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研究方法進展
本文關鍵詞:腸道菌群研究方法進展
更多相關文章: 腸道菌群 分離培養(yǎng)技術 基因檢測技術 質譜技術
【摘要】:腸道正常微生物在平衡人體健康和疾病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如何對腸道菌群的豐度與數量變化進行全面分析是開展腸道微生態(tài)研究的瓶頸問題。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總結了當前腸道菌群研究常用的方法及每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為進一步深入進行腸道微生態(tài)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 漯河醫(yī)學高等?茖W校;
【分類號】:R378
【正文快照】: 人體腸道中的微生物有1000多種,總重量大約為1.0~1.5 kg,總數在1014個以上,相當于人體所有組織細胞總數的10倍。腸道正常微生物在平衡人體健康和疾病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1],腸道微生物群落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近年來已成為廣受關注的熱點。腸道菌群分析是進行復雜微生態(tài)系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徐曉靜;文思遠;韓毅;;應用基因芯片方法檢測幾種腸道菌[J];華北農學報;2007年01期
2 李建婷;鄺棗園;宋姍姍;高智群;羅海燕;張韌;付繼云;;王氏保赤丸對小鼠腸道菌群影響[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年07期
3 張寶濤;王立群;伍寧豐;石鵬君;;PCR-DGGE技術及其在微生物生態(tài)學中的應用[J];生物信息學;2006年03期
4 譚莉莎;文姝;盧行安;唐立;;基于飛行質譜分析技術對小鼠腸道菌群蛋白組分分析的初步探討[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0年08期
5 陳琛;江振友;宋克玉;施珊珊;嚴群超;吳莎;孫毅凡;;中草藥對小鼠腸道菌群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1年01期
6 金紅芝,李X寶;人腸道微生態(tài)系統的研究進展[J];自然雜志;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凌云;王輝;魏華;顧佳潔;;PCR-DGGE技術在水產養(yǎng)殖中的應用及發(fā)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12期
2 袁文龍;康占海;陶晡;趙春輝;霍建飛;耿碩;;基因芯片技術及其在植物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6期
3 崔艷偉;孟祥晨;;乳桿菌的分離及鑒定[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4 呂佳;盧行安;劉淑艷;柳媛;閆磊;初雷;;MALDI-TOF-MS技術鑒定食源性致病菌的影響因素[J];分析儀器;2011年02期
5 胡江;費建梅;吳林根;;黃連素伍用谷維素對Ⅱ型糖尿病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J];安徽醫(yī)藥;2013年03期
6 賈慧;王艷輝;王進忠;王升啟;董金皋;;基因芯片技術檢測黃瓜花葉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和馬鈴薯Y病毒[J];華北農學報;2011年01期
7 覃映雪;王曉林;鄢慶枇;王峗;葉冬鳳;;青石斑魚腸道菌群研究[J];海洋水產研究;2007年05期
8 呂學詵,呂佳南,王建杰,王朝輝;再談生物獲得性防衛(wèi)功能[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5年04期
9 吳鳳筍;李文剛;;基因芯片技術在動物疫病檢測中的應用[J];鄭州牧業(yè)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10 郭若勤;楊玉楠;丁秀玲;陳亞松;;嗜鹽菌強化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復過程的初步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學;2009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楊昌林;穆慧玲;羅麗華;;腸道菌群與航空飛行環(huán)境[A];第三屆特種醫(yī)學暨山東-河南-湖北三省聯合微生態(tài)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修春海;人工濕地預處理引黃水庫水的試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崔立;實驗用小型豬種群凈化技術及其不同模型的建立和應用[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5年
3 劉曉紅;氧化苦參堿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基礎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7年
4 陳曉剛;小兒再發(fā)性腹痛的脾胃濕熱證與腸道微生態(tài)關系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5 唐歡;抗生素所致腸道菌群失衡及乳桿菌對其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7年
6 彭鑫;《傷寒論》陽明、太陰病證與腸道微生態(tài)及人體反應性關系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7 潘紅苗;海洋趨磁細菌多樣性和特性研究及其分離純化培養(yǎng)[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8 楊大群;天山冷環(huán)境中微生物系統多樣性及分布特征的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9 盛敏;VA菌根真菌提高玉米耐鹽性機制與農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10 劉華;中醫(yī)藥療法對小兒急性非細菌性腹瀉病的系統評價及隨機對照試驗[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俊娟;具有黏附性乳桿菌的篩選與特性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1年
2 張晶;稻花香釀酒大曲微生物區(qū)系解析[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李小永;細菌型豆豉后發(fā)酵期間菌相分析及產蛋白酶菌種的篩選[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1年
4 韓麗麗;櫻桃褐腐病菌特異性IgY的制備及活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5 段云;高原環(huán)境下大鼠腸道緊密連接蛋白occludin表達及其干預的實驗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魏瓊;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重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方法的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1年
7 陳水利;嬰幼兒肺炎繼發(fā)腹瀉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及預防性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效果的綜合評價[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白燕;四川幾種竹葉部微生物區(qū)系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1年
9 丁久法;常見致病性弧菌的基因分型和基因芯片檢測技術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0年
10 孫蘇燕;培養(yǎng)與免培養(yǎng)結合研究三疣梭子蟹養(yǎng)殖池塘細菌多樣性[D];寧波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群,鮑大鵬;人及動物胃腸道正常微生物群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2 李璇,陳燕,孫小玉,李曉冬,朱荃;王氏保赤丸的胃腸道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J];北京中醫(yī);1999年05期
3 林曉明,馮建英,龍珠,王緋斐;銀耳、茯苓、絞股藍對小鼠免疫功能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95年06期
4 羅海華;董姝;周紅;袁廣明;李美玉;鄺棗園;;黃連解毒湯對小鼠腸黏膜組織結構的影響[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5 楊宜婷;賴卓勝;蔣麗;;常欣衛(wèi)口服液對腸道菌群影響的實驗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年09期
6 周德慶,郭杰炎;我國微生態(tài)制劑的現狀和發(fā)展設想[J];工業(yè)微生物;1999年01期
7 郭貴海,王崇文;腸道菌群調節(jié)劑的研究進展[J];臨床內科雜志;2002年02期
8 鞠寶玲;唐小云;張紅軍;海艷潔;陸葉;;菌群失調小鼠全身及腸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實驗研究[J];熱帶醫(yī)學雜志;2008年05期
9 鮑志祥;王氏保赤丸的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概況[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1年12期
10 王愛云,陸健,劉競天,吳建華,陸茵;王氏保赤丸對實驗性“脾虛證”小鼠治療作用的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4年08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蘇文金;腸道菌群對艱難梭菌拮抗作用的動物模型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05期
2 武慶斌;;腸道菌群與腹瀉[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年07期
3 管遠志;;腸道菌群及其生物學意義[J];臨床兒科雜志;2009年11期
4 蘇文金;Bourlioux P.;;對引入倉鼠菌群的C_3H無菌小鼠拮抗艱難梭菌定居實驗模型的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1990年02期
5 朱乃軍,項建梅,陳祖培,費偉華,金孟玨,劉鳳勇;棉耳型狨猴腸道菌群的研究[J];中國實驗動物學雜志;1998年02期
6 羅予,孟林敏,趙國新,蔡訪勤;雙歧桿菌對脾虛小鼠腸道菌群的調整作用[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7 呂蘇成,蒙昌金,莫炳強,田明照,馮桂湘;小鼠限量對小鼠免疫功能、腸道菌群及壽命的影響[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1999年03期
8 呂蘇成,蒙昌金,馮桂香;小鼠飲食限量對其腸道菌群和壽命關系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0年02期
9 羅予,蔡訪勤,孟林敏,趙國新;低聚果糖對小鼠腸道菌群、血甘油三酯及血尿素氮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3年04期
10 趙紅梅;趙建;馮建遠;;雙歧桿菌對脾虛小鼠腸道菌群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6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美玲;張夢暉;杜惠敏;龐小燕;張延;趙立平;;輪狀病毒感染對腸道菌群影響的研究[A];第二屆中國青年學者微生物遺傳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高衛(wèi)科;王川慶;吳高鋒;魏娟;李文剛;;ERIC-PCR及在腸道菌群分析中的應用[A];河南省畜牧獸醫(yī)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張亞蘭;潘康成;古叢偉;;益生菌對消化道細胞因子的影響作用研究[A];第四屆第九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飼料和動物源食品安全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上冊)[C];2008年
4 吳曉盼;朱年華;張日俊;;日糧添加益生菌和抗生素對肉雞不同腸道菌群多樣性的研究[A];第四屆第九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飼料和動物源食品安全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上冊)[C];2008年
5 倪學勤;Joshua Gong;曾東;Shayan Sharif;周小秋;;采用PCR-DGGE技術分析蛋雞腸道細菌種群結構及多樣性[A];第四屆第九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飼料和動物源食品安全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上冊)[C];2008年
6 黃永成;程安春;汪銘書;楊曉燕;齊雪峰;葛忠源;郭宇飛;張素輝;胡騎;陳孝躍;;雙歧桿菌16SrDNA群特異性PCR方法的建立及對鴨腸道雙歧桿菌的檢測[A];第三屆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動物微生態(tài)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張七斤;任貴強;阿木爾吉日嘎拉;張和平;;L.casei Zhang體內抑菌作用及對腸道菌群影響的研究[A];第四屆第九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飼料和動物源食品安全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上冊)[C];2008年
8 李蘭娟;;感染微生態(tài)研究進展——腸道菌群對機體代謝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一屆全國營養(yǎng)支持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9 張敏;范小兵;楊虹;李X寶;奚萬艷;王一鳴;;人體腸道菌群構成及重要代謝產物的研究[A];微生物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第五屆微生物生態(tài)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孟志剛;張銳;郭紅媛;孫國清;崔鑫欣;劉娜;郭三堆;;人乳鐵蛋白基因與透明顫菌血紅蛋白基因在畢赤酵母中表達的研究[A];全國作物生物技術與誘變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徐敏;用分子方法解析人體腸道菌群[N];解放日報;2006年
2 徐敏;中外科學家在腸道菌群中找出健康“調控者”[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3 徐敏;在菌群中找出人體健康“調控者”[N];解放日報;2008年
4 記者 徐敏;人體腸道菌群植入豬體[N];解放日報;2007年
5 香紅星;走進微生物世界讓這個“小精靈”為你增效[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7年
6 山東龍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雙歧桿菌在腸道微生態(tài)中的地位[N];中國食品報;2009年
7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營養(yǎng)科 馮穎;人類對于腸道微生態(tài)的認識步入新境界(上)[N];中國食品報;2010年
8 譚西順;益生菌與益菌生[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9 中國工程院院士 聞玉梅 孫國根整理;尋找細菌的秘密[N];健康報;2009年
10 本報實習記者 胡珉琪;覃俊杰:腸道細菌秘密[N];北京科技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孔青;丁酸梭菌培養(yǎng)與發(fā)酵動力學以及調節(jié)腹瀉小鼠腸道菌群平衡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2 牛明福;富含不同陽離子氨基酸抗菌肽的表達及其生物學活性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3 郭壯;應用焦磷酸測序技術對不同人群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研究[D];江南大學;2013年
4 張美玲;兩種腸道疾病中腸道菌群結構變化的分子生態(tài)學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5 魏華;不同外源擾動因素對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影響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6 李曉霞;新城疫病毒氣溶膠發(fā)生與傳染機制及其在生產雞舍環(huán)境中的監(jiān)測[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9年
7 李婧妍;合成共軛亞油酸益生菌的篩選及其免疫調節(jié)功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8 李可俊;幾種水生動物腸道細菌的分子生態(tài)學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9 妥彥峰;具有潛在免疫調節(jié)功能Lactobacillus菌株的體外篩選及作用機理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0年
10 彭虹旎;短小芽孢桿菌(Bacillus pumilus 4D-14)的分離與分子鑒定,,抑菌性及微生態(tài)制劑應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章捷;利用高效離子交換色譜分離分析動物腸道菌群方法初探[D];福州大學;2005年
2 張寶讓;利用DNA指紋圖譜技術分析HFA仔豬腸道菌群結構[D];山西大學;2006年
3 冀朵朵;戊糖乳桿菌的黏附能力及對腸道菌群的調節(jié)[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4 李猶平;采用ERIC-PCR技術研究雞白痢、新城疫感染雛雞及健康雞腸道菌群結構[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7年
5 姜雪;利用人體腸道菌發(fā)酵豆芽制備雌馬酚的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3年
6 李巖;人體腸道內產雌馬酚菌的分離及其性質的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2年
7 陳海華;一株益生芽孢桿菌的篩選及其腸道菌群調節(jié)作用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8 趙琴麗;膽管結扎大鼠腸道菌群結構的分子生態(tài)學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9 吳高鋒;應用PCR-DGGE技術對不同日齡仔豬腸道菌群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D];河南農業(yè)大學;2009年
10 馮興;益生芽孢桿菌PAS38在肉雞腸道中的消長規(guī)律及對腸道菌群調節(jié)作用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2200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22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