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細胞細胞胞內死亡特征及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1-25 22:09
【摘要】:Cell-in-cell是指一個或多個活的細胞進到另一個細胞的胞漿內,形成細胞套疊結構的現象,可以發(fā)生在同質細胞間,也可以發(fā)生在異質細胞間。對這一現象的描述可以追溯到近一百年前,但大多限于現象的報道,直到近年關于腫瘤細胞cell-in-cell胞內死亡被重新命名為entosis[1],并認為這是一類新型細胞死亡方式,這一現象才重新被認識,并快速成為一個新的研究 熱點‖。 論文作者所在研究團隊30年前就發(fā)現:NK細胞可以鉆入瘤細胞,并從內部殺傷靶細胞,但其自身命運是在瘤細胞內自身降解,而且具有凋亡的典型特征[2];論文作者在碩士研究期間再次證實了這一發(fā)現,并進一步發(fā)現NK細胞在瘤細胞內的死亡是caspase通路依賴性死亡[3],既不同于近年新發(fā)現的同質腫瘤細胞間發(fā)生的細胞溶酶體通路的細胞胞內死亡-entosis,也不同于細胞自食現象(cannibalism)中瘤細胞 吃‖免疫細胞的過程,被學者認為是一種新的細胞胞內死亡現象[4],我們稱之為emtosis(emperipolesis+entosis)。 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擴大對各類不同細胞間發(fā)生的cell-in-cell現象進行了探討,對同質和異質細胞間,特別是免疫細胞-瘤細胞間發(fā)生的細胞胞內死亡進行了比較,并重點解析了emtosis形成的機制。此外對于免疫細胞與腫瘤細胞相互作用產生的cell-in-cell現象的臨床生物學意義也開展了初步的研究,旨在探索cell-in-cell與臨床疾病發(fā)生的關系。 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細胞胞內死亡是cell-in-cell現象的主要結果,在同質腫瘤細胞或異質腫瘤細胞間發(fā)生的細胞胞內死亡主要是溶酶體介導的死亡模式(entosis),而免疫細胞特別是殺傷細胞與腫瘤細胞之間甚至正常細胞之間發(fā)生的細胞胞內死亡主要是caspase依賴的凋亡模式(emtosis),但不具備殺傷活性的正常免疫細胞或白血病細胞(B細胞、CCRF、Raji等)在腫瘤細胞內細胞胞內死亡也是溶酶介導的死亡模式即entosis。以上研究結果說明,細胞胞內死亡模式并不限于同質或異質細胞的相互作用,可能與細胞自身特定的生物學性質相關。 由于entosis研究所采用的瘤細胞MCF7是一株caspase3缺陷細胞[5,6],因此在該細胞系間發(fā)生的溶酶體介導的細胞胞內死亡(entosis)可能與其caspase3基因缺陷有關[7]。因此,我們分別將此細胞系用于entosis和emtosis的兩對瘤細胞之一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結果證實,無論在DNA和mRNA水平、還是在蛋白質水平,MCF7的確是一株caspase3基因缺陷株,不能被經典的凋亡誘導劑staurosporine誘導出現凋亡的各項特征。相反,在emtosis研究中所采用的非caspase3基因缺陷的靶細胞A431株可以被誘導呈現為典型的凋亡特征。兩種細胞都可以發(fā)生高比例的cell-in-cell現象,主要特征也是細胞胞內死亡,兩種細胞出現的細胞胞內死亡均具備典型的entosis特征,與其是否存在caspase3基因缺陷無關。相反,無論進入MCF7還是A431的NK細胞所發(fā)生的細胞胞內死亡均為典型的caspase依賴的凋亡,即emtosis,提示胞內細胞以何種形式死亡取決于進入細胞的性質和特征。 在上述基礎上我們分別對entosis與emtosis形成的機制進行了探討,結果發(fā)現:發(fā)生entosis胞內死亡模式的細胞內有氧自由基的明顯聚集,并且有線粒體凋亡通路的凋亡因子細胞色素C的釋放;胞內細胞和cell-in-cell的空泡結構上有自噬標志性蛋白LC3的聚集;溶酶體功能被抑制后的胞內細胞死亡模式可以從entosis轉換成emtosis,并且細胞死亡速度明顯提前。以上的證據提示entosis實際上是一個自噬的過程,通過啟動自噬通路來抵抗cell-in-cell后內部環(huán)境造成的凋亡啟動,,以此來獲得生存機會,然而持續(xù)擴大的自噬行為最終將細胞降解,這一初步結果與2011年Overholtzer實驗室研究結論是一致的。但對emtosis機制的研究與entosis有完全不同的結論。我們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免疫細胞在腫瘤細胞內發(fā)生不同的細胞胞內死亡是與其是否具備殺傷活性密切相關,只有殺傷活性的免疫細胞發(fā)生的細胞胞內死亡具備emtosis的特征。進一步采用免疫熒光、顆粒酶B活性抑制劑和顆粒酶B缺陷小鼠來源的殺傷細胞對emtosis的形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1)無論由人體新鮮分離制備的,還是白血病細胞系來源的免疫樣細胞,只有表達顆粒酶B、并具有殺傷活性的免疫細胞才會出現emtosis,而不表達顆粒酶B的免疫細胞如B細胞、單核細胞等只能發(fā)生entosis。(2)顆粒酶B抑制劑處理對emtosis具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顆粒酶B缺陷小鼠的LAK細胞發(fā)生的emtosis時間上也出現明顯延遲。(3)動態(tài)觀察也發(fā)現進入靶細胞內的殺傷細胞可以釋放具有活性的顆粒酶B,但顆粒酶B大部分聚集在其自身周圍,與靶細胞外殺傷細胞的顆粒酶B擴散至靶細胞胞漿內呈明顯反差。因此推測emtosis很可能是由進入胞內的殺傷細胞自我分泌的顆粒酶B 反殺‖所致,這種殺傷細胞的細胞胞內死亡既可能是一種殺傷過程中的 誤傷 ,也可能是殺傷細胞自身一種新的平衡和自穩(wěn)機制。 此外,研究結果還發(fā)現cell-in-cell所導致的效應細胞和靶細胞的命運是多樣的,產生的后果也是多樣的:免疫細胞進入腫瘤細胞,或進入正常細胞能明顯導致靶細胞形成多核的異倍體細胞;cell-in-cell現象在體外發(fā)生的幾率比預期的要高,在所篩選的近百余種細胞系中,逾70%的細胞可以出現cell-in-cell現象,而且cell-in-cell還廣泛出現在體內包括腫瘤與其癌旁組織在內的各類炎癥組織中,為進一步研究cell-in-cell的臨床生物學意義提供了基礎。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392.1
本文編號:2357510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392.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雪花;侯小燕;莊英幟;董琳;;蘆薈凝膠對多柔比星外滲性損傷的防治及其機制初探[J];南華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5期
2 楊宏梅;邢影;鄭美珍;;米托蒽醌對大鼠胃癌基因PCNA、Caspase-3和p53基因表達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年05期
3 王一;連小云;張玎;王暉;高秋英;高瑛;王歧山;;甲異靛對人乳腺癌MCF-7細胞增殖和凋亡影響的實驗研究[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1年07期
4 馬秀龍;鄧懷慈;劉小平;;蘆薈膠對放、化療所致骨髓抑制保護作用的研究[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3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趙琳;魏敏杰;;FANCF基因沉默通過激活JNK和p38信號通路增加乳腺癌細胞對米托蒽醌的敏感性[A];中國藥理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化療藥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羅沙陽;雌激素對阿霉素引起的乳腺癌細胞凋亡的影響及其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敬;ADP-核糖基化因子抑制劑在堿燒傷誘導實驗性角膜新生血管中作用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3575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xiyixuelunwen/23575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