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絲相ERG11基因的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24 16:26
目的: 驗證已知的白念珠菌菌絲相細胞的理想培養(yǎng)條件;通過對氟康唑敏感程度不同的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絲相細胞氟康唑作用靶酶基因ERG11序列的比較研究,以探討兩種細胞形態(tài)在基因序列上的差異性,從而為白念珠菌的病原真菌學研究其實驗對象的選擇(菌絲相或酵母相細胞)提供理論依據。 方法: 以同一母體來源的16株對氟康唑敏感程度不同的白念珠菌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CA-1,CA-2,…,CA-17,無CA-10),采用RPMI1640培養(yǎng)基(含10%的小牛血清),37℃,連續(xù)傳代培養(yǎng)7天,共轉種12次,記錄不同觀察時間菌絲相和酵母相細胞數(shù),計算菌絲相細胞形成率。分別提取酵母相和菌絲相細胞的基因組DNA。設計7對引物,分段擴增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絲相細胞的ERG11基因。擴增產物單鏈變性后,進行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CR-SSCP),觀察結果并選擇兩種細胞形態(tài)間具有差異的片段行DNA序列測定。 結果: 1.以RPMI1640(pH=7.5,含10%小牛血清)為培養(yǎng)基,37℃?zhèn)鞔囵B(yǎng)7天(轉種12次)后,每株白念珠菌的菌絲相細胞形成率均達99%以上; 2.ERG11的分段擴增結果顯示每株白念珠菌均能擴增出目的片段,不存在敏感菌株和耐藥菌株的差異; 3.SSCP分析及DNA序列測定結果顯示白念珠菌的酵母相和菌絲相細胞ERG11基因序列存在多位點的差異。 結論: 1.RPMI1640(pH=7.5,含10%小牛血清),37℃?zhèn)鞔囵B(yǎng)7天(轉種12次)是獲得白念珠菌菌絲相細胞的理想條件; 2.白念珠菌的酵母相和菌絲相細胞間部分基因序列存在差異; 3.白念珠菌的菌絲相細胞是進行其病原真菌學研究的適宜研究對象。
【學位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3
【中圖分類】:R379
【部分圖文】:
第133一423bp,第403一7olbp,第678一975bp,第948一1254bp,第1229一1525bp和第1495一lso4bp,一長度分別為23lbp、29lbp、299bp、298bp、307bp、297bp和310bp)的結果顯示所有菌株其ER‘jj基因的分段擴增結果均為陽性。圖5、
人學2000級傾卜論文自念珠菌酵母相和菌絲相ERGll纂活.的比較研火圖6分別為引物對Bl一BZ對白念珠菌CA一l,CA一2,…,CA一8和白念珠菌CA一9,CA一11,…,CA一17ERGjj的擴增結果;圖7、(圖8貝l]分別為引物對Gl一GZ對自念珠菌CA一l,CA一2,…,CA一8和白念珠菌CA一9,CA一11
悴仿畚淖閱鈧榫
本文編號:2825966
【學位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3
【中圖分類】:R379
【部分圖文】:
第133一423bp,第403一7olbp,第678一975bp,第948一1254bp,第1229一1525bp和第1495一lso4bp,一長度分別為23lbp、29lbp、299bp、298bp、307bp、297bp和310bp)的結果顯示所有菌株其ER‘jj基因的分段擴增結果均為陽性。圖5、
人學2000級傾卜論文自念珠菌酵母相和菌絲相ERGll纂活.的比較研火圖6分別為引物對Bl一BZ對白念珠菌CA一l,CA一2,…,CA一8和白念珠菌CA一9,CA一11,…,CA一17ERGjj的擴增結果;圖7、(圖8貝l]分別為引物對Gl一GZ對自念珠菌CA一l,CA一2,…,CA一8和白念珠菌CA一9,CA一11
悴仿畚淖閱鈧榫
本文編號:282596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259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