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狹窄血管內皮細胞組織因子表達的檢測
本文關鍵詞:大鼠狹窄血管內皮細胞組織因子表達的檢測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血管狹窄處內皮細胞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達規(guī)律。方法將45只SD大鼠(重量320±18.5 g)隨機分為對照組和頸動脈狹窄組,狹窄組又分為0.25、0.5、1、2、4、8、16、24 h,8個時相,套扎法建立左頸總動脈狹窄模型,應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和多普勒血流儀在體測定切應力及血流量。術后不同時相點用原位雜交和免疫組化法,檢測TF的mRNA和蛋白表達。應用圖像分析系統(tǒng),測定內膜平均灰度,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正常對照組內皮細胞TF的mRNA轉錄和蛋白合成微弱;狹窄15 min后,內皮細胞胞漿TF基因mRNA轉錄和蛋白合成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TF基因mRNA轉錄和蛋白合成,4 h達到峰值,與鄰近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血管狹窄后,切應力能夠早期誘導動脈狹窄處內皮細胞TF基因表達。
【作者單位】: 解放軍第十六醫(yī)院內一科;第三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神經內科;
【分類號】:R363
【正文快照】: 研究表明,當血管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時,狹窄局部的血管壁切應力(wall shear stress,WSS)過高導致與血流接觸的內膜損傷,可以誘發(fā)內皮細胞異常表達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TF)[1,2,3,4]。本研究應用套扎法建立大鼠頸總動脈狹窄模型,應用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法結合圖像分析,對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黔寧,應大君,戴光明,鄭健;切應力對內皮細胞組織因子表達上調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4年01期
2 楊益民;李黔寧;應大君;劉勇;龔自力;成戎川;呂敏;周竹娟;鄭健;帥杰;趙士福;戴光明;;一種可控性大鼠頸總動脈狹窄模型的建立及切應力測定[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益民,應大君,李黔寧,陳衛(wèi)軍,崔曉萍,戴光明,劉勇,呂敏;切應力誘導大鼠頸動脈內皮細胞組織因子表達的檢測與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年22期
2 于俊民;趙繼義;王凌云;葛振忠;;卡維地洛與厄貝沙坦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組織因子及其途徑抑制物的影響[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3 韓峰祥;;辛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纖溶活性的影響[J];菏澤醫(yī)學?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4 黃全躍;趙水平;吳洪光;周宏年;李江;羅小嵐;;不同劑量辛伐他汀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組織因子和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5年05期
5 李黔寧;楊益民;劉勇;龔自力;成戎川;呂敏;鄭健;帥杰;;組織因子、Egr-1及Sp1在大鼠狹窄頸動脈內皮細胞的表達[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6年06期
6 吳孟津;危當恒;王貴學;劉錄山;唐朝君;王佐;唐朝克;;低剪切應力促進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表達[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6年12期
7 黎媚媚;歐和生;;轉錄因子對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達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9年02期
8 王貴學;;切應力變化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破裂[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9年08期
9 黃剛;趙蓮萍;張文文;周星;王平;謝小冬;;高分辨MRI對頸動脈幾何形態(tài)與斑塊體積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年10期
10 楊益民;李黔寧;應大君;;組織因子凝血途徑與切應力反應元件[J];血栓與止血學;2006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胡深;頸動脈狹窄血流動力學與腦功能磁共振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2 王宏偉;氯離子通道ClC-2對小梁細胞骨架結構作用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3 鄒歡;持續(xù)高眼壓波動引起小梁網(wǎng)結構改變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盛尚春;切應力改變調控巨噬細胞生物學功能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及機制[D];重慶大學;2011年
2 馬曉光;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急性肺血栓栓塞大鼠不同時期組織因子表達水平[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7年
3 梁偉華;超聲介導攜TFO脂質超聲微泡對切應力誘導的內皮細胞組織因子表達的影響[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4 黎媚媚;內含子27堿基miRNA對內皮一氧化氮合酶調控機制的研究[D];南華大學;2010年
5 葉新鮮;血流介導的血管擴張技術對非妊娠、不同孕期婦女肱動脈的檢測[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黔寧,張黎明;組織因子基因的順式調節(jié)元件[J];國外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1999年04期
2 韓林,張寶仁,覃開榮,朱家麟,柳兆榮;不同切應力下的內皮細胞條件培養(yǎng)基對平滑肌細胞增殖和膠原合成的影響[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0年03期
3 李黔寧,應大君,戴光明,鄭健,肖道虹,鄧志寬,劉勇,劉立杰,周永琴,任萍;形成三螺旋DNA的寡核苷酸抑制內皮細胞組織因子基因的表達[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2年03期
4 汪俊軍,史利寧,張春妮;低密度脂蛋白自身免疫在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中的作用[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2年06期
5 李黔寧,應大君,戴光明,鄭健;一種簡易的平行板流動腔系統(tǒng)的應用[J];醫(yī)用生物力學;2002年01期
6 劉國濤,王先菊,艾保全,劉良鋼;狹窄動脈血管中管壁切應力的數(shù)值研究[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凱,張雁芳,汪海;阻斷血管內皮細胞乙酰膽堿靶標功能對血管內皮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3年05期
2 張莉,劉皋林;針對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的抗癌治療研究進展[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0年10期
3 ;蛋白激酶C在調節(jié)血管內皮細胞通透性中的作用[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1年11期
4 范偉,盧麗艷;血管內皮細胞生長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進展[J];臨沂醫(y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1期
5 熊迎春,洪小平,陳澤斌,袁尚榮;黃芪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血管內皮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J];中醫(yī)藥學刊;2004年10期
6 山麗梅;金城;張萍;趙艷玲;蔡光明;肖小河;汪海;;血管內皮細胞上嘌呤受體新亞型對血管張力的調節(jié)作用[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7年01期
7 李孟彬;王為忠;李開宗;張洪偉;季剛;沈新;;建立豬血管內皮細胞對人血清適應的模型及其評估[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年10期
8 姚陽;李崇杰;;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對血管內皮細胞αv整合素表達的影響[J];實用手外科雜志;2008年04期
9 陳松姬;;中醫(yī)藥對糖尿病血管內皮細胞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年07期
10 黃寧江;;不同濃度川芎對血管內皮細胞生長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麗萍;祝光禮;;中醫(yī)藥對血管內皮細胞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A];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省級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7年
2 葉盛;張懷勤;林以諾;黃偉劍;張艷麗;邵小琳;;雷帕霉素對血管內皮細胞生物學功能的影響[A];第十三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楊宗城;;血管內皮細胞在燒傷早期臟器損害的發(fā)病中起關鍵作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屆全國燒傷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4 鄭懷恩;李大元;王俊茹;Martin Hauer-Jensen;;他汀對血管內皮細胞放射防護作用的研究[A];全國非電離輻射與電離輻射生物效應及防護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李震;黃紅林;;有機磷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作用的實驗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學會2013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3年
6 王楠;呂欣;范傳東;霍思維;張尚立;苗俊英;;二甲基亞砜對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和凋亡的影響[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7 李震;黃紅林;;有機磷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作用的實驗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學會2013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3年
8 夏尊恩;李艷;汪明;;脫氫表雄酮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炎癥反應的初步探索[A];全國臨床免疫檢驗研討會暨第六屆全國臨床免疫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9 徐軍;齊法蓮;陳英劍;胡成進;;金芪降糖片對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及其功能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檢驗分會成立30周年慶典大會資料匯編[C];2009年
10 喬亮;陸樹良;高見佳宏;郭靜萍;優(yōu)美香;尾鄉(xiāng)賢;廖鎮(zhèn)江;史濟湘;;高糖對血管內皮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A];全國燒傷早期處理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記者 劉云濤;保護血管內皮細胞 防治糖尿病并發(fā)癥[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2 張超群;范曉莉;尼莫地平可保護血管內皮細胞[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3 山東濰坊市益都中心醫(yī)院血液科主任醫(yī)師 崔釗;感染時血小板為何減少[N];健康報;2007年
4 董德伍;體外反搏研究進入新階段[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2年
5 萬同己;VC、VE對DM患者腎臟的保護作用[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6 廖福龍;用生物力藥理學研究中藥是一新領域[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7 孫寧華;蘇大附一院血栓與止血研究獲系列成果[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8 河北省職工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中西醫(yī)內科 劉涓;別把小蔥不當菜[N];保健時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金菊;血管內皮細胞的膜蛋白與乙酰膽堿靶標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3年
2 張前;羥基紅花黃色素A對血管內皮細胞調控機理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3 張莉;擾動剪切流場的體外模擬及其對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內皮下沉積的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4 沈傳陸;在腫瘤壞死因子α作用下血管內皮細胞PDGF-B鏈基因轉錄調控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8年
5 潘鑾鳳;血管內皮細胞FcγRs的表達及免疫復合物與FcγRs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2年
6 金鑫;飛燕草素葡萄糖苷在血管內皮細胞的攝取利用及損傷保護效應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3年
7 王妍妍;OPG的血管內皮細胞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8 梁敏;二羰基化合物對人類血管內皮細胞的病理生物學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0年
9 俞世強;培養(yǎng)血管內皮細胞缺氧再灌注損傷機理及其保護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1993年
10 玄紅專;蜂膠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影響及其分子機制[D];浙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艷;尼古丁對血管內皮細胞纖溶平衡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余海霞;磁感應熱療對血管內皮細胞影響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王佳婧;ox-LDL對血管內皮細胞中NLRP3及下游因子表達的影響[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4 唐堅清;血管內皮細胞的體外三維培養(yǎng)[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6年
5 李權;丹參酮ⅡA、黃芪多糖及其配伍對血管內皮細胞保護作用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6 樸虎國;復方丹參注射液對缺氧-再復氧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D];延邊大學;2005年
7 代建軍;活血化瘀中藥對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血管內皮細胞保護的臨床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3年
8 劉亮;活化巨噬細胞對血管內皮細胞生物學特性及成血管作用的影響[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3年
9 于敏;血管內皮細胞乙酰膽堿靶標的藥理學特征及其相關蛋白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4年
10 周羽;參麥保護家兔嚴重燙傷早期血管內皮細胞的實驗研究[D];揚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0142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30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