,外顯子5~8編碼與配體結合的結構域(圖3示),是一個突出于細胞外空間的膜結合結構域。人源性的NKG2D雖然具有特定的單核苷酸變異性,但與鼠源性NKG2D受圖3人源性NKG2D基因結構Fig.3GenestructureofhumanNKG2DNote:ThegenestructureofhumanNKG2Discomposedof10exonsand9introns.Theexon2toexon4encodetheintracellularandtrans-membranedomain.Theexon5toexon8encodesthedomain,whichisprominentintheextracellularandcancombinewithaligand.體有70%同源性。Shum等[16]提取14例志愿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的總RNA,經PCR擴增技術確定人源性NKG2D的等位基因,發(fā)現其中至少有5個志愿者為NKG2D雜合子。對每一個供者的每一種等位基因進一步分析,依據人類基因研討會的專家共識,發(fā)現人類NKG2D至少表達三個不同的等位基因,分別用NKG2D01、NKG2D02、NKG2D03表示,它們的登記號依次為NM-007360、AF260135、AF260136,其中“NM”表示參考序列,但三種等位基因的基因序列均表示為D12S2489E。NKG2D01基因序列最初由Houchins等[17]研究發(fā)現,與另外2種等位基因的同源性很高,僅有214和624兩個位點的核苷酸不同,其中一個是同義核苷酸,另一個是反義核苷酸。214位點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惠明;;免疫受體NKG2D介導的細胞免疫及其與疾病的關系[J];國際免疫學雜志;2008年06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宮偉雁;NKG2D及其配體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偉婭;李存娣;王健;;NKG2D的結構與功能[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9年06期
2 宮偉雁;NKG2D及其配體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2004年03期
3 李成紅;崔蓮仙;何維;馬馳;;氧化應激可選擇性誘導細胞的NKG2D配體的表達[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09年08期
4 方佳,盧芳,陳常慶;人腫瘤壞死因子受體75在人腫瘤壞死因子α介導的細胞毒效應中的雙重功能(英文)[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1年11期
5 陳勇;PI3K在T淋巴細胞活化與細胞毒效應中的作用[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2002年03期
6 Fearon DT;Wong WW;喬河水;;介導生物反應的補體配體—受體的相互作用[J];國外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1984年03期
7 張建華;陳紅;張秀芹;許曉群;王寶紅;高春義;王郡甫;;蘇木素染色法在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效應中的應用[J];免疫學雜志;2010年06期
8 李濤;劉智;;Toll受體9對配體的識別及信號傳導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年23期
9 劉永全;α4整合素及其配體的分子結構和功能[J];國外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1997年05期
10 舒翠玲;CD40分子及其配體研究進展[J];實驗血液學雜志;199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孔燕;人類γδT細胞識別應激分子-4型UL16結合蛋白的機制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楊小超;陽離子配體修飾的納米金用于細胞轉運和微囊自組裝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3 朱莉思;蛋白質—配體及蛋白質—細胞相互作用的研究策略[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4年
4 沈麗琴;人可溶性4-1BB配體在畢氏酵母中的高效表達及其生物學功能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5 白啟峰;G蛋白偶聯受體與小分子配體相互作用機制的分子模擬研究[D];蘭州大學;2014年
6 楊琨;PTA1(CD226)分子配體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7 劉映霞;重型乙型肝炎免疫細胞差異表達基因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8 張水軍;NK細胞受體與Nectin/Necl家族配體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李成紅;氧化應激對NKG2D配體表達的影響[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孟帆;單體C反應蛋白與配體的互作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4年
3 藍瑩瑩;CD40蛋白多肽配體的計算機模擬篩選和實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4 馬雪;HIV-1病毒中NCp7鋅指區(qū)域與配體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年
5 陳嘹;雙配體受體對內皮細胞粘附因子的表達調控作用[D];內蒙古大學;2013年
6 秦芳;無規(guī)生物大分子與配體耦合的折疊機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7 張志;桃紅四物湯對兔皮片移植模型Jagged1配體影響的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7年
8 李昱;基于受體—配體空間構象信息設計IL-6拮抗多肽[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5年
9 張翔;CXCR3及其配體I-TAC在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fā)病中的作用[D];青海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8844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84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