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分析與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本文選題:大學生 + 自殺; 參考:《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摘要】: 由于我國經歷了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期,社會形勢發(fā)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這一時期大學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遠大于從前,由于心理問題或由心理因素引發(fā)的自殺等惡性事件日漸增多,已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由于大學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廣大青年群體的杰出代表,擔負著國家發(fā)展與建設的重擔,是國家與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因此大學生的自殺會對科學發(fā)展和經濟建設帶來巨大的損失。雖然大學生自殺的人數(shù)相對于大學生整個群體比例較小,但是帶給大學生的心理沖擊和不良的社會影響卻非常巨大,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 一般來說,自殺的原因包括社會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因素。我國當代大學生自殺率上升與社會的急劇變遷有關。在很大程度上,自殺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對正在轉型的社會劇變的一種心理反應。由于社會的急劇變革造成的社會—文化不穩(wěn)定狀態(tài),如就業(yè)競爭加大,使得部分大學生失去安全感;外來文化沖擊、拜金主義盛行和其他一些社會消極現(xiàn)象,使得大學生價值觀念發(fā)生扭曲;人際關系復雜化和生活節(jié)奏快速化,加劇了部分大學生的適應困難。我國當代大學生自殺率的上升也于個體素質有關。自殺者個體素質在從自殺意念的產生到自殺行為的實施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劇變的社會環(huán)境與個體的生理、思想、心理和精神等素質交互作用,在某些負性心理應激源的催化下,就可能誘發(fā)某些大學生的自殺行為,導致自殺率的上升。 面對日益嚴重的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高校要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體系:面向大學生開展預防性和發(fā)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優(yōu)化其心理素質,貫徹“預防為主”、“發(fā)展為主”的原則,完善大學生的心理調節(jié)機制,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Abstract]:Because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socialist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social situation has undergone complex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this period,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past. Du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r suicides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ch malignant events as increasing,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Since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est among young people, they ar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the vast number of youth groups, bear the heavy burde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nd are the hope and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Therefore, the suicide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bring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committing suicide is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whole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and bad social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great, which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societ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auses of suicide includ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individual factors. The rising suicide rat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s related to the rapid changes of society. To a large extent, suicide is not a mere personal act, but a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the social upheaval that is taking place. As a resul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nstability caused by the rapid change of society, such as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for employment, some college students lose their sense of security, foreign culture shock, the prevalence of money worship and some other negative social phenomena.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distorte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complicated and the pace of life is fast, which makes some college students' adaptation more difficult. The rise of suicide rat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is also related to individual quality. The individual quality of suicides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process from the emerg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icidal behavior. Under the catalysis of som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this dramatic social environment may induce suicide behavior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and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suicide rate.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henomenon of suicide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preventive and development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ptimiz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o carry out "prevention first". On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first", we should perfect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bear setbacks and adapt to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ody and mind.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B8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紅;;抑郁癥自殺傾向患者的識別與護理干預[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1年08期
2 劉秀萍;;青少年自殺行為影響因素及危機干預的現(xiàn)狀[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年02期
3 李蔓荻;白俊杰;張小勇;歐陽波;;淺析高等中醫(yī)院校心理素質教育的方法與途徑[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1年07期
4 李麟;王小飛;王善儀;李悅瑋;;性別對甲型H1N1流感期間大學生心理的影響研究[J];護理研究;2011年21期
5 黃泉源;孟曉巖;李林;胡帆;黃闊;李蕾;楊君;肖媛;姜樸;;不同學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11年04期
6 單懷海;;心理健康與自殺行為[J];大眾心理學;2007年07期
7 楊晶潔;謝斌;卞茜;;以學校為基礎的自殺干預及其理論基礎[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年09期
8 張佳佳;李敏;彭李;韓愛華;廖文君;;大學生心理彈性與人格特征、情緒調節(jié)方式及中性情緒面孔知覺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年03期
9 于俊杰;;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因素探析[J];大眾心理學;2003年01期
10 梁華妮;郭麗;寧靜;程淑媛;;大學生自殺傾向及其社會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章小奕;;淺析我校大學生心理沖突[A];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會議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2 郭輝;李蔓荻;蘇萌;;充分發(fā)揮朋輩力量,助力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以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為例[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年會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3 王寶森;;文化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成長之影響[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全國第七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暨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論文集[C];2001年
4 李燕玲;;一位尿毒癥伴自殺傾向患者的單病種整體護理體會[A];全國第六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5 宋京晶;周蜜;施鋼;;大學生心理適應狀況與發(fā)展特點[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6 高蘭;郭漢軍;;應激事件對大學生心理影響的調查分析[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7 牟艷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趨向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8 郭愛昕;;越軌行為與大學生心理[A];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會議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9 朱唯唯;;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體育療法[A];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會議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10 周春開;;關于高校心理咨詢的思考——兼談困擾大學生心理的幾個主要問題[A];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會議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侯環(huán);關注影響大學生心理的新因素[N];濟南日報;2008年
2 清華大學 香紅麗邋舒宇;正視大學生心理不成熟現(xiàn)象[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張晨 實習生 李林海;“很反感用‘脆弱’來形容大學生心理”[N];中國教育報;2009年
4 記者 曹斯;35至44歲男士自殺傾向最高[N];南方日報;2010年
5 河南工業(yè)大學黨委副書記 程振凱;微博“問診”大學生心理[N];人民日報;2011年
6 廖芳;別讓大學生心理“缺鈣”[N];貴州日報;2004年
7 本報記者 李沙青;關注大學生心理[N];云南日報;2003年
8 任意;鞭撻療法 可有效扼制自殺傾向[N];中國婦女報;2005年
9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N];人民日報;2005年
10 唐瑩 鄔姜;大學生心理需要“健康指南”[N];科技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宋志強;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穎;大學生自殺傾向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聊城大學;2007年
2 李靜;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分析與心理健康教育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葉向陽;大學生心理壓力反應的結構及特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博;當代大學生挫折教育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5 王琳;接受式音樂治療對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干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淑娟;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調適[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7 張軍良;大學生社會支持、控制感在壓力源——壓力反應中作用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董曉倩;當代大學生心理耐挫力狀況調查與對策探討[D];鄭州大學;2005年
9 趙景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逯登宇;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024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80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