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病理論文 >

跟骨周圍神經、血管的體表投影測量及其臨床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9-04-26 02:16
【摘要】: 目的:跟骨骨折臨床上多見,約占全身骨折的2%,全部跗骨骨折的60%,其中75%骨折涉及距下關節(jié)面,預后較差。跟骨骨折的治療方法很多,目前多趨向手術治療。但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神經血管損傷多為醫(yī)源性損害,外側入路造成腓腸神經損傷有6~7%,內側入路造成脛后神經分支損傷為25%。跟骨周圍主要的血管、神經為脛后血管(及其分支足底內、外側血管)、脛神經(及其分支足底內、外側神經)、腓腸神經(分支為足背外側皮神經)。在跟骨內側的血管神經束主要有脛神經和脛后血管,其出附管時(或即將出管時)分出足底內、外側血管和神經。足底內側神經為感覺支,支配足底和部分足趾皮膚,足底外側神經為運動支,支配足內在肌。脛后動脈供應跟骨前下部骨質和足底前2/3皮膚。跟骨外側的腓腸神經是由腓腸內側皮神經接受腓神經交通支后形成的,在外踝下轉向前行改稱足背外側皮神經,與小隱靜脈的外踝屬支伴行,支配足及小趾外側緣皮膚。一些跟骨周圍的安全區(qū)域在文獻中雖早有描述,但國內外尚無好的方法來避免神經、血管的損傷。外側L形切口切開復位AO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易發(fā)生切口邊緣壞死,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為最小程度地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和軟組織并發(fā)癥,促進骨折愈合,微創(chuàng)復位內固定技術在跟骨骨折治療中得到初步開展。本課題設計,采用新鮮人體標本,在中立位對足跟部進行解剖研究,通過后足可觸及的固定體表解剖標志,對跟骨周圍神經血管走行的詳細測量,來確定安全區(qū),以尋找微創(chuàng)手術切口的部位,安全放置內固定物及螺栓的進釘點的位置,避免神經、血管的損傷,最大程度地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和軟組織并發(fā)癥,促進骨折愈合。為微創(chuàng)復位技術(經皮撬撥復位)及自行研制小切口微創(chuàng)鋼板易斷螺栓加壓內固定系統(tǒng)的應用提供基礎形態(tài)學研究。 方法:選取新鮮的因外傷及骨肉瘤所截肢的成人尸體標本16側。在中立位進行解剖,在跟骨的內、外側通過觸摸選擇數(shù)個固定的解剖標志點,在這些標志點的基礎上畫參考線,以這些標志點和線確定相對的安全區(qū)域。將準備好的試驗標本置于解剖臺上,保持中立位,開始對每個標本足部的可觸及的固定解剖標志用marker筆進行標記,然后取足前部正中解剖切口切開皮膚,向足內側逐層仔細解剖,找到踝管并小心的將其切開,觀察踝管中的脛后肌腱、趾長屈肌腱、脛后動、靜脈和脛神經、拇長屈肌腱。在脛后動、靜脈、脛神經和脛神經的分支(足底內、外側神經)跨過這些參考線的部位用大頭針進行標記并測量其與各標志點之間的距離。繼續(xù)向深層解剖,暴露附著在載距突上的韌帶及載距突。測量載距突寬度,高度及外翻角度。然后,在外側找到足跟部各個可觸及的固定體表解剖標志點,并逐層解剖,找到腓腸神經及其分支并對其進行標記及測量與各標志點的距離。 結果: 1載距突的測量結果:長、寬、高為:23.3±2.87mm,15.1±1.94mm,10.36±1.11mm。上翻角、前傾角為:27.82±6.58°、30.5±5.55°載距突外側面中點距內踝23.6±3.4mm。 2跟骨內側的安全區(qū)測量結果 2.1點A到點G之間的距離:79.2±4.46mm。 2.1.1足底外側神經跨過AG線上的點距G點的距離39.9± 3.22mm,占AG長度的50.4±2.22%。 2.1.2足底內側神經跨過AG線上的點距G點的距離48.0± 2.96mm,占AG長度60.7±2.72%。 2.1.3脛后動脈跨過AG線上的點距G點的距離44.2±2.88mm,占AG長度55.7±2.43%。 2.2點F到點G之間的距離:90.4±4.30mm 2.2.1足底外側神經跨過FG線上的點距G點的距離41.7±2.32mm。占FG長度46.2±2.47%。 2.2.2足底內側神經跨過FG線上的點距G點的距離55.9±4.06mm。占FG長度61.8±3.90%。 2.2.3脛后動脈跨過FG線上的點距G點的距離42.9±3.81mm。占FG長度47.1±2.95%。 3跟骨外側安全區(qū) 腓腸神經通過個每條標志線時的測量距離 3.1點D到點F之間的距離:41.5±8.48mm,腓腸神經跨過 DF線上的點距D點的距離12.8±4.37 mm。占D F長度30.2±4.48%。 3.2點D到點H之間的距離:49.7±13.5mm,腓腸神經跨過DH線上的點距H點的距離13.5±4.27 mm。占DH長度26.9±2.55%。 3.3點D到點G之間的距離:50.4±12.4 mm,腓腸神經跨過DG線上的點距D點的距離14.0±4.06 mm。占DG長度27.6±2.35%。 3.4點D到點J之間的距離:63.2±9.06mm,腓腸神經跨過DJ線上的點距D點的距離44.7±4.24 mm。占DJ長度71.4±7.07%。 跟骨內側最安全的區(qū)域是在粗隆的后部。在所有的標本主要的神經血管結構都在CE線之前。在踝管的結構中足底外側神經的第一個分支,被一貫的發(fā)現(xiàn)在在踝管結構的最后,所有足底外側神經的第一個分支在CE前平均5.33±2.6mm處。跟骨外側最安全的區(qū)域在跟骨粗隆的后下方,腓骨肌腱及腓腸神經的后下方。腓腸神經的走行平均在外踝尖后12.8±4.37mm ,在外踝尖下13.5±4.27mm。腓腸神經及經外踝下轉向前方被稱做的足背外側皮神經,位于皮下組織的淺層,與骨面之間有相對較厚的軟組織,使用骨膜下鈍性剝離可以避免腓腸神經損傷。 結論:通過對體表解剖標志與跟骨周圍神經、血管關系的精確測量,找到了跟骨周圍神經、血管的體表投影,為跟骨骨折手術切口的選擇,內固定的安置,跟骨牽引的穿針位置找到了相對安全的區(qū)域。并通過鈍性分離技術是完全可以避免跟骨周圍神經、血管損傷的。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687.1;R3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英澤,宋朝暉,韓久卉,張奉琪,吳昊天,趙立力,姚雙權,李西成;智能機器人輔助治療復雜性跟骨骨折[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2 楊升平,胡銳明,黃雄飛;骨圓針撬拔復位加石膏靴外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J];廣東醫(yī)學;2001年04期

3 盧書文,易斌,李松,張寧,宮琦,韓文,張義生,張燕;外固定器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03年04期

4 李西成;張英澤;潘進社;趙海濤;張敏;吳希瑞;王鵬程;彭阿羨;宋朝輝;張鳳琪;吳昊天;;小切口鋼板螺栓加壓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6年01期

5 翁祝承,萊進杰,陳高新;重建鋼板塑形治療距下關節(jié)內跟骨骨折[J];中國骨傷;2004年06期

6 顧湘杰!200040,陳勁松!200040,鮑根喜!200040,馬昕!200040,桂鑒超!200040,夏新雷!200040,高建新!200092,丁祖泉!200092;三維CT重建對跟骨骨折治療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0年02期

7 丁繼固,任立恩,鄧兆宏;跟骨測量與側別和性別的比較[J];咸寧醫(yī)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8 胡小鵬,金晨,諸乾華;撬撥復位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J];傷殘醫(yī)學雜志;2003年03期

9 高質鋼,張浩,薛靜,李海,顏昌義,汪偉,張小東,劉鳳歧;“U”形外固定架結合閉合手法復位治療跟骨骨折[J];中華骨科雜志;2004年01期

10 梅炯,俞光榮,朱輝,祝曉忠,李廣君,倪之挺;跟骨及其周圍結構的臨床解剖學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4年01期



本文編號:246567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46567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9a4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