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峽碎屑沉積巖地球化學與鋯石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
本文關鍵詞:遼西醫(yī)巫閭山花崗巖鋯石SHRIMPU-Pb測年及其地質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9年
青海共和—花石峽碎屑沉積巖地球化學與鋯石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
周建
【摘要】: 青海共和-花石峽地區(qū)是中央造山帶交接轉換的重要結點地區(qū)。西部以瓦洪山斷裂與柴達木地塊、東昆侖造山帶接界,東以多禾茂斷裂帶為界與西秦嶺相鄰,南以勉略-阿尼瑪卿縫合帶與巴顏喀拉-松潘造山帶相鄰,北以青海湖南山斷裂為界與祁連造山帶相鄰。該區(qū)碎屑沉積巖均屬雜砂巖與長石砂巖,其物質來源上主要是鎂鐵質及其變質深熔產物、古老基底物質及其深熔產物及花崗巖類。 從元古宙到晚古生代REE總量降低,Eu異常降低,輕重稀土分餾減弱,可能反映了晚古生代沉積物源區(qū)有地殼增生,地幔物質加入;較晚古生代,三疊紀輕重稀土分餾明顯,Eu異常更為明顯REE總量升高,可能反映了源區(qū)地殼殼內深熔作用過程中再循環(huán)地殼組分增多。 共和-花石峽碎屑沉積巖Nd模式年齡集中在1.1-1.3Ga和1.4-2.0Ga,頻率峰值約為1.2 Ga和1.7 Ga,明顯不同于西秦嶺的虧損地幔模式年齡組成,而與東昆侖、祁連和柴達木的模式年齡相似,說明共和-花石峽碎屑沉積巖的物質來源主要為東昆侖、祁連和柴達木,西秦嶺作為一個主要物源的可能性很小。 碎屑鋯石的U-Pb年齡分布特征表明新元古代祁連、柴北緣的地殼增生事件形成的物質構成了共和-花石峽中石炭-二疊紀750-1000Ma碎屑沉積物的主要來源,祁連、柴達木、東昆侖基底巖石構成大于1100Ma碎屑沉積物的另一重要來源。二疊紀鋯石年齡分布與中石炭-二疊紀明顯不同,出現(xiàn)250-300Ma年齡峰值,祁連和柴達木基本沒有250-300Ma的年齡報道,而在東昆侖200-300Ma的花崗巖類分布非常廣泛,說明東昆侖構成了200-300Ma碎屑沉積物的主要來源,與祁連、柴達木一起構成共和-花石峽主要的物源區(qū)。三疊紀的鋯石年齡分布與二疊紀相似,但是250-300Ma的年齡所占比例明顯增多,說明在三疊紀共和-花石峽碎屑沉積巖物源區(qū)與二疊紀相同,東昆侖對共和-花石峽碎屑沉積巖的貢獻加大。 鋯石Hf同位素組成反映出物源區(qū)四期地殼增生歷史: 350Ma ,500-1000Ma,1.7-2.5Ga和3.8-4.1Ga。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P597.3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陳剛;中生代鄂爾多斯盆地陸源碎屑成分及其構造屬性[J];沉積學報;1999年03期
2 阿成業(yè),王毅智,任晉祁,保光譜;東昆侖地區(qū)萬保溝群的解體及早寒武世地層的新發(fā)現(xiàn)[J];中國地質;2003年02期
3 李永軍,趙仁夫,劉志武,董俊剛;西秦嶺三疊紀沉積盆地演化[J];中國地質;2003年03期
4 楊經綏,王希斌,史仁燈,許志琴,吳才來;青藏高原北部東昆侖南緣德爾尼蛇綠巖:一個被肢解了的古特提斯洋殼[J];中國地質;2004年03期
5 孫延貴,張國偉,郭安林,王瑾;秦—昆三向聯(lián)結構造及其構造過程的同位素年代學證據[J];中國地質;2004年04期
6 陳岳龍;唐金榮;劉飛;張宏飛;聶蘭仕;蔣麗婷;;松潘—甘孜碎屑沉積巖的地球化學與Sm-Nd同位素地球化學[J];中國地質;2006年01期
7 裴先治;孫仁奇;丁仨平;劉會彬;李佐臣;劉戰(zhàn)慶;孟勇;;隴東地區(qū)閻家店閃長巖LA-ICP-MS鋯石U-Pb測年及其地質意義[J];中國地質;2007年01期
8 孫延貴,田琪,王青海;西秦嶺與東昆侖的側向碰撞與造山[J];青海國土經略;2001年02期
9 王毅志,梁超云;柴達木盆地東北緣古元古代變質鎂鐵—超鎂鐵質巖的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青海國土經略;2001年S1期
10 劉成東,莫宣學,羅照華,喻學惠,諶宏偉,李述為,趙欣;東昆侖造山帶花崗巖類Pb-Sr-Nd-O同位素特征[J];地球學報;2003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陳文;張彥;季強;劉敦一;宋彪;姚培毅;劉新宇;;四合屯珍稀化石層的時代———Ar/Ar和SHRIMPU/Pb年齡新證據[J];地層學雜志;2005年S1期
2 許德如;夏斌;李鵬春;張玉泉;陳廣浩;馬馳;;海南島北西部前寒武紀花崗質巖SHRIMP鋯石U-Pb年齡及地質意義[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6年04期
3 張宗清,宋彪,唐索寒,張壽廣,楊永成,王進輝;秦嶺佛坪變質結晶巖系年齡和物質組成特征——SHRIMP鋯英石U-Pb年代學和全巖Sm-Nd年代學數(shù)據[J];中國地質;2004年02期
4 張宗清,劉敦一,宋彪,張壽廣,張維吉,楊永成;秦嶺造山帶中部存在太古宙巖塊——陜西商南縣湘河地區(qū)樓房溝斜長角閃巖-淺粒巖鋯石SHRIM PU-Pb年齡及其意義[J];中國地質;2005年04期
5 杜建軍;馬寅生;趙越;王彥斌;;遼西醫(yī)巫閭山花崗巖鋯石SHRIMPU-Pb測年及其地質意義[J];中國地質;2007年01期
6 陳志剛,李獻華,李武顯,劉敦一;贛南全南正長巖的SHRIMP鋯石U-Pb年齡及其對華南燕山早期構造背景的制約[J];地球化學;2003年03期
7 萬渝生,羅照華,李莉;3.8Ma:青藏高原年輕堿性玄武巖鋯石離子探針U-Pb年齡測定[J];地球化學;2004年05期
8 張成立,劉良,張國偉,王濤,陳丹玲,袁洪林,柳小明,晏云翔;北秦嶺新元古代后碰撞花崗巖的確定及其構造意義[J];地學前緣;2004年03期
9 趙越;宋彪;張拴宏;劉健;;北京西山侏羅紀南大嶺組玄武巖的繼承鋯石年代學及其含義[J];地學前緣;2006年02期
10 張華鋒;翟明國;彭澎;;華北克拉通桑干地區(qū)高壓麻粒巖的鋯石SHRIMP U-Pb年齡及其地質含義[J];地學前緣;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吳榮新;鄭永飛;吳元保;;皖南蛇綠巖套輝長巖鋯石U-Pb定年以及元素和氧同位素研究[A];第八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2 沈傳波;梅廉夫;吳敏;湯濟廣;;大巴山逆沖推覆帶構造擴展變形的年代學制約[A];第九屆全國固體核徑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宋立軍;馮常茂;劉池洋;孫淑靜;趙靖舟;趙永剛;;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晚三疊世構造熱事件分析[A];第九屆全國固體核徑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勤燕;陳能松;劉惠芳;鄭曙;;德令哈地區(qū)變質表殼巖中石榴石核-幔-邊結構的EPMA研究[A];2006年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馮明;劉化清;王宏波;白云來;;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晚三疊世存在“古陸梁”嗎?[A];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論文專集[C];2005年
6 劉波;;鄂西北上武當群沉積特征及形成構造環(huán)境[A];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29)[C];1995年
7 李昌年;薜重生;張克信;樊光明;;贛東北蛇綠巖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A];蛇綠巖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8 裴先治;張國偉;丁仨平;劉會彬;李佐臣;劉戰(zhàn)慶;;西秦嶺北緣地區(qū)早古生代洋殼蛇綠巖和島弧巖漿巖的LA-ICP-MS鋯石U-Pb年齡及其構造意義[A];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9 曾喬松;陳廣浩;王核;單強;;阿爾泰山南緣沖乎爾盆地片麻狀斜長花崗巖的巖石學、年代學及成因探討[A];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丁仨平;裴先治;劉會彬;李佐臣;孫仁奇;劉戰(zhàn)慶;孟勇;;西秦嶺天水地區(qū)新陽新元古代花崗質片麻巖的鋯石LA-ICP-MS定年及其地質意義[A];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路孝平;通化地區(qū)古元古代構造巖漿事件[D];吉林大學;2004年
2 鐘長汀;華北克拉通北緣中段古元古代花崗巖類地球化學、年代學與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3 李全忠;中國東部早白堊世基性巖Pb-Sr-Nd同位素特征:下地殼對其地幔源區(qū)的貢獻[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4 章鳳奇;松遼盆地北部早白堊世火山事件與地球動力學[D];浙江大學;2007年
5 譚綠貴;新疆西準噶爾薩吾爾地區(qū)后碰撞巖漿活動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6 柏濤;多物源示蹤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王勇生;郯廬斷裂帶中—南段走滑運動的構造—熱年代學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8 王瑞廷;煎茶嶺與金川鎳礦床成礦作用比較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9 裴先治;勉略—阿尼瑪卿構造帶的形成演化與動力學特征[D];西北大學;2001年
10 葛小月;海南島中生代巖漿作用及其構造意義[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陳志剛;贛南燕山早期火成巖的年代學、地球化學研究及其構造意義[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2年
2 周長勇;大興安嶺北部塔河堆晶輝長巖的形成時代、成因及大地構造意義[D];吉林大學;2005年
3 劉珺;安徽廬樅火山巖盆地中巴家灘巖體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和成礦潛力評價[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4 陳濤;西藏岡底斯帶曲水巖體地球化學特征與巖漿混合作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5 張吉衡;大興安嶺地區(qū)中生代火山巖的年代學格架[D];吉林大學;2006年
6 劉建輝;黑龍江雜巖帶的地質成因及其構造意義[D];吉林大學;2006年
7 趙全國;通化赤柏松鎂鐵—超鎂鐵質巖石的形成時代與地球化學特征及對成礦作用的制約[D];吉林大學;2006年
8 楊德彬;蚌埠荊山“混合”花崗巖的形成時代和地球化學特征[D];吉林大學;2006年
9 董鋒;大別—蘇魯造山帶超高壓變質巖和鎂鐵質巖漿巖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學[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10 紀偉強;吉黑東部中生代晚期火山巖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D];吉林大學;2007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孫德有,吳福元,張艷斌,高山;西拉木倫河-長春-延吉板塊縫合帶的最后閉合時間——來自吉林大玉山花崗巖體的證據[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李獻華,梁細榮,韋剛健,劉穎;鋯石Hf同位素組成的LAM-MC-ICPMS精確測定[J];地球化學;2003年01期
3 馬芳,穆治國,劉玉琳,R.J.Fleck;河北灤平球狀閃長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與源區(qū)性質探討[J];地球化學;2004年06期
4 田昌烈,曹從周,楊芳林;中朝陸臺北側褶皺帶(中段)蛇綠巖的地球化學特征[J];地球學報;1989年00期
5 聶鳳軍,裴榮富,吳良士;內蒙古白乃廟地區(qū)綠片巖和花崗閃長斑巖的釹和鍶同位素研究[J];地球學報-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報;1995年01期
6 牛樹銀,胡驍,孫愛群;華北地臺北側的古板塊構造演化[J];地質科技情報;1993年01期
7 鐘玉芳;馬昌前;佘振兵;;鋯石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應用研究綜述[J];地質科技情報;2006年01期
8 徐備,J.Charvet,張福勤;內蒙古北部蘇尼特左旗藍片巖巖石學和年代學研究[J];地質科學;2001年04期
9 陳斌,趙國春,SimonWILDE;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南兩類花崗巖同位素年代學及其構造意義[J];地質論評;2001年04期
10 馬芳,穆治國,劉玉琳;河北灤平球狀閃長巖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論評;2004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8條
1 許立權;內蒙古白云鄂博-滿都拉地區(qū)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巖漿巖特征與大地構造演化探討[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2 魏紅紅;鄂爾多斯地區(qū)石炭—二疊系沉積體系及層序地層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3 黨犇;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沉積演化與下古生界天然氣聚集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4 付金華;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條件及富集規(guī)律[D];西北大學;2004年
5 劉銳娥;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碎屑巖儲層形成機理及主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6 高志友;南海表層沉積物地球化學特征及物源指示[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7 陳全紅;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積體系及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8 劉小洪;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巖儲層的成巖作用研究與孔隙成巖演化分析[D];西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張維;內蒙古達茂旗地區(qū)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埃達克深成巖SHRIMP年代學[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7年
2 汪正江;鄂爾多斯盆地二疊系沉積體系及其與煤成氣成藏關系的研究[D];成都理工學院;2001年
3 楊仁超;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古生界沉積相與層序地層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4 吝文;鄂爾多斯盆地二疊系山西組—石盒子組沉積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5 何衛(wèi)軍;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侏羅系直羅組—安定組沉積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廷棟;;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J];中國地質;2006年04期
2 金福全,劉因,王道軒,李雙應;關于三尖鋪組——大別山北麓的侏羅紀地層問題[J];安徽地質;1999年04期
3 葛文春,林強,方占仁;寬甸環(huán)斑花崗巖的同化混染成因[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1991年02期
4 孔華,金振民,林源賢;道縣玄武巖中麻粒巖包體的巖石學及年代學[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5 劉樹根,趙錫奎,羅志立,徐國盛,王國芝,C.J.L.Wilson,Dennis Arne;龍門山造山帶-川西前陸盆地系統(tǒng)構造事件研究[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6 倪志耀,翟明國,王仁民,童英,侯艷先;冀北退變榴輝巖的Pb同位素特征[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7 孫傳敏;川西元古代蛇綠巖與揚子板塊西緣元古代造山帶[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1994年04期
8 錢壯志,胡正國,劉繼慶;東昆侖北西向韌性剪切帶發(fā)育的區(qū)域構造背景——以石灰溝韌性剪切帶為例[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9 張傳林,楊瑞東,朱立華,金章東,楊志華;西秦嶺元古界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地質意義[J];地層學雜志;1999年03期
10 楊永泰,張寶民,席萍,余輝龍,吳光大,劉東;柴達木盆地北緣侏羅系展布規(guī)律新認識[J];地層學雜志;200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陳丹玲;孫勇;劉良;張安達;羅金海;柳小明;;柴北緣魚卡河超高壓榴輝巖的巖石學、地球化學和年代學[A];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趙財勝;青海東昆侖造山帶金、銀成礦作用[D];吉林大學;2004年
2 陳亮;柴達木北緣榴輝巖類的地球化學及其動力學意義[D];西北大學;2003年
3 郝國杰;青海都蘭地區(qū)前泥盆紀變質巖系物質組成及地質演化[D];吉林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胡波;甘肅天水地區(qū)清水—張家川早古生代變質火山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D];長安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敢,章邦桐,石少華,許來生,李嫵巍,金明;松遼盆地白堊系泉頭組碎屑沉積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鈾礦地質;2005年01期
2 陳岳龍;李大鵬;周建;張宏飛;劉飛;聶蘭仕;蔣麗婷;柳小明;;中國西秦嶺碎屑鋯石U-Pb年齡及其構造意義[J];地學前緣;2008年04期
3 趙祖斌,高山,駱庭川,凌文黎;華北克拉通碎屑沉積巖地球化學:異常太古宙—元古宙界線的初步研究[J];地學前緣;2000年02期
4 劉飛;陳岳龍;蘇本勛;蘭中伍;蔣麗婷;;松潘—甘孜地區(qū)三疊系碎屑沉積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鋯石年齡研究[J];地球學報;2006年04期
5 周煉;高山;劉勇勝;凌文黎;張利;;揚子克拉通北緣碎屑沉積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意義[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6 周煉;高山;Chris Hawkesworth;Corey Archer;謝樹成;;揚子克拉通北緣顯生宙碎屑沉積巖Mo同位素初步研究及其地質意義[J];科學通報;2008年21期
7 高山,張本仁,谷曉明,謝千里,郭孝明;華北與揚子板塊志留—泥盆紀對接的沉積地球化學證據[J];中國科學B輯;1991年06期
8 陳岳龍;唐金榮;劉飛;張宏飛;聶蘭仕;蔣麗婷;;松潘—甘孜碎屑沉積巖的地球化學與Sm-Nd同位素地球化學[J];中國地質;2006年01期
9 龍曉平;袁超;孫敏;肖文交;林壽發(fā);王毓婧;蔡克大;;北疆阿爾泰南緣泥盆系淺變質碎屑沉積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形成環(huán)境[J];巖石學報;2008年04期
10 陳岳龍;周建;皮橋輝;王忠;李大鵬;;青海共和—花石峽三疊紀碎屑沉積巖的地球化學特征與鋯石U-Pb年齡及地質意義[J];地學前緣;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陳岳龍;李大鵬;劉飛;張宏飛;聶蘭仕;蔣麗婷;宋彪;柳小明;王忠;;松潘—甘孜與龍門山碎屑沉積巖地球化學特征、鋯石U-Pb年齡及構造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李大鵬;陳岳龍;王忠;劉金寶;林宇;周建;;內蒙古中東部顯生宙碎屑沉積巖鋯石U-Pb年代學、微量元素含量及Hf同位素特征[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陳岳龍;周建;皮橋輝;王忠;李大鵬;;青海共和-花石峽碎屑沉積巖的地球化學與鋯石U-Pb年齡初步研究及地質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李大鵬;陳岳龍;王忠;周建;林宇;;內蒙古中-東部興蒙造山帶顯生宙沉積記錄——對物源特征及構造演化的指示[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龍曉平;新疆阿爾泰古生代碎屑沉積巖的沉積時代、物質來源及其構造背景[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周建;青海共和—花石峽碎屑沉積巖地球化學與鋯石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2 劉飛;松潘—甘孜及龍門山地區(qū)碎屑沉積巖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相關機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
相關作者
>劉飛 >周建
>龍曉平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網數(shù)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華大學 84-48信箱 知識超市公司
京ICP證040441號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京)字008號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新出發(fā)京批字第直0595號
訂購熱線: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務熱線: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線咨詢:
傳真:010-62780361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0475號
本文關鍵詞:遼西醫(yī)巫閭山花崗巖鋯石SHRIMPU-Pb測年及其地質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7310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xiyixuelunwen/7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