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低氧及其交互在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進展
[Abstract]:Tissue neovascular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and the occurrence of many diseases. A great deal of evidence shows that estrogen, hypoxia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new blood vessels in tissue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strogen, hypoxia and its interaction in neovascularization is reviewed,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steoarthritis,OA) is prospected.
【作者單位】: 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學院解剖生理學教研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371166)
【分類號】:R3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閆文義;于東明;皇甫超申;;雌激素刺激腦血管內皮細胞分泌VEGF及新血管形成[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偉;張弓;安洪;蔣電明;倪衛(wèi)東;;hBMP2和hVEGF165雙基因修飾組織工程骨的構建及檢測[J];重慶醫(yī)學;2010年24期
2 于志勇;魏啟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骨質疏松癥中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老年醫(yī)學分冊);2008年01期
3 Julie L Frey;David P Stonko;Marie-Claude Faugere;Ryan C Riddle;;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 restricts the anabolic actions of parathyroid hormone[J];Bone Research;2014年01期
4 劉發(fā)元;黨傳鵬;翁霞萍;李會婷;林平冬;葉蕻芝;李西海;;牛膝引藥下行靶向調節(jié)骨關節(jié)炎軟骨退變的機制探討[J];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2014年06期
5 李西海;梁文娜;葉蕻芝;劉獻祥;;骨軟骨連接處血管生成調控骨關節(jié)炎軟骨潮線漂移的機制探討[J];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2014年12期
6 張立智;張世民;;軟骨下骨與骨性關節(jié)炎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治療[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4年04期
7 于德剛;湯亭亭;朱振安;;骨關節(jié)炎軟骨下骨改變及其作用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5年03期
8 王彥梅;鄒多宏;何家才;;HIF-1在骨缺損修復中的作用[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4年02期
9 胡小東;馬信文;;骨關節(jié)炎軟骨細胞中骨橋蛋白的表達調控研究[J];海南醫(yī)學;2014年13期
10 趙曙炎;馬澤云;;淫羊藿苷及其代謝產物脫水淫羊藿素促血管內皮細胞增殖的初步機制研究[J];黑龍江醫(yī)學;201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尚芳紅;王森弘;魏述永;徐曉玉;;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活血化瘀中藥研究現(xiàn)狀及其機制進展[A];2013第六次臨床中藥學學術年會暨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楊雨潤;糖皮質激素對股骨頭內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機制探討[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2 文娟;雌二醇與二氫睪酮對血管內皮細胞增殖的影響和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3 王彬;骨關節(jié)系統(tǒng)內溶質輸運和關節(jié)軟骨胞內鈣響應的原位示蹤研究[D];重慶大學;2013年
4 張婧;實驗性咬合紊亂致大鼠TMJ髁突骨關節(jié)炎樣變及Cx43半通道在關節(jié)軟骨退變中的作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3年
5 胡寧;缺氧誘導因子-1a增強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9介導的間充質干細胞成骨分化及其機制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郭達;膝骨關節(jié)炎軟骨下骨微灌注及通絡祛痹法干預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7 丁浩;HIF-1α對間充質干細胞骨修復能力影響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雷;真核雙表達載體pIRES-hVEGF_(121)/hBMP-4的構建與鑒定[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7年
2 張弓;多基因修飾組織工程骨中其基因表達時限的檢測[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宋坤修;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復合材料結合VEGF修復兔橈骨缺損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4 趙輝;納米羥基磷灰石/膠原人工骨材料結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骨細胞相容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5 陳立釗;2型糖尿病骨質疏松大鼠骨密度與生物力學關系[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薛蓓蓓;被動吸煙對產傷大鼠植入性網片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2年
7 張宇;低溫生理鹽水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并滑膜炎的療效觀察[D];成都體育學院;2012年
8 馮瑞強;信號選擇性甲狀旁腺素模擬肽影響小鼠成骨細胞的基因表達譜分析[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薛妍;腦心通對人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的影響[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10 鮑小明;去勢大鼠骨密度及成骨細胞數(shù)量和血清VEGF的相關性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翠萍,謝印芝,張延坤,張東祥,陳鵬;離體淋巴細胞經低氧及低氧預處理后免疫指標的變化[J];中華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04年03期
2 陳偉;陳家佩;葛世麗;從玉文;付小兵;;低氧對肝腎組織內紅細胞生成素基因表達的影響[J];感染.炎癥.修復;2004年03期
3 張春雨,杜軍保,閆輝,唐朝樞;新型內源性氣體信號分子硫化氫對低氧性肺血管膠原重塑的影響[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5年07期
4 秦嶺;文賽蘭;宋智;向陽;管茶香;;間歇性低氧對小白鼠營養(yǎng)代謝的影響[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07年02期
5 王仁綱;翁錫全;林文_";陳曉彬;;低氧運動對身體功能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年30期
6 孟艷;林文_";翁錫全;陳景崗;王仁綱;;低氧運動對大鼠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影響[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7 朱艷媚;王建新;汪曉筠;曹成珠;楊春燕;嚴云飛;;低氧預處理對低氧誘導因子-1的表達及其腦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高原醫(yī)學雜志;2009年03期
8 劉輝國;徐永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低氧現(xiàn)狀與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年04期
9 雷雨;;低氧在健康促進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10 王紅陽;楊林;陳寶元;;間歇性重度低氧對大鼠學習記憶影響[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子敏;范明;;低氧損傷與離子通道[A];2003’離子通道、受體與信號轉導專題研討會專輯[C];2003年
2 李海生;陳金武;朱玲玲;趙彤;趙惠卿;馬蘭;丁愛石;范明;;不同程度持續(xù)低氧對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增殖的作用[A];中國生理學會第六屆應用生理學委員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3 何云凌;吳麗穎;趙彤;黃欣;張寬;王飛;朱玲玲;范明;;不同氧濃度對細胞存活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A];中國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青年生理學工作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4 慰曉娜;何金彩;;低氧聯(lián)合高脂飲食對小鼠學習記憶的影響研究[A];2012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5 佟長青;趙娟;李海英;薄海;;低氧及跑臺運動訓練對大鼠內皮素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的影響[A];2008年神經內分泌暨神經免疫內分泌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6 郝珂;陳學群;杜繼曾;;低氧抑制大鼠胰島素分泌機制的初步研究[A];中國生理學會消化內分泌生殖代謝生理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消化內分泌生殖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7 黃麗英;陳福刁;;低氧運動干預對大鼠心肌細胞自噬作用的探討[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C];2011年
8 甘祝軍;朱玲玲;范明;;低氧對小鼠腦鐵代謝相關蛋白表達的影響[A];中國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青年生理學工作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9 慰曉娜;何金彩;;低氧聯(lián)合高糖飲食對小鼠學習記憶的影響研究[A];2012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10 李若華;曲璐;高亮;周維;;錢塘江河口低氧現(xiàn)象及形成機理初探[A];中國水利學會2013學術年會論文集——S5河口治理與保護[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本報記者 周仲全;窒息的海洋[N];遼寧日報;2008年
2 ;低氧健身好處多[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3 王雪飛;間歇性低氧對學習記憶有利[N];健康報;2004年
4 李慶;健身新概念:低氧運動[N];工人日報;2000年
5 記者 馬芳;地下鼠低氧生存源自基因突變[N];南方日報;2014年
6 北京體育大學科研中心教授 胡揚;低氧運動也很棒[N];健康報;2010年
7 健康時報記者 葉依;睡幾天“低氧屋”也能減肥?[N];健康時報;2008年
8 記者 嚴存義 周丹波;高原低氧關注健康[N];甘肅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海生;低氧促進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增殖和分化及其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5年
2 黃群華;血小板源生長因子及其受體在低氧性肺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中的調節(jié)作用及其分子機制探討[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9年
3 張家興;模擬高原間歇性低氧對小鼠學習記憶功能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5年
4 孫希武;不同程度減壓低氧對心功能的影響及其機制探討[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5年
5 鄭瀾;低氧運動促進肌組織血管生成的機制[D];上海體育學院;2004年
6 何艷;淋巴細胞膜K(v)通道在低氧免疫及適應中的作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2年
7 馬慧娟;活性氧在慢性間歇性低壓低氧適應性心臟保護形成中的作用和機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戴濤;低氧對外周血內皮祖細胞功能的影響及機制探討[D];浙江大學;2008年
9 余斌;低氧及運動對骨骼肌中低氧誘導因子影響的實驗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10 劉園園;高原健康理論框架下的漸進型間歇性低氧預習服訓練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曉毅;甘肅鼢鼠骨骼肌低氧適應特征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釗;高原低氧低溫復合作用對大鼠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及其防治作用的研究[D];天津體育學院;2013年
3 劉山;惡性腫瘤高—低氧放療的Ⅰ期臨床觀察[D];青島大學;2007年
4 鄒志兵;低氧運動對大鼠心肌組織低氧誘導因子和血管新生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崔芳;慢性間歇性低壓低氧對麻醉大鼠腎神經放電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8年
6 郭海濤;血管鈉肽對低氧促心成纖維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及其機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7 林松;低氧拮抗細胞程序性壞死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8 高璐;間歇性低氧對麻醉大鼠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反射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7年
9 張蕾;缺氧對二價金屬轉運體(DMT1)表達的影響[D];南通大學;2006年
10 高媛;甘肅鼢鼠β珠蛋白基因測序及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34662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34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