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松滋市漢族女性MTHFR與MTRR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
本文選題: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 + 甲硫氨酸合成酶還原酶 ; 參考:《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2014年02期
【摘要】:目的分析湖北省松滋地區(qū)女性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A1 298C及甲硫氨酸合成酶還原酶(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MTRR)A66G基因多態(tài)性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現況研究方法,以松滋市1 077例女性為研究對象,提取其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基因組DNA,通過熒光定量PCR方法檢測MTHFR和MTRR基因多態(tài)性。統(tǒng)計分析本地區(qū)基因多態(tài)性的分布特征,并與已報道其他地區(qū)進行比較。結果松滋市女性的MTHFR 677TT純合突變基因型頻率為15.41%,與四川省德陽市(13.80%)基本一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于廣東省惠州市(10.86%)、海南省瓊海市(6.14%),低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21.84%)、河南省鄭州市(34.5%)、山東省臨沂市(35.03%),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MTHFR1298CC純合突變基因型的分布百分數為2.60%,與四川省德陽市(6.26%)基本一致,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于海南省瓊海市(7.13%)、廣東省惠州市(7.24%),高于山東省臨沂市(2.4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MTRR 66GG純合突變基因型頻率為6.41%,與瓊海市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松滋市女性MTHFR和MTRR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具有地域特異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and methionine synthase (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 A66G gene polymorphisms in women in Songzi area, Hubei province. Methods the genomic DNA of oral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 was extracted from 1 077 women in Songzi city. MTHFR and MTRR gene polymorphisms were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ne polymorphisms in this region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reported regions. Results the homozygous genotype frequency of MTHFR 677TT was 15.41,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in De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13.8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uizhou City (10.86%), Qionghai City (6.14%),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84%),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34.5%) and Liny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35.0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1) .MTHFR1298CC homozygous genotype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2.60%, which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at in De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6.26%).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lower than that in Qionghai City, Hainan Province (7.13%), Huizhou City (7.24%)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2.42% in Liny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The frequency of homozygous mutation genotype of MTRR 66GG was 6.4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Qionghai City (P0.01). Conclusion the distribution of MTHFR and MTRR gene polymorphism in Songzi City is geographical specific.
【作者單位】: 湖北省松滋市婦幼保健院;上海靶向分子醫(yī)學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
【基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婦幼保健分子遺傳醫(yī)學研究專項計劃(FY-ZX-ZD-0014)
【分類號】:R3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立娟;張穎;;葉酸代謝相關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唐氏綜合征[J];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11年03期
2 蔣濤;楊建麗;楊芩;包巧云;;出生缺陷的相關因素[J];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2012年06期
3 賀憲民;張群;楊琦;鄭菲們;有鳳芝;勞海紅;金曦;;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還原酶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0年01期
4 勞海紅;賀憲民;;海南省漢族和黎族婦女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還原酶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1年11期
5 楊彥;魯衍強;芮欣憶;曹馨宇;許曉芬;陶瑩;;鎮(zhèn)江市漢族女性MTHFR和MTRR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研究[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9期
6 顏珠苗;魯衍強;李瑛;陳曉;許少珍;;瓊海市漢族女性MTHFR和MTRR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7 郭虹;胡興文;王波;;影響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還原酶基因多態(tài)性的因素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年13期
8 張勇;朱正英;王瑋;劉玲;畢嘉;王道成;肖自力;張書雅;姜俊成;張亞林;;四川德陽地區(qū)漢族女性人群MTHFR和MTRR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2年06期
9 劉英華;陳瑛;;葉酸代謝基因與出生缺陷和不良妊娠的關系[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2年08期
10 王維鵬;魯衍強;芮欣憶;易念華;;湖北省漢族女性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還原酶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佃鵬;張艷芳;楊祥麗;高燕華;李智民;惠長野;;慢性苯中毒者血清中葉酸和維生素B_(12)水平的研究[J];工業(yè)衛(wèi)生與職業(yè)病;2013年06期
2 王岐榕;陳水仙;張蓉華;翁云欽;卓秀云;;210名女性孕前保健資料分析[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3年05期
3 勞海紅;賀憲民;;海南省漢族和黎族婦女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還原酶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1年11期
4 楊彥;魯衍強;芮欣憶;曹馨宇;許曉芬;陶瑩;;鎮(zhèn)江市漢族女性MTHFR和MTRR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研究[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9期
5 顏珠苗;魯衍強;李瑛;陳曉;許少珍;;瓊海市漢族女性MTHFR和MTRR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6 郭虹;胡興文;王波;;影響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還原酶基因多態(tài)性的因素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年13期
7 趙君利;劉滿梅;單翠萍;王海燕;姜銀芝;徐仙;哈靈俠;;應重視輔助生殖技術助孕者孕早期超聲篩查宣教[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3年09期
8 張艷麗;李華鋒;伏廣照;魯衍強;李瑛;;臨沂地區(qū)漢族女性MTHFR和MTRR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研究[J];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3年06期
9 張親鳳;林燕玲;薛燕燕;賀憲民;;熒光定量PCR用于孕產婦葉酸利用能力的檢測研究[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0年11期
10 李鷹;陳波;谷強;;同型半胱氨酸與神經管畸形的相關病因學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年09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裴利花;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謝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神經管畸形發(fā)生的關系[D];中南大學;2011年
2 馬玉霞;MTHFR、MTRR基因多態(tài)性與人自然流產的相關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3 陳倩茹;依那普利葉酸片、辛伐他汀藥物療效個體差異的易感基因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4 何俊峰;FABP2等基因多態(tài)性及環(huán)境因素與NTDs關系的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2年
5 張海濤;吉林省2003~2008年出生缺陷流行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杜麗麗;長壽人群MTHFR C677T基因多態(tài)性與血脂水平的相關性[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7 林洪亮;胎兒心內強回聲光點在產前診斷中的意義[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宮婷;李芬;馮竣;唐小妮;;MTR、MTRR基因多態(tài)性與先天性心臟病的相關性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2 田佩玲,陳平樂,鄭立新,葉嘉玲,賈廣虹,余森泉,文任乾,韋相才,李銘臻,沈龍娣,陳士敏,楊石金,翁錫明,武小文,李哲剛,楊衛(wèi),王柏賢;廣東地區(qū)0~5歲兒童出生缺陷現況調查分析[J];廣東醫(yī)學;2004年03期
3 許傳芹;陳衛(wèi)星;;酒精誘發(fā)發(fā)育中大腦神經元凋亡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1年01期
4 尹志農;李瑞杰;;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多態(tài)性兩種檢測方法之比較[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8年11期
5 易湘平;李和勤;;52例出生缺陷患兒與母親孕期健康狀況相關性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1年21期
6 曲英莉;曹兆進;王強;;電磁輻射對妊娠及子代的影響[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10年04期
7 唱斗;劉莉揚;王淑玲;葉康平;王生;;器官形成期高溫暴露對大鼠胚胎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10年10期
8 蒲柳艷;吳金華;;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出生缺陷監(jiān)測與父母相關因素研究[J];疾病監(jiān)測;2010年10期
9 郭曉霞,高原原,詹思延,郭艷梅,王硯英,李立明;5,10-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多態(tài)性和神經管畸形的病例對照研究[J];疾病控制雜志;2000年03期
10 賀憲民;張群;楊琦;鄭菲們;有鳳芝;勞海紅;金曦;;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還原酶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0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永紅;宮內多環(huán)芳烴暴露對胎兒全基因組基因表達的影響[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年
2 齊小娟;宮內鉛、鎘及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暴露對嬰幼兒生長發(fā)育的影響[D];復旦大學;2011年
3 羅瓊;電磁輻射影響種植前和妊娠早期胚胎的基礎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肖瓊娜;電子垃圾污染區(qū)宮內多溴聯(lián)苯醚暴露對胎兒生長發(fā)育及胎盤IGF-1和IGFBP-3表達的影響[D];汕頭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暇玉;鄒天寧;夏曉玲;汪旭;;葉酸、核黃素缺乏及MTHFR A1298C多態(tài)性對人淋巴細胞基因組遺傳穩(wěn)定性的影響[J];癌變.畸變.突變;2007年04期
2 黃海威;譚雙全;付賢;彭丹心;劉秀琴;林銳金;吳述恒;何深文;黃家星;;MTHFR基因多態(tài)性對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8年10期
3 王蘇梅,劉學軍,吳愛華;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多態(tài)性及臨床意義[J];國外醫(yī)學.遺傳學分冊;2005年01期
4 徐航,王琳,王毅,馬旭;實時熒光定量PCR法檢測MTHFR C677T基因多態(tài)性方法的建立和應用[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4年05期
5 關天俊,劉志紅,陳朝紅,沈克勤,俞雨生,唐政,黎磊石;白細胞介素-1 受體拮抗劑基因多態(tài)性與狼瘡性腎炎臨床病理及預后的關系[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1997年03期
6 高光凱,蔣一平,王士雯;中國北方漢族人群β_2腎上腺素能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2年01期
7 黃新文,殷懷明,戴玉景;我國漢族兒童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2年06期
8 方福德;基因多態(tài)性與疾病相關性的遺傳分析中某些值得注意的問題[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9 邵華,李艷,夏虹,張平安;正常漢族人群雌激素受體β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4年05期
10 于俠;孫景輝;王振華;;白介素-10基因多態(tài)性與感染性疾病的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墨;李秋;王莉佳;王曉剛;楊錫強;;甘露聚糖結合凝集素基因多態(tài)性與血清蛋白表達水平的關系[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四次全國兒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崔凡;呂桂霞;沈永年;劉維達;;馬拉色菌屬種內基因多態(tài)性機制的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3 陳興棟;楊亞軍;金力;王笑峰;;KCNQ1基因多態(tài)性同中國人群血清脂類指標相關[A];2012年中國青年遺傳學家論壇會議文集[C];2012年
4 汪宇春;劉霆;李英碧;吳謹;;細胞因子基因多態(tài)性與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關系[A];第10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賀斌;張樹成;程捷;王介東;;CYP19基因多態(tài)性對男性促性腺激素水平的影響[A];21世紀男科學——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男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韓媛;黃松明;張愛華;張維真;吳紅梅;鮑華英;;腫瘤壞死因子-α和熱休克蛋白70-2基因多態(tài)性與兒童過敏性紫癜的相關性研究[A];第六屆江浙滬兒科學術會議暨兒科學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術班論文匯編[C];2009年
7 潘尚霞;楊杏芬;林忠寧;魏青;楊穎;黃俊明;凌文華;;廣東省客家人群hGSTs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A];中國毒理學會第四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許穎;張波;孫麗娜;卓淑雨;黃莉莉;周曉星;蘇宜香;;C反應蛋白1444C/T基因多態(tài)性與血漿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相關性分析[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十次全國營養(yǎng)學術會議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9 潘尚霞;楊杏芬;林忠寧;魏青;;廣東省客家人群hGSTs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A];第五屆廣東省環(huán)境誘變劑學會暨第三屆廣東省預防醫(yī)學會衛(wèi)生毒理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邱海波;代靜泓;楊毅;周韶霞;許紅陽;劉少華;鄭瑞強;黃英姿;;腫瘤壞死因子和白介素-1基因多態(tài)性與嚴重感染易感性和預后關系的研究[A];2004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張荔子;膿毒癥研究取得新進展[N];健康報;2002年
2 張 昱;中醫(yī)藥研究思路新探[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2年
3 張學全;世界最大的人類基因功能數據庫問世[N];醫(yī)藥經濟報;2004年
4 劉伯寧;人類基因組研究邁入新階段[N];中國醫(yī)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俞水亮;中國人群PRNP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及朊病毒新突變分子致病機制的初步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2 馮玲;卵母細胞非整倍體發(fā)生機制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何蓉;人類巨細胞病毒UL144、UL146和UL147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4 都特;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結局的遺傳易感性研究 二、α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 三、發(fā)作性運動源性舞蹈徐動癥致病基因的初步定位和突變篩查[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5 馬艷萍;人巨細胞病毒UL141基因多態(tài)性和轉錄子結構分析以及人巨細胞病毒全長cDNA文庫構建[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8年
6 董蕻;CD14基因啟動子區(qū)SNP分析及其與LPS反應的關系[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7 王群;轉錄因子MEF2A基因多態(tài)性及其突變型體外活性的研究[D];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2006年
8 齊瑩;人巨細胞病毒UL139、UL140、UL138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7年
9 郭欣;H.pylori感染因素及宿主相關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賀斌;一、芳香化酶基因多態(tài)性和十一酸睪酮藥物避孕差異相關性的研究 二、利用米非司酮藥物建立小鼠子宮出血模型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德梅;山西地區(qū)漢族人群HLA等位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4年
2 馮輝;我國分離株間日瘧原蟲傳播阻斷疫苗候選抗原Pvs25和Pvs28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3 胡東軍;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基因啟動子區(qū)CATT微衛(wèi)星多態(tài)性與膿毒癥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性[D];浙江大學;2005年
4 步天栩;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態(tài)性臨床意義[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4年
5 徐張巍;N-乙;D移酶1表型與基因多態(tài)性的關系及底物調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史文元;漢族人群ABCA1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分析[D];南華大學;2005年
7 于丹;惡性瘧原蟲海南株氯喹抗性相關基因多態(tài)性及msp3等位基因分型研究[D];廣東藥學院;2007年
8 羅宏;廣西馬爾尼菲青霉菌微衛(wèi)星多態(tài)性[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9 劉楊;我國間日瘧原蟲分離株Duffy抗原結合蛋白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9年
10 吳智寧;漢族人群VKORC1啟動子基因多態(tài)性與華法林劑量相關性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926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09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